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 分割:对~。三十二~本。
- 通,使通:~导。~窍。
-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 扩大、发展:~扩。~拓。
- 发动或操纵:~动。~车。
- 起始:~始。~宗明义。
- 设置、建立:~创。~国。~设。
-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 支付:~销。~支。
- 沸腾,滚:~水。
- 举行:~运动会。
-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窗 chuāng《國語辭典》
窗 [ chuāng ]
名- 房屋中用来透光通气的洞孔。如:「窗户」、「天窗」、「玻璃窗」。
纵 ( 縱 ) zòng/zǒng
纵 [ zòng ]
- 放:~虎归山。~火。
- 放任;不拘束:放~。~目四望。~情。~观全局。
- 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身。
- 即使:~然。~使。~令。
- 竖,直,南北的方向,与“横”相对:~横交错。~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贯。~深。
- 起皱纹:~花(用有皱纹的纸做成的花)。这张纸都~了。
- 指连队编制上的“纵队”。
- 急遽的样子:“丧事欲其~~尔”。
清玩 qīng wán
清雅的玩品。多指书画、金石、古器、盆景等可供赏玩的东西。 宋高宗 《翰墨志》:“ 杨凝式 在 五代 最号能书……在 洛 中,往往有题记。平居好事者,并壁匣置坐右,以为清玩。” 元 欧阳玄 《题山庄所藏东坡〈古木图〉》诗:“ 山庄 刘 氏富清玩,家有 苏公 旧挥翰。” 清 曹寅 《浮石山歌》:“盆池磊砢不常见,乍来几榻供清玩。” 鲁迅 《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他们所要的,是珠玉扎成的盆景,五彩绘画的磁瓶。那只是所谓士大夫的‘清玩’。” ——《漢語大詞典》
万虑(萬慮)wàn lǜ
(1).反复思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魏文 下詔,辞义多伟,至於‘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蔽乎!”
(2).思绪万端。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数盃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三:“俯仰念物化,万虑此俱寂。” ——《漢語大詞典》
(2).思绪万端。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数盃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三:“俯仰念物化,万虑此俱寂。”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名-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 姓。如汉代有若章。
-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冰释(冰釋)bīng shì
(1).原谓冰溶化消失。后用以喻指涣散或离散。《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儼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是以耕者释耒而不勤,百姓冰释而懈怠。何者?己为之而彼取之。”《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臣闻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则?所託者然也。臣虽薄也,得蒙肺附;位虽卑也,得为东藩,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羣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 伯奇 所以流离, 比干 所以横分也。” 颜师古 注:“冰释,言销散也。”
(2).常以喻疑点、隔阂、误会等完全消除。 唐 张说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铭》:“七岁属文,邈有高致。十四通五经大旨,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览冰释。” 明 李贽 《寄答留都》:“我但不敢害人,勿管彼之説我害人。则处己处彼,两得其当,纷纷之言,自然冰释。” 清 李渔 《怜香伴·强媒》:“老舅与他原是夙好,又受新知,虽有嫌疑,自然冰释。” 郭沫若 《创造十年》九:“原稿我寄还了 寿昌 ,他的疑团也就冰释了。” ——《漢語大詞典》
(2).常以喻疑点、隔阂、误会等完全消除。 唐 张说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铭》:“七岁属文,邈有高致。十四通五经大旨,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览冰释。” 明 李贽 《寄答留都》:“我但不敢害人,勿管彼之説我害人。则处己处彼,两得其当,纷纷之言,自然冰释。” 清 李渔 《怜香伴·强媒》:“老舅与他原是夙好,又受新知,虽有嫌疑,自然冰释。” 郭沫若 《创造十年》九:“原稿我寄还了 寿昌 ,他的疑团也就冰释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