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纵江南芳草,还生那省,踏青情绪。

江瑛清代〕《月下笛 送春柬秋玉

细雨催晴,残阳还在,柳阴深处。红衰绿减,争倩春幡遮护。

流莺低诉韶华换,问此日、东风谁主。纵江南芳草,还生那省,踏青情绪。

吹远。愁何许。奈不见春归,怎教春住。春词谁读。新声空忆金缕。

断肠烟景分明在,更梦落、梨花一树。自冷淡,向银篝,怯伴帘栊薄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江南芳草还生踏青情绪

纵 ( 縱 ) zòng/zǒng
纵 [ zòng ]
  1. 放:~虎归山。~火。
  2. 放任;不拘束:放~。~目四望。~情。~观全局。
  3. 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身。
  4. 即使:~然。~使。~令。
  5. 竖,直,南北的方向,与“”相对:~横交错。~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贯。~深。
  6. 起皱纹:~花(用有皱纹的纸做成的花)。这张纸都~了。
  7. 指连队编制上的“纵队”。
纵 [ zǒng ]
  1. 急遽的样子:“丧事欲其~~尔”。
江南 jiāng nán
(1).指 长江 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 汉 以前一般指今 湖北省 长江 以南部分和 湖南省 、 江西省 一带;后来多指今 江苏 、 安徽 两省的南部和 浙江省 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 江 南之 梦 。”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 江 南,不属本州。” 唐 张九龄 《感遇》诗:“ 江 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 江 南。” 周恩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 江 南一 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漢語大詞典》
芳草 fāng cǎo
(1).香草。 汉 班固 《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 蜀 。” 后蜀 毛熙震 《浣溪沙》词:“花榭香红烟景迷,满庭芳草緑萋萋。” 明 沈鲸 《双珠记·家门始终》:“万古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
(2).比喻忠贞或贤德之人。《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王逸 注:“以言往日明智之士,今皆佯愚,狂惑不顾。” 宋 刘攽 《泰州玩芳亭记》:“《楚辞》曰:‘惜吾不及古之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自诗人比兴,皆以芳草嘉卉为君子美德。”  ——《漢語大詞典》
还生(還生)huán shēng
复生,再生。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犀带等启》:“昔 沈羲 将尽,逢司命而还生; 士燮 行埋,值仙人而更活。” 唐 王建 《看棋》诗:“彼此抽先局势平,傍人道死的还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菩提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变色凋落,过已还生。”  ——《漢語大詞典》
那 nà/nǎ/nèi/nā《國語辭典》

那 [ nà ]

  1. 指示词。指比较远的人、事、物。相对于「这」。如:「我很喜欢那个人。」、「那件东西你要不要?」宋·辛弃疾〈丑奴儿·千峰云起〉词:「山那畔,别有人间。」
  1. 表承接、转折的语气。如:「你要是没空,那我找别人陪我去。」

那 [ nǎ ]

  1. 表示疑问。如:「他去那里了?」唐·王建〈寒食行〉:「纸钱那得到黄泉?」
  1. 怎。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 nèi ]

  1. 指示词。单数用法,指比较远的人、事、物。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转成ㄋㄟˋ。如:「我很欣赏那个人。」

那 [ nā ]

  1. 姓。如明代有那鉴。

那 [ nuó ]

  1. 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同「挪 」。
  1. 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汉·郑玄·笺:「那,多也。」
  2. 安定。《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汉·郑玄·笺:「那,安貌。」
  1. 如何、奈何。《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晋·杜预·注:「那犹何也。」唐·杜甫 〈夜归〉诗:「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1. 《诗经·商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那〉,祀成汤也。」指颂扬祭祀汤王典礼的音乐和谐美盛之诗。本章二句为:「猗与那与,置我鼗鼓。」猗那二字连用,美盛之貌。与,兮也。置,树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 něi ]

  1. 表示疑问。通「哪」。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如:「王维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省 shěng/xǐng《國語辭典》

省 [ shěng ]

  1. 古代的一种行政机构名称。如:「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2. 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之一。在县之上。如:「台湾省」、「福建省」。
  3. 宫禁。《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官统领禁省,汉家故事。」
  1. 节约。如:「节省」。《西游记·第四七回》:「你这等家业,也亏你省将起来的。」
  2. 减少、去掉。如:「省去一道不必要的手续。」
  3. 不要、休要。宋·黄庭坚〈江城子·画堂高会酒阑珊〉词:「倩人传语问平安。省愁烦,泪休弹。」元·孟汉卿《魔合罗·楔子》:「你可便省烦恼,莫伤怀。」

省 [ xǐng ]

  1. 检讨、审察。如:「内省」、「反省」。《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2. 探望、问候。如:「晨昏定省」。《红楼梦·第八三回》:「前儿贵妃娘娘省亲回来,我们还亲见他带了几车金银回来。」
  3. 明了、领悟。《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虽然是眼角儿传情,喒两个口不言,心自省。」
  4. 考校。《礼记·中庸》:「日省月试。」
  5. 记得、记住。如:「记省」。元·孙仲章《勘头巾·楔子》:「全不省上青骢,只记得金钟漫捧,直劝我吃的到喉咙。」
踏青 tà qīng
亦作“蹋青”。 清明节前后郊野游览的习俗。旧时并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唐 孟浩然 《大堤行》:“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蹋青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我尝清明上塚,见游女蹋青。” 柔石 《二月》二二:“我们举行一次踏青的旅行也好。”  ——《漢語大詞典》
情绪(情緒)qíng xù
(1).缠绵的情意。 南朝 梁 江淹 《泣赋》:“直视百里,处处秋烟,闃寂以思,情绪留连。” 唐 韩偓 《青春》诗:“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 秦 楼,光阴负我难相偶,情绪牵人不自由。” 宋 晏几道 《梁州令》词:“南桥杨柳多情绪,不繫行人住。”
(2).泛指感情。 叶圣陶 《母》:“一位姓 文 的是个富于情绪而又偏于直觉的,伊常有说不出的忧愁,又常常有莫可名的喜悦。”
(3).心情,心境。 唐 司空图 《寓居有感》诗之三:“客处不堪频送别,无多情绪更伤情。” 宋 丘崇 《洞仙歌·赋金林檎》词:“镇独自黄昏怯轻寒,这情绪年年,共花憔悴。” 清 纳兰性德 《霜天晓角》词:“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 叶圣陶 《晓行》:“我听了这一段叙述,心里起一种憎恨的情绪。” 梁斌 《红旗谱》五三:“情绪不好的时候,一看革命小说,就壮起胆来。”
(4).情况;端绪。 唐 程长文 《书情上使君》诗:“县僚曾未知情绪,即便教人縶囹圄。”
(5).犹劲头。 谢觉哉 《机关妇女的学习》:“《中国妇女》社记者说,机关团体的妇女,不论是职员或非职员,绝大部分的学习情绪很好。”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三章:“惊人的集体力量使他情绪高涨极了。”
(6).指不正当或不愉快的情感。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一章:“回来后,它也跟人一样会闹情绪,对所有的人都不服从。”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五章:“呃呃,可得先跟 申玉枝 谈谈,安定安定她的情绪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