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留取笏床香草畔,向斜晖、傲睨高前古。

曹溶明代〕《贺新郎 题梁承笃郡丞西湖图次吴庆百韵

笑折垂杨去。问当年、升平佚事,唐堤宋渚。春老沧州踏歌散,芳序醉红犹舞。

便洗尽、苍生灰土。留取笏床香草畔,向斜晖、傲睨高前古。

潇洒意,合相许。

群山曾化貔貅宇。饷雄军、一番辛苦,凤毛难翥。月转六桥迟迟下,此是旧愁来路。

有羁客、牵船同住。锦作奚囊偿酒债,舍桃花、渔父谁为主。

毫五色,胜萧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留取笏床香草斜晖傲睨前古

留取 liú qǔ
犹留存。取,语助词。 宋 牟巘 《木兰花慢·饯公孙倅》词:“留取去思无限,江蘺香满汀洲。”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干戈尽戢文教崇,人间此时鱼化龙。留取 琼林 ,胜景无穷。” 清 陈维嵩 《贺新郎·贺程昆仑生日并送其之任皖城》词:“留取臂间长命缕,筭节过五日刚踰九,重为我先生寿。”  ——《漢語大詞典》
笏床
《旧唐书·崔神庆传》:“ 开元 中, 神庆 子 琳 等皆至大官,羣从数十人,趋奏省闥。每岁时家宴,组珮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於其上。”后因以“笏牀”为子孙多作显官的典故。 清 赵翼 《哭刘瀛波总戎》诗:“儒将风流铃阁静,郎君才藻笏牀联。”自注:“公三子皆荣仕。”  ——《漢語大詞典》
香草 xiāng cǎo
(1).含有香味的草。 汉 刘向 《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北周 庾信 《春赋》:“一丛香草足碍人,数丈游丝即横路。” 宋 曾巩 《思政堂记》:“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徘徊曲径怜香草,惆悵乔林掛落暉。”
(2).比喻忠贞之士。 汉 王逸 《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諭,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3).比喻寄情深远的诗篇。 宋 苏舜钦 《依韵和王景章见寄》:“ 楚 客留情著香草, 启期 传意入鸣琴。”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 屈原 既放,传香草之篇; 贾谊 哀时,上痛哭之策。”  ——《漢語大詞典》
畔 pàn《國語辭典》

畔 [ pàn ]

  1. 田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
  2. 边侧、旁侧。如:「湖畔」、「枕畔」、「桥畔」。《文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1. 违背、背叛。《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及闻汉王并关中,而齐、梁畔之,羽大怒。」同「叛 」。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斜晖(斜暉)xié huī
亦作“ 斜辉 ”。 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南朝 梁简文帝 《序愁赋》:“玩飞花之入户,看斜暉之度寮。” 唐 杜牧 《怀锺灵旧游》诗之三:“斜辉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 清 龚自珍 《卜算子》词:“苹叶弄斜暉,兰蕊彫明镜。” 郭沫若 《牧羊哀话》一:“只见那往高城的路上,有群绵羊,可三十余头,带着薄暮的斜辉,围绕着一位女郎,徐徐而进。”  ——《漢語大詞典》
傲睨 ào nì
傲慢斜视;骄傲。 唐 罗隐 《送宣武徐巡官》诗:“傲睨公卿二十年,东来西去只悠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餘杭 生时一遇之,虽不甚倾谈,而傲睨之气顿减。”《西湖二集·韩晋公人奁两赠》:“这 戎昱 ……自恃有才,有性极是傲睨,看人不在眼里。”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屹然出中央而无校讎,则其益自尊大,寳自有而傲睨万物,固人情所宜然,亦非甚背於理极者矣。”  ——《漢語大詞典》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前古 qián gǔ
古代;往古。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大王诚赦 越王 ,则功冠於五霸,名越於前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信所谓追清风於前古,攀辛甲於后代者也。” 唐 韩愈 《黄陵庙碑》:“ 湘 旁有庙曰 黄陵 ,自前古以祠 尧 之二女 舜 二妃者。” 宋 梅尧臣 《将行赛昭亭祠喜雨》诗:“人经兴寤嘆,事往成前古。” 陈毅 《赣南游击词》:“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