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副-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山流
明 袁宏道 舟中风雪迟苏潜夫游玉泉不至和客韵 其一 江潝奔澜叠,山流腻绿颓。 ——《骈字类编》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潺湲 chán yuán
(1).流貌。《楚辞·九歌·湘夫人》:“慌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唐 王涣 《惆怅》诗之十:“仙山目断无寻处,流水潺湲日渐西。” 清 秋瑾 《见月》诗:“愁见帘头月影圆,思亲空剩泪潺湲。” 郭沫若 《橄榄·行路难》:“崖头处处有清泉迸出,在细涧中潺湲。”
(2).不绝貌。 清 袁于令 《西楼记·错梦》:“记西楼按板,至今餘韵潺湲。”
(3).指流水。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诗》:“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 唐 罗邺 《洛水》诗:“一道潺湲溅暖莎,年年惆悵是春过。”
(4).流水声。 唐 岑参 《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诗:“独有南涧水,潺湲如昔闻。” 宋 王安石 《舟夜即事》诗:“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而在他四围静默的农田里,奔流着潺湲的溪涧。” ——《漢語大詞典》
(2).不绝貌。 清 袁于令 《西楼记·错梦》:“记西楼按板,至今餘韵潺湲。”
(3).指流水。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诗》:“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 唐 罗邺 《洛水》诗:“一道潺湲溅暖莎,年年惆悵是春过。”
(4).流水声。 唐 岑参 《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诗:“独有南涧水,潺湲如昔闻。” 宋 王安石 《舟夜即事》诗:“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而在他四围静默的农田里,奔流着潺湲的溪涧。” ——《漢語大詞典》
饮石(飲石)yǐn shí
谓箭射入石头。形容弓箭强劲。语本《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佃游》:“割玉之刀,饮石之箭,罝罗布其一目,罟网周其三面。” 隋 常得志 《兄弟论》:“勍弓饮石,长劒挂头。” ——《漢語大詞典》
泉 quán《國語辭典》
泉 [ quán ]
名- 水的源头。《文选·曹冏·六代论》:「夫泉竭则流涸。」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地下水。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 人死后所在的地方。如:「黄泉」、「九泉」。《文选·王粲·七哀诗二首之一》:「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唐·白居易〈夜遇微之于峡中〉诗:「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流落半归泉。」
- 古代的钱币。钱的流行像泉水一样,故称为「泉」。如:「泉布」、「刀泉」、「货泉」。《管子·轻重丁》:「凡称贷之家,出泉参千万,出粟参数千万锺。」
- 姓。如唐代有泉男生。
滴沥(滴瀝)dī lì
(1).流滴。 汉 杜笃 《首阳山赋》:“青罗落漠而上覆,穴溜滴沥而下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涢水》:“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 唐 孟郊 《秋怀》诗:“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黟县山水记》:“泉自石出,四时滴沥。”
(2).圆润明丽貌。 晋 王嘉 《拾遗记·昆仑山》:“甘露濛濛似雾,著草木则滴沥如珠。” 元 乔吉 《沉醉东风·倩人扶观璚华》曲:“珠滴沥寒凝碧粉,玉瓏璁暖簇香云。” 元 柯丹邱 《荆钗记·遐契》:“秋波滴沥,云鬟轻盈。”
(3).象声词。水下滴声。 唐 周彻 《尚书郎上直闻春漏》诗:“滴沥疑将絶,清泠发更新。”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耿先生》:“上自起,附耳听之,果闻滴沥声。” 明 陆采 《怀香记·佳会赠香》:“听楼头鼓角严,漏声滴沥莲筹换。” 叶紫 《丰收》五:“屋顶上已有了滴沥的声音,人们只感到一阵凉意。” ——《漢語大詞典》
(2).圆润明丽貌。 晋 王嘉 《拾遗记·昆仑山》:“甘露濛濛似雾,著草木则滴沥如珠。” 元 乔吉 《沉醉东风·倩人扶观璚华》曲:“珠滴沥寒凝碧粉,玉瓏璁暖簇香云。” 元 柯丹邱 《荆钗记·遐契》:“秋波滴沥,云鬟轻盈。”
(3).象声词。水下滴声。 唐 周彻 《尚书郎上直闻春漏》诗:“滴沥疑将絶,清泠发更新。”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耿先生》:“上自起,附耳听之,果闻滴沥声。” 明 陆采 《怀香记·佳会赠香》:“听楼头鼓角严,漏声滴沥莲筹换。” 叶紫 《丰收》五:“屋顶上已有了滴沥的声音,人们只感到一阵凉意。”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山林 shān lín
(1).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 赵树理 《三里湾·国庆前夕》:“咱们社里还有副业、有水利、有山林、有菜园、有牲口……每部门都得有正副负责人。”
(2).借指隐居。 南朝 梁 沈约 《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宋 苏轼 《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 种放 , 河南 洛阳 人也……每往来 嵩 华 间,慨然有山林意。”
(3).指隐居之地。 明 都穆 《谭纂》卷上:“ 洪熙 初年, 仁庙 尝幸 文渊阁 ,间公曰:‘今山林亦有人乎?’”
(4).园林。《汉书·东方朔传》:“ 竇太主 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四:“词赋工无益,山林跡未赊。”
(5).山林体文章的省称。 明 代与“台阁体”相对。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漢語大詞典》
(2).借指隐居。 南朝 梁 沈约 《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宋 苏轼 《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 种放 , 河南 洛阳 人也……每往来 嵩 华 间,慨然有山林意。”
(3).指隐居之地。 明 都穆 《谭纂》卷上:“ 洪熙 初年, 仁庙 尝幸 文渊阁 ,间公曰:‘今山林亦有人乎?’”
(4).园林。《汉书·东方朔传》:“ 竇太主 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四:“词赋工无益,山林跡未赊。”
(5).山林体文章的省称。 明 代与“台阁体”相对。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漢語大詞典》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 笑:这事太可~了。
-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 姓。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助-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