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舞龙光竞挥霍,眼中已自无屠各。

何乔新明代〕《题祖逖闻鸡起舞图

洛阳双鹅飞翀天,兵尘澒洞如云烟。将军雅志翊皇极,闻鸡起舞心茫然。

晋阳有聪赵有勒,豺虎凭陵恣残贼。中原大半警狼烽,谁向河南剪荆棘。

嘐嘐夜半荒鸡鸣,情知此声非恶声。披衣慷慨拔剑舞,英气耿耿摩苍冥。

一舞龙光竞挥霍,眼中已自无屠各。再舞顿挫腾雪霜,欲扫欃枪靖沙漠。

可怜琅琊无远图,谩凭天险保三吴。将军气欲吞吐谷,渡河击楫声呜呜。

屯兵雍丘威赫赫,敌军破胆频败北。关河部落尽来归,谯沛遗民咸仰德。

两京未复功未成,妖星夜照镇西营。天不祐晋将军殁,千载英雄长涕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舞龙光挥霍眼中屠各

一舞
李白大鹏赋见一鼓下  ——《骈字类编》
龙光(龍光)lóng guāng
(1).龙身上的光。喻指不同寻常的光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峨峨 南岳 ,烈烈离明,寔敷儁乂,君子似生,惟此君子,作 汉 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 唐 皮日休 《吴中苦雨》诗:“龙光倏闪照,虯角搊琤触。”
(2).指发生不同寻常的光辉。《梁书·陆倕传》:“还伊人而世载,并三骏而龙光。”
(3).天子气,瑞气。 蔡东藩 《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一回:“ 裕 ( 刘裕 )微笑道:‘此刻龙光尚在否?’”
(4).非凡的风采,神采。《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 高彪 ﹞乃遗 融 ( 马融 )书曰:‘承服风问,从来有年,故不待介者而謁大君子之门,冀一见龙光,以敍腹心之愿。’” 明 吴承恩 《贺金秋泉翁媪障词引》:“日近灵椿,接龙光於瑞桂;露指慈竹,籍凤采於崇兰。”
(5).特指皇帝的风采。 清 唐孙华 《伏闻上从学士》诗之三:“忆从便殿覲龙光,咫尺青蒲近御牀。”
(6).指才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惟 博陵 崔州平 , 潁川 徐庶 元直 ,与 亮 友善”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沉翳哉!”《隋书·文学传序》:“ 范阳 卢思道 、 安平 李德林 、 河东 薛道衡 ……或鹰扬 河 朔,或独步 汉 南,俱骋龙光,并驱云路。”
(7).喻指有才华者。《北史·文苑传序》:“于时 陈郡 袁翻 、 翻 弟 跃 、 河东 裴敬宪 、弟 庄伯 ……雕琢琼瑶,刻削杞梓,并为龙光,俱称鸿翼。”
(8).宝剑的光芒。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萧萧永夜悲鸣也,怕龙光渐尔消灭。”亦借指宝剑。 明 何景明 《赠别孟望之》诗之四:“龙光久未试,姑以持赠君。”
(9).皇帝给予的恩宠,荣光。龙,通“ 宠 ”。语本《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为龙为光。” 毛 传:“龙,宠也。” 郑玄 笺:“‘为宠为光’,言天子恩泽光耀被及己也。”《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梁 刘孝绰 《谢为东宫奉经启》:“推择而举,尚多髦俊,龙光曲被,独在选中。”按,《艺文类聚》引作“宠光”。 唐 颜真卿 《中散大夫京兆尹鲜于公神道碑铭》:“ 嘉陵 淼淼, 云臺 矫矫,降生京兆,为龙光兮。” 明 唐顺之 《左编附序》:“隐士不事王侯而志可则,深处巖壑而龙光於朝,英主亦往往尊礼其人以风世。”  ——《漢語大詞典》
竞 ( 競 ) jìng
竞 [ jìng ]
     ◎ 比赛,互相争胜:~争。~赛。~技。~选。
挥霍(揮霍)huī huò
(1).迅疾貌。 汉 张衡 《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文选·陆机〈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紜挥霍,形难为状。” 李善 注:“挥霍,疾貌。”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冥心想前事,一梦何挥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尝舟行,夜遇盗,手无寸刃,惟倒持一烟筒,挥霍如风,七八人并刺中鼻孔,仆。”
(2).奔放;洒脱。 明 方孝孺 《关王庙碑》:“是气也,得其灵奇盛著则为伟人。当其生乎时,挥霍宇宙,顿挫万类,叱电噫风,雄视乎举世,故发而为忠毅之业。”《红楼梦》第一回:“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癩头跣足,那道跣足蓬头,疯疯癲癲,挥霍谈笑而至。”
(3).豪奢;任意浪费财物。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会冬至, 需 家致宴挥霍。”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挥霍的是一锭锭响钞精银,摆列的是一行行朱唇倈皓齿。”《水浒传》第十八回:“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 闻一多 《秋之末日》诗:“春夏辛苦了半年,能有多少的积蓄,来供你这般地挥霍呢?”  ——《漢語大詞典》
眼中 yǎn zhōng
犹言心目中。 宋 苏轼 《予以事繫御史台狱遗子由》诗之二:“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屠各 tú gè
匈奴 部落名。 后汉 至 西晋 杂居西北沿边诸郡。《后汉书·公孙瓒传》:“ 续 为 屠各 所杀。” 李贤 注:“ 屠各 , 胡 号。”《晋书·四夷传·匈奴》:“ 屠各 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统率诸种。”《周书·王子直传》:“ 大统 初, 汉炽 屠各 阻兵於 南山 ,与 陇东 屠各 共为脣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