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辨君臣苏瘴疠,火添文武炼丹砂。
黄氏先世家庐陵,远山卓荦人中英。宦游从亲入岭海,择幽占胜居羊城。
羊城南畔构华屋,剩植寒梅与修竹。一门诗礼蔼清芬,二子森然如美玉。
伯氏早世良可悲,仲氏通儒仍业医。轩岐学术参奥义,苏董名誉闻当时。
一朝应荐来京国,十载金台恣行乐。济世常传不老方,活人屡施还生药。
承宣几度登掖庭,拜瞻天表叨恩荣。布衣何幸逢至治,誓竭忠贞答圣明。
从龙紫塞平□□,惠济旅徒人感慕。归来太史纪勋庸,藉藉声华播寰宇。
年来顿觉倦驱驰,上疏金门予告归。朋簪祖饯潞河上,把袂惜别情依依。
乡关迢递几千里,树色微茫渺烟水。遥瞻钟阜达梅关,指日应期见桑梓。
知君旧宅傍烟霞,杏坞春还尽吐花。药辨君臣苏瘴疠,火添文武炼丹砂。
养生自有神仙诀,肯信流年双鬓雪。会看海上觅安期,飞向瑶池弄明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药 ( 葯 藥 ) yào
药 [ yào ]
- 可以治病的东西:~材。~物。补~。毒~。草~。中~。西~。~剂。~膳。~到病除。良~苦口。
- 有一定作用的化学物品:火~。炸~。杀虫~。
- 用药物救治:不可救~。
- 毒死:~老鼠。
- 古同“约”,缠。
- 草名,即“白芷”。
辨 biàn《國語辭典》
辨 [ biàn ]
动- 分别、判别。如:「辨别」、「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荣 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唐·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二:「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 争论是非曲直。《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辩」。
- 文体名。如唐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也作「辩」。
君臣 jūn chén
(1).君主与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义;礼无违者,遂诣宾主之情。”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黄陶庵集外诗》:“当日君臣荒乐,文武酣嬉之状,如遇目前。”
(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 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云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药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吴金 害了个寒症, 陈小四 假意殷勤,赎药调理。那药不按君臣,一服见效, 吴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详“ 君臣佐使 ”。 ——《漢語大詞典》
(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 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云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药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吴金 害了个寒症, 陈小四 假意殷勤,赎药调理。那药不按君臣,一服见效, 吴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详“ 君臣佐使 ”。 ——《漢語大詞典》
苏 ( 蘇 ) sū/sù
苏 [ sū ]
-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 指须头下垂物:流~。
- 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
- 缓解,解除:以~其困。
-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
-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 姓。
- 见“噜”字“噜苏”。
- 朝向:“~刃者死”。
瘴疠(瘴癘)zhàng lì
亦作“ 瘴厉 ”。
(1).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北史·柳述传》:“ 述 在 龙川 数年,復徙 寧越 ,遇瘴癘死。”《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未几,瘴癘疾作,帝命尚医诊视,遣近臣临议用药。” 清 钱谦益 《继妻江氏》:“哀矣流人……六年瘴癘,初何意于生还。” 苏曼殊 《绛纱记》:“相传山神下降,祭之终年可免瘴癘。”
(2).指瘴气。 唐 杜甫 《闷》诗:“瘴癘浮三 蜀 ,风云暗百蛮。”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他到任月餘,躭着疾病,多应是少年的人,不禁瘴厉侵染之故。” 明 徐渭 《梅赋》:“风颷撼之而不动,瘴癘攻之而罔颠。” 吴组缃 《一千八百担》:“久旱的泥土上从垃圾堆里、野草丛里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闷热的瘴疠气味,不住地向 柏堂 的鼻子管里吹扑。” ——《漢語大詞典》
(1).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北史·柳述传》:“ 述 在 龙川 数年,復徙 寧越 ,遇瘴癘死。”《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未几,瘴癘疾作,帝命尚医诊视,遣近臣临议用药。” 清 钱谦益 《继妻江氏》:“哀矣流人……六年瘴癘,初何意于生还。” 苏曼殊 《绛纱记》:“相传山神下降,祭之终年可免瘴癘。”
(2).指瘴气。 唐 杜甫 《闷》诗:“瘴癘浮三 蜀 ,风云暗百蛮。”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他到任月餘,躭着疾病,多应是少年的人,不禁瘴厉侵染之故。” 明 徐渭 《梅赋》:“风颷撼之而不动,瘴癘攻之而罔颠。” 吴组缃 《一千八百担》:“久旱的泥土上从垃圾堆里、野草丛里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闷热的瘴疠气味,不住地向 柏堂 的鼻子管里吹扑。” ——《漢語大詞典》
火 huǒ《國語辭典》
火 [ huǒ ]
名- 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热。可燃物、燃点和氧气是火的三要件。《书经·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水浒传·第四六回》:「便去灶前寻了把草,灶里点个火……那火顷刻开天也似般大。」
- 中医指病理变化过程中,机能亢进的现象。如:「肝火」、「上火」、「退火」。
- 枪炮弹药等武器称为「火」。如:「军火」、「火药」。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姓。如明代有火源洁。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赤红色的。如:「火红」、「火狐狸」。唐·李白〈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
- 燃烧。《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李靖)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
- 动怒。如:「他一火,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 急速、紧急。如:「火速赴约」、「十万火急」。《庄子·天地》:「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
添 tiān《國語辭典》
添 [ tiān ]
动- 增加。如:「添饭」、「增添」、「添件衣服」。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红楼梦·第四○回》:「鸳鸯便坐下了,婆子们添上碗筷来。」
文武 wén wǔ
(1).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诗·周颂·雝》:“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郑玄 笺:“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为之君故。”《吕氏春秋·不广》:“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史记·循吏列传论》:“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2).特指武事、军事。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 孙 吴 之书,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诗·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万邦为宪。” 朱熹 集传:“非文无以附众,非武无以威敌,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汉书·朱云传》:“ 平陵 朱云 ,兼资文武。” 唐 韩愈 《举马摠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
(4).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员。《南史·宋纪上·武帝》:“謁 汉 长陵 ,大会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济 《奉诏赋蜀主降唐》诗:“满城文武欲朝天,不觉邻师犯塞烟。”《水浒传》第九三回:“众文武见杀了四个大臣,都要来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
(5).犹言温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谷 《清异录·药》:“火须文武、紧慢得中。”参见“ 文武火 ”。
(6). 周文王 与 周武王 。《诗·大雅·江汉》:“ 文 武 受命, 召公 维翰。” 郑玄 笺:“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宋 苏轼 《石鼓》诗:“勋劳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远犹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辞,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诗书,无与之并者矣。”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张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漢語大詞典》
(2).特指武事、军事。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 孙 吴 之书,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诗·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万邦为宪。” 朱熹 集传:“非文无以附众,非武无以威敌,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汉书·朱云传》:“ 平陵 朱云 ,兼资文武。” 唐 韩愈 《举马摠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
(4).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员。《南史·宋纪上·武帝》:“謁 汉 长陵 ,大会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济 《奉诏赋蜀主降唐》诗:“满城文武欲朝天,不觉邻师犯塞烟。”《水浒传》第九三回:“众文武见杀了四个大臣,都要来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
(5).犹言温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谷 《清异录·药》:“火须文武、紧慢得中。”参见“ 文武火 ”。
(6). 周文王 与 周武王 。《诗·大雅·江汉》:“ 文 武 受命, 召公 维翰。” 郑玄 笺:“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宋 苏轼 《石鼓》诗:“勋劳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远犹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辞,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诗书,无与之并者矣。”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张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漢語大詞典》
炼丹(煉丹,鍊丹)liàn dān
道教法术。源于古代方术,原指置朱砂于炉中炼制。后有内丹、外丹之分。以气功修炼人体精、气、神谓之内丹,以炉火烧炼药石谓之外丹。古代炼丹术对化学知识的积累有一定意义。《晋书·葛洪传》:“至 广州 ,刺史 邓岳 留不听去。 洪 乃止 罗浮山 炼丹。”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真西山》:“有道人於山间结庵炼丹。”
鍊丹:1.道家法术之一。源于古代方术,原指置朱砂于炉中炼制。后有内丹、外丹之分。以气功修炼人体精、气、神谓之内丹,以炉火烧炼药石谓之外丹。《晋书·葛洪传》:“从祖 玄 , 吴 时学道得仙,号曰 葛仙公 ,以其鍊丹秘术授弟子 郑隐 。” 唐 李白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闭剑琉璃匣,鍊丹紫翠房。”《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衍 既立, 宗寿 为太子太保奉朝请,以鍊丹养气自娱。”
(2).丹药名。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第六之丹,名鍊丹。服之十日仙也。又以汞合,火之亦成黄金。” ——《漢語大詞典》
鍊丹:1.道家法术之一。源于古代方术,原指置朱砂于炉中炼制。后有内丹、外丹之分。以气功修炼人体精、气、神谓之内丹,以炉火烧炼药石谓之外丹。《晋书·葛洪传》:“从祖 玄 , 吴 时学道得仙,号曰 葛仙公 ,以其鍊丹秘术授弟子 郑隐 。” 唐 李白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闭剑琉璃匣,鍊丹紫翠房。”《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衍 既立, 宗寿 为太子太保奉朝请,以鍊丹养气自娱。”
(2).丹药名。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第六之丹,名鍊丹。服之十日仙也。又以汞合,火之亦成黄金。” ——《漢語大詞典》
砂 shā《國語辭典》
砂 [ shā ]
名- 细碎的石粒。如:「飞砂走石」。
- 细碎呈颗粒状的物质。如:「矿砂」、「铁砂」。同「沙 」。
- 参见「[[朱砂]]」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