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百年轻重计,一舸去留身。

大欣元代〕《送赵公子去疾侍平章鲁公归蜀

所羡还乡乐,兹行得侍亲。鲁公黄阁旧,宣诏紫泥新。

给传舟车备,承筐玉币陈。会灵奔岳渎,移次动星辰。

父老怀遗爱,朝廷眷大臣。百年轻重计,一舸去留身。

子职共承重,亲知嘱谕谆。行庖供膳早,张燕进觞频。

宝瑟调银甲,雕盘脍玉鳞。云林还吊古,风物独伤神。

地势金城壮,山光锦浪匀。江喧初上峡,树远欲通秦。

牛女天河夜,鱼龙野水春。丰碑临奰屃,高冢抚麒麟。

侧听歌淇澳,犹闻起渭滨。上尊罗甲帐,仙仗拥蒲轮。

朽栎依琼树,飞华恋锦茵。峨眉寻旧约,谷口卜劳邻。

愿结香山社,终陪绿野宾。相期无远别,万里月随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百年轻重一舸去留

百年 bǎi nián
(1).指人寿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 陈澔 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 汉 徐干 《中论·夭寿》:“ 颜渊 时有百年之人,今寧復知其姓名也?”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胡不百年,终此大数!”《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宣赞 随了叔叔,与母亲在俗出家,百年而终。”
(2).指器物寿命长,经久耐用。《周礼·考工记·函人》:“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
(3).指百岁的人。《尚书大传》卷一:“见诸侯问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好恶。” 汉 扬雄 《长杨赋》:“矜劬劳,休力役,见百年,存孤弱。”
(4).谓时间长久。《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汉 班固 《西都赋》:“国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北史·韩显宗传》:“今令伎作之家习士人风礼,则百年难成;令士人儿童效伎作容态,则一朝可得。” 唐 韩愈 《送齐暤下第序》:“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
(5).一生;终身。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二:“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臺。” 宋 苏轼 《渚宫》诗:“百年人事知几变,直恐荒废成空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寿冢》:“百年恍惚真疑梦,万事纷紜已到头。”
(6).死的婉词。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张天翼 《清明时节》:“这么着 罗二爷 才硬要 谢老爷 迁坟,好让他自己百年之后葬到那个正穴里。”
(7).指世代。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庆诞》:“只有一女,年方二八,欲招 王十朋 为壻,以继百年。”  ——《漢語大詞典》
轻重(輕重)qīng zhòng
(1).物体重量的大小。《左传·宣公三年》:“ 定王 使 王孙满 劳 楚子 。 楚子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赵岐 注:“轻重,谓斤两。”《隋书·律历志上》:“量有轻重,平之以权衡,则不失黍丝。” 茅盾 《色盲》六:“ 林白霜 慢慢地将这信笺折迭成为小方块,拈在手指上轻轻地颠着,似乎估量它的轻重。”
(2).谓尊卑贵贱。亦指尊卑贵贱的人。《荀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上》:“君父并立于天下,国自国,家自家,两不相涉,本无窒碍,尊号之有无,初不足为轻重也。”
(3).指说话、做事的适当限度。《庄子·让王》:“ 僖侯 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矣。 子华子 可谓知轻重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聪明伶俐的人,也须识些轻重。” 老舍 《四世同堂》四十:“我知道他是小孩子,说话不懂得轻重。”
(4).谓增减。《管子·国蓄》:“千乘之国,封天财之所殖,械器之所出,财物之所生,视岁之满虚而轻重其禄,然后千乘可足也。”《新唐书·常衮传》:“先是,百官俸寡狭,议增给之。时 韩滉 使度支,与 衮 皆任情轻重。 滉 恶国子习业 张参 , 衮 恶太子少詹事 赵惎 ,皆少给之。”
(5).喻贤愚,好坏。《楚辞·庄忌〈哀时命〉》:“执权衡而无私兮,称轻重而不差。” 王逸 注:“言己如得执持权衡能无私阿,称量贤愚必不过差,各得其理也。” 宋 王安石 《众人》诗:“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6).谓左右、影响事物。《韩非子·人主》:“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 陈奇猷 集释:“轻重者,谓能左右其事,彼以为轻则轻,彼以为重则重也。”《北史·周室诸王传论》:“处 周公 之地,居上将之重,智勇冠俗,攻战如神,敌国繫以存亡,鼎命由其轻重。”《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五年》:“方 蜀 汉 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胡三省 注:“言左投则 蜀 重,右投则 汉 重也。” 清 戴名世 《穷鬼传》:“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
(7).权衡;褒贬。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利害之贤,或不好士,不能为轻重,则众不归而士不附也。” 宋 王安石 《众人》诗:“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銖两为千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民清军交战情况》:“各国领事时有交涉事件,而其译员恒多任意轻重,致有彼此误会之事。”
(8).真伪虚实。《史记·大宛列传》:“外国亦厌 汉 使人人有言轻重,度 汉 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 汉 使。”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 汉 使言於外国,人人轻重不实。”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太史慈》:“但使 慈 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过 策 ,便前鬭,正与 策 对,得其兜鍪。”
(9).主次。《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作书记,轻重疎密,各得体宜。”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去兵去食》:“此又权於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10).指声音的高低强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皎然 《诗式·明四声》:“近自 周顒 、 刘绘 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 叶圣陶 《夜》:“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11).我国历史上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管子》《轻重篇》论述最详。 清 末曾有人将政治经济学称为“轻重学”。《史记·齐太公世家》:“ 桓公 既得 管仲 ,与 鲍叔 、 隰朋 、 高傒 修 齐国 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 齐 人皆説。” 唐 白居易 《辨水旱之灾明存救之术策》:“盖 管氏 之轻重, 李悝 之平糴, 耿寿昌 之常平者,可谓不涸之食,不竭之府也。”  ——《漢語大詞典》
计 ( 計 ) jì
计 [ jì ]
  1. 核算:~时。~量(liàng )。~日程功。
  2. 测量或核算度数、时间、温度等的仪器:晴雨~。湿度~。
  3. 主意,策略:~策。~谋。
  4. 谋划,打算:~划。~议。
  5. 姓。
一舸
唐 杜牧 杜秋娘诗 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唐 皮日休 送董少卿游茅山 名卿风度足杓斜,一舸闲寻二许家。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其九十九 一舸春深指鄂君,好风从度水成纹。
宋 苏舜钦 送子履 一舸风前五两飞,南迁今去别慈闱。
宋 苏轼 西湖寿星院此君轩 一舸鸱夷江海去,尚馀君子六千人。
宋 陆游 航海 或挂风半帆,或贮云一舸。
宋 许月卿 满城风雨近重阳 满城风雨近重阳,一舸烟波入醉乡。
元 元好问 卫州感事二首 其一 神龙失水困蜉蝣,一舸仓皇入宋州。
宋 陈深 姑苏台晚眺分韵得高字 永怀五湖客,一舸凌云涛。
元 黄溍 送叶仲舆巡检 重著儒冠望帝乡,翩然一舸犯晨霜。
元 吴师道 春日杂咏二首 其二 明朝好风日,一舸弄春波。  ——《骈字类编》
去留 qù liú
(1).离去或留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其宫人有宗室同族若羸老不任使者……咨其去留。” 唐 杜甫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判官》诗:“今归行在所,王事有去留。”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二:“ 高大成 并不关心她们的去留。”
(2).指离去者或留下者。 元 刘忠之 《太常引·送郭复斋》词:“春风满路,堤边杨柳,难繫去留情。”
(3).取舍。 晋 陆机 《文赋》:“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本朝进士……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清 吴敏树 《〈归震川文别钞〉序》:“盖余心之所私喜者,而非以是为去留也。”
(4).犹成败。《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 相 张 君……天下之事皆决於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 张 君,孺子岂有客习於相君者哉?”
(5).犹生死。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復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南史·隐逸传上·顾欢》:“达生任去留,善死均日夜。”  ——《漢語大詞典》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