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丹霞 dān xiá
(1).红霞。 三国 魏 曹丕 《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唐 元稹 《青云驿》诗:“丹霞烂成綺,素云轻若綈。” 明 夏完淳 《叙怀》诗:“丹霞照深池,清暉被嘉树。”
(2).比喻红艳的色彩。 晋 傅玄 《艳歌行》:“白素为下裾,丹霞为上襦。” 唐 李商隐 《和郑愚赠筝妓二十韵》:“茜袖捧琼姿,皎日丹霞起。”《红楼梦》第五八回:“﹝ 宝玉 ﹞从 沁芳桥 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綫,桃吐丹霞。” ——《漢語大詞典》
(2).比喻红艳的色彩。 晋 傅玄 《艳歌行》:“白素为下裾,丹霞为上襦。” 唐 李商隐 《和郑愚赠筝妓二十韵》:“茜袖捧琼姿,皎日丹霞起。”《红楼梦》第五八回:“﹝ 宝玉 ﹞从 沁芳桥 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綫,桃吐丹霞。” ——《漢語大詞典》
山人 shān rén
(1).即山虞。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左传·昭公四年》:“自命夫命妇至於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 杜预 注:“山人,虞官也。”
(2).住在山区的人。《管子·轻重己》:“趣山人断伐,具械器……三月之后,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
(3).隐居在山中的士人。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唐 王勃 《赠李十四》诗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元 萨都剌 《题刘涣中司空山隐居图》诗:“放光峯下结茅庐,光照山人夜读书。”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 丹山 之南有白石,山人隐遁松林间。”
(4).指仙家、道士之流。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诗之五:“移黎付苑吏,种杏乞山人。” 倪璠 注引《述异记》:“杏园在南海洲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 宋 苏轼 《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诗:“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櫛低。”自注:“ 天目山 唐 道士 常冠铁冠。”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篇》诗:“可笑 李山人 ,嗜好世所稀。”
(5).卜卦、算命等江湖术士的统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去国二十七年復来,自 周丞相 子 充 一人外,皆无復旧人,虽吏胥亦无矣,惟卖卜 洞微山人 亡恙,亦不甚老,话旧愴然。” 元 黄溍 《赠谈星者》诗:“山人久客江湖间,水风瀟瀟月满船,相逢问我所生年,忽然袖出天星盘。” 清 李渔 《风筝误·媒争》:“谁信做媒须学做山人,书引大胆来説状元亲。”
(6).古代学者士人的雅号。 金 元好问 《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 遗山山人 伎俩拙,食贫口众留他乡。”《明史·戴良传》:“ 良 世居 金华 九灵山 下,自号 九灵山人 。”如: 清 王士禛 自号 渔洋山人 。 ——《漢語大詞典》
(2).住在山区的人。《管子·轻重己》:“趣山人断伐,具械器……三月之后,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
(3).隐居在山中的士人。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唐 王勃 《赠李十四》诗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元 萨都剌 《题刘涣中司空山隐居图》诗:“放光峯下结茅庐,光照山人夜读书。”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 丹山 之南有白石,山人隐遁松林间。”
(4).指仙家、道士之流。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诗之五:“移黎付苑吏,种杏乞山人。” 倪璠 注引《述异记》:“杏园在南海洲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 宋 苏轼 《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诗:“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櫛低。”自注:“ 天目山 唐 道士 常冠铁冠。”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篇》诗:“可笑 李山人 ,嗜好世所稀。”
(5).卜卦、算命等江湖术士的统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去国二十七年復来,自 周丞相 子 充 一人外,皆无復旧人,虽吏胥亦无矣,惟卖卜 洞微山人 亡恙,亦不甚老,话旧愴然。” 元 黄溍 《赠谈星者》诗:“山人久客江湖间,水风瀟瀟月满船,相逢问我所生年,忽然袖出天星盘。” 清 李渔 《风筝误·媒争》:“谁信做媒须学做山人,书引大胆来説状元亲。”
(6).古代学者士人的雅号。 金 元好问 《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 遗山山人 伎俩拙,食贫口众留他乡。”《明史·戴良传》:“ 良 世居 金华 九灵山 下,自号 九灵山人 。”如: 清 王士禛 自号 渔洋山人 。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动-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相遇 xiāng yù
(1).遭遇;相逢。《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子禄 御 公子城 , 庄堇 为右……相遇, 城 还。”《六韬·分险》:“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相遇於险阨之中。” 唐 韩愈 《题李生壁》:“余始得 李生 於 河中 ,今相遇於 下邳 。”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如果竟不相遇,我当直接寄到那边去。”
(2).相合,相待。 唐 白居易 《读谢灵运诗》诗:“ 谢公 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宋 司马光 《石昌言哀辞》:“自始得见至於永诀,其间迭有进退,穷通相遇如一日。” ——《漢語大詞典》
(2).相合,相待。 唐 白居易 《读谢灵运诗》诗:“ 谢公 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宋 司马光 《石昌言哀辞》:“自始得见至於永诀,其间迭有进退,穷通相遇如一日。” ——《漢語大詞典》
片纸(片紙)piàn zhǐ
(1).一小张纸。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壶史》:“帖月於壁上如片纸耳。”《宋史·汪若海传》:“ 高宗 尝以片纸书 若海 名諭 张浚 曰:‘似此人材,卿宜收拾。’”
(2).指简短的文字。 晋 干宝 《进〈搜神记〉表》:“片纸残行,事事各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词家绳墨,只在谱韵二书,合谱合韵,方可言才,不则八斗难充升合,五车不敌片纸。”
(3).指便条。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对曰:臣职掌禁旅,宰相非时以片纸召臣,臣不知其急,故不敢擅往。” ——《漢語大詞典》
(2).指简短的文字。 晋 干宝 《进〈搜神记〉表》:“片纸残行,事事各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词家绳墨,只在谱韵二书,合谱合韵,方可言才,不则八斗难充升合,五车不敌片纸。”
(3).指便条。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对曰:臣职掌禁旅,宰相非时以片纸召臣,臣不知其急,故不敢擅往。” ——《漢語大詞典》
点染(點染)diǎn rǎn
(1).点笔染翰。指绘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武烈太子 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子,皆知姓名矣。” 元 赵孟俯 《桃源春晓图》诗:“ 瀛洲 仙客知仙路,点染丹青寄轻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美人一去,庭院寂寥,正好点染,应酬画债。”
(2).写作;修饰文字。 宋 陆游 《掩门》诗:“点染聊成字,呻吟仅似诗。” 明 《杀狗记·家门大意》:“点染新词别样锦,推敲旧谱无瑕玉。”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
(3).染色;着色。《元典章·礼部五·阴阳学》:“﹝鞭子﹞用粉五色点染。” 曹靖华 《飞花集·点苍山下金花娇》:“ 大理 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4).沾染;沾附。 唐 郑损 《星精石》诗:“苍苔点染云生靨,老雨淋漓铁溃痕。” 宋 方夔 《感兴》诗之十四:“秋夜不肯明,霜露畏点染。”
(5).玷污;污染。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反復归圣朝,点染无涤盪。” 仇兆鳌 注:“ 虔 本心归王室,但一受伪命,无从洗涤。”
(6).点缀;装点。 杨朔 《泰山极顶》:“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 庐隐 《海滨故人》:“寂寞的松林和无言的海流,被这五个女孩子点染得十分热闹。”
(7).打点。《负曝闲谈》第三回:“另外还有营官那边,号房里、门房里、厨房里,都得点染点染,把这位 柳老爷 弄了个家产尽絶。” ——《漢語大詞典》
(2).写作;修饰文字。 宋 陆游 《掩门》诗:“点染聊成字,呻吟仅似诗。” 明 《杀狗记·家门大意》:“点染新词别样锦,推敲旧谱无瑕玉。”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
(3).染色;着色。《元典章·礼部五·阴阳学》:“﹝鞭子﹞用粉五色点染。” 曹靖华 《飞花集·点苍山下金花娇》:“ 大理 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4).沾染;沾附。 唐 郑损 《星精石》诗:“苍苔点染云生靨,老雨淋漓铁溃痕。” 宋 方夔 《感兴》诗之十四:“秋夜不肯明,霜露畏点染。”
(5).玷污;污染。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反復归圣朝,点染无涤盪。” 仇兆鳌 注:“ 虔 本心归王室,但一受伪命,无从洗涤。”
(6).点缀;装点。 杨朔 《泰山极顶》:“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 庐隐 《海滨故人》:“寂寞的松林和无言的海流,被这五个女孩子点染得十分热闹。”
(7).打点。《负曝闲谈》第三回:“另外还有营官那边,号房里、门房里、厨房里,都得点染点染,把这位 柳老爷 弄了个家产尽絶。”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昭融 zhāo róng
(1).谓光大发扬。语出《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 毛 传:“融,长。朗,明也。” 高亨 注:“融,长远。” 唐 韩愈 《河中府连理木颂》:“天子之光,庶德昭融,神斯降祥。” 明 吴承恩 《二郎搜山图歌》:“ 轩辕 铸镜 禹 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 清 顾炎武 《同族兄存愉拜黄门公墓》诗:“贤兄能发愤,陈迹遂昭融。”
(2).借指帝王的鉴察。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策行遗战伐,契合动昭融。”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帝王的鉴察。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策行遗战伐,契合动昭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