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鲁阳(魯陽)lǔ yáng
(1).指 鲁阳公 。 战国 时 楚 鲁阳邑 公,传说为挥戈使太阳返回的英雄。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四:“愧无 鲁阳 德,迴日向三舍。” 唐 李白 《日出入行》:“ 鲁阳 何德,驻景挥戈?” 谭作民 《噩梦》诗:“振臂一挥心胆豪,十万横磨 鲁阳 勇。”亦作“ 鲁阳子 ”。 明 何景明 《赠李献吉》诗之一:“世无 鲁阳子 ,坐惜朱颜衰。”参见“ 鲁阳挥戈 ”。
(2).古地名。今 河南省 鲁山县 。《汉书·地理志上》:“ 南阳郡 : 鲁阳 ,有 鲁山 。古 鲁县 。” 颜师古 注:“即《淮南》所云 鲁阳公 与 韩 战,日反三舍者也。”
(3).复姓。 春秋 楚 公族有 鲁阳 氏。见 汉 王符 《潜夫论·志姓氏》。 ——《漢語大詞典》
(2).古地名。今 河南省 鲁山县 。《汉书·地理志上》:“ 南阳郡 : 鲁阳 ,有 鲁山 。古 鲁县 。” 颜师古 注:“即《淮南》所云 鲁阳公 与 韩 战,日反三舍者也。”
(3).复姓。 春秋 楚 公族有 鲁阳 氏。见 汉 王符 《潜夫论·志姓氏》。 ——《漢語大詞典》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 出人意料的:~喜。
昨 zuó《國語辭典》
昨 [ zuó ]
名- 前一天。《广韵·入声·铎韵》:「昨,昨日,隔一宵。」《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 以往、过去。如:「今是昨非」。明·张自烈《正字通·日部》:「昨,往日也。」《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同「昔 」。
- 前一天的。如:「昨夜」。
梦 ( 夢 ) mèng
梦 [ mèng ]
- 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
- 做梦:~见。
- 比喻幻想或愿望:~想。
辛苦 xīn kǔ
(1).辛味与苦味。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 宋 苏轼 《东坡羹颂》:“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薺,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 清 金农 《曲江之上杂书》诗之三:“辛苦服三苓,《本草》出袖内。”
(2).穷苦;困厄。《左传·襄公九年》:“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夫妇辛苦垫隘,无所厎告。”《宋书·徐湛之传》:“ 永兴公主 一门嫡长,早罹辛苦。” 唐 李白 《寒女吟》:“昔君布衣时,与妾同辛苦。” 清 刘大櫆 《窦祠记》:“百姓辛苦流亡,无所控诉。”
(3).辛勤劳苦。《左传·昭公三十年》:“ 吴光 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 南朝 梁 何逊 《宿南洲浦》诗:“幽栖多暇豫,从役知辛苦。” 金 李汾 《再过长安》诗:“自怜 季子 貂裘敝,辛苦灯前读揣摩。” 清 李渔 《巧团圆·试艰》:“拼得喫些辛苦,有甚么做不来。” 刘大白 《田主来》诗:“辛苦种得一年田,田主偏来当债讨。”
(4).使……劳累。《逸周书·酆保》:“ 商 为无道,弃德刑范,欺侮羣臣,辛苦百姓,忍辱诸侯。”《宋书·竟陵王诞传》:“ 大明 二年,发民筑治 广陵城 , 诞 循行,有人干舆扬声大駡曰:‘大兵寻至,何以辛苦百姓!’”
(5).憔悴貌。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三:“辛苦异人状,美貌改如玉。”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其去岁十月至其今年三月,恒菜食,既辛苦疲瘦,姨母更劝令渐进,裁少少而已。”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汪越》:“视汝头如蓬葆,辛苦至矣,可便升车,往见汝父。”
(6).辛酸悲苦。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一生辛苦兮缘离别,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之辛苦,非独 蜀 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其( 徐思叔 )词云:‘……胡山不隔思归路,只把琵琶写辛苦。’”
(7).指身体痛苦难受。《北齐书·徐之才传》:“帝又病动,语 士开 云:‘恨用 之才 外任,使我辛苦。’”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四折:“柴林下那个宰臣,教火烧了身,兀的不辛苦杀 凌烟阁 上人。”《恨海》第四回:“女儿!我此刻格外辛苦了,头晕的就同没了主一般。”
(8).套语。用于表示慰劳。 明 高启 《梦锺离两兄》诗:“握手説辛苦,杯觴復同持。” 清 梁同书 《直语补证》:“人有往来行役之事,彼此相慰劳曰辛苦。”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一:“真不巧,碰到今天下雪,你太辛苦了。”
(9).用于求人做事。如:这事还得您辛苦一趟。 ——《漢語大詞典》
(2).穷苦;困厄。《左传·襄公九年》:“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夫妇辛苦垫隘,无所厎告。”《宋书·徐湛之传》:“ 永兴公主 一门嫡长,早罹辛苦。” 唐 李白 《寒女吟》:“昔君布衣时,与妾同辛苦。” 清 刘大櫆 《窦祠记》:“百姓辛苦流亡,无所控诉。”
(3).辛勤劳苦。《左传·昭公三十年》:“ 吴光 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 南朝 梁 何逊 《宿南洲浦》诗:“幽栖多暇豫,从役知辛苦。” 金 李汾 《再过长安》诗:“自怜 季子 貂裘敝,辛苦灯前读揣摩。” 清 李渔 《巧团圆·试艰》:“拼得喫些辛苦,有甚么做不来。” 刘大白 《田主来》诗:“辛苦种得一年田,田主偏来当债讨。”
(4).使……劳累。《逸周书·酆保》:“ 商 为无道,弃德刑范,欺侮羣臣,辛苦百姓,忍辱诸侯。”《宋书·竟陵王诞传》:“ 大明 二年,发民筑治 广陵城 , 诞 循行,有人干舆扬声大駡曰:‘大兵寻至,何以辛苦百姓!’”
(5).憔悴貌。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三:“辛苦异人状,美貌改如玉。”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其去岁十月至其今年三月,恒菜食,既辛苦疲瘦,姨母更劝令渐进,裁少少而已。”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汪越》:“视汝头如蓬葆,辛苦至矣,可便升车,往见汝父。”
(6).辛酸悲苦。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一生辛苦兮缘离别,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之辛苦,非独 蜀 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其( 徐思叔 )词云:‘……胡山不隔思归路,只把琵琶写辛苦。’”
(7).指身体痛苦难受。《北齐书·徐之才传》:“帝又病动,语 士开 云:‘恨用 之才 外任,使我辛苦。’”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四折:“柴林下那个宰臣,教火烧了身,兀的不辛苦杀 凌烟阁 上人。”《恨海》第四回:“女儿!我此刻格外辛苦了,头晕的就同没了主一般。”
(8).套语。用于表示慰劳。 明 高启 《梦锺离两兄》诗:“握手説辛苦,杯觴復同持。” 清 梁同书 《直语补证》:“人有往来行役之事,彼此相慰劳曰辛苦。”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一:“真不巧,碰到今天下雪,你太辛苦了。”
(9).用于求人做事。如:这事还得您辛苦一趟。 ——《漢語大詞典》
系 ( 系 係 繫 ) xì/jì《國語辭典》
系 [ xì ]
動- 懸繫。《說文解字·糸部》:「系,懸也。」三國魏·曹植〈輔臣論〉:「群言系于口,而研覈是非。」
- 接續、繼承。《文選·班固·東都賦》:「系唐統,接漢緒。」
- 有一定秩序及聯屬關係的整體或組織。如:「世系」、「太陽系」、「直系血親」、「中古音系」。《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傳下·李賀傳》:「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後。」
- 大學中所分的學術科別。如:「中文系」、「哲學系」、「物理系」。
-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系益。
扶桑 fú sāng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