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令君 lìng jūn
(1). 魏 晋 间对尚书令的敬称。后亦以称位居枢要的大臣。《晋书·荀瑁传》:“帝尝谓曰:‘ 魏武帝 言: 荀文若 之进善,不进不止; 荀公达 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於君也。’” 唐 沈佺期 《别侍御严凝》诗:“令君出使车,行迈方靡靡,静言芟枳棘,慎勿伤兰芷。” 宋 司马光 《陪子华燕醮厅酒半过赵中令园》诗:“簪裾丞相閤,林沼令君家,烟曲香寻篆,杯深酒过花。”
(2).对县令的尊称。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梁郑公 克家 未第时,为 潮州 揭阳 宰馆客,寓县治东斋。斋前有梅一株,忽於九月中盛开……邑士多赋诗,往往皆諂令君。” 宋 王安石 《慎县修路者》诗:“畚筑今三岁,康庄始一修,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忧。” 金 王寂 《黄桃花》诗:“道士厌看千树老,令君别换一城新。” ——《漢語大詞典》
(2).对县令的尊称。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梁郑公 克家 未第时,为 潮州 揭阳 宰馆客,寓县治东斋。斋前有梅一株,忽於九月中盛开……邑士多赋诗,往往皆諂令君。” 宋 王安石 《慎县修路者》诗:“畚筑今三岁,康庄始一修,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忧。” 金 王寂 《黄桃花》诗:“道士厌看千树老,令君别换一城新。”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名-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 姓。如明代有意秀。
-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神明 shén míng
(1).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易·繫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变,以通神明之德。” 孔颖达 疏:“万物变化,或生或成,是神明之德。”《孝经·感应》:“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唐玄宗 注:“事天地能明察,则神感至诚而降福佑,故曰彰也。” 汉 焦赣 《易林·萃之噬嗑》:“六爻既立,神明喜告,文定吉祥, 康叔 受祸。” 巴金 《家》四:“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2).特指太阳神。《史记·封禅书》:“ 长安 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或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神明,日也。日出东北,舍谓 阳谷 ;日没於西,墓谓 濛谷 也。”
(3).明智如神。《淮南子·兵略训》:“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 汉 焦赣 《易林·旅之渐》:“ 黄帝 紫云,圣且神明。”《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隐娘 到 许 ,遇见如此,服 刘公 神明,便弃 魏 归 许 。”
(4).谓人的精神,心思。《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王冰 注:“清静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髮白齿落,属於形骸;至於眼耳关於神明,那可便与人隔。” 宋 司马光 《晚食菊羹》诗:“神明顿颯爽,毛髮皆萧然。”
(5).神圣;高超。《易·繫辞上》:“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 朱熹 本义:“使其心神明不测,如鬼神之能知来也。”《礼记·檀弓上》:“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孔颖达 疏:“神明,微妨无方,不可测度,故云非人所知也。” 五代 徐夤 《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疾危必厌神明药,心惑多嫌正直言。”
(6). 汉武帝 所建台名,在 建章宫 内,为祀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文选·班固〈西都赋〉》:“ 神明 鬱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 李善 注引《汉书》:“ 孝武 立 神明臺 。” 清 黄宗羲 《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内侍引入禁苑,徧观 玉堂 、 神明 、 渐臺 、 太液 之胜,餉以内珍。”参阅《三辅黄图·建章宫》。 ——《漢語大詞典》
(2).特指太阳神。《史记·封禅书》:“ 长安 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或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神明,日也。日出东北,舍谓 阳谷 ;日没於西,墓谓 濛谷 也。”
(3).明智如神。《淮南子·兵略训》:“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 汉 焦赣 《易林·旅之渐》:“ 黄帝 紫云,圣且神明。”《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隐娘 到 许 ,遇见如此,服 刘公 神明,便弃 魏 归 许 。”
(4).谓人的精神,心思。《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王冰 注:“清静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髮白齿落,属於形骸;至於眼耳关於神明,那可便与人隔。” 宋 司马光 《晚食菊羹》诗:“神明顿颯爽,毛髮皆萧然。”
(5).神圣;高超。《易·繫辞上》:“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 朱熹 本义:“使其心神明不测,如鬼神之能知来也。”《礼记·檀弓上》:“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孔颖达 疏:“神明,微妨无方,不可测度,故云非人所知也。” 五代 徐夤 《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疾危必厌神明药,心惑多嫌正直言。”
(6). 汉武帝 所建台名,在 建章宫 内,为祀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文选·班固〈西都赋〉》:“ 神明 鬱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 李善 注引《汉书》:“ 孝武 立 神明臺 。” 清 黄宗羲 《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内侍引入禁苑,徧观 玉堂 、 神明 、 渐臺 、 太液 之胜,餉以内珍。”参阅《三辅黄图·建章宫》。 ——《漢語大詞典》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形-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 顺利。如:「星运亨通」。
-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炉熏(爐熏,爐薰,鑪薰)lú xūn
亦作“ 炉薰 ”。
(1).熏香;焚香。 唐 温庭筠 《南歌子》词:“嬾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 宋 范成大 《宝公祈雨感应用陈申公韵赋诗为谢》:“膴原龟坼暮春时,夹路炉薰共祷祠。”
(2).香炉中的烟。 宋 梅尧臣 《和人雪意》:“趋閤展熊席,卷幔飘炉熏。” 金 元好问 《俳体雪香亭杂咏》之十:“炉薰浥浥带轻阴,翠竹高梧水殿深。” 元 程钜夫 《题许仲仁诗卷》诗:“霜清日冷梅花瘦,独对炉熏看欲痴。”
鑪薰:即熏炉。用来薰香或取暖的炉子。 三国 魏 徐干 《情诗》:“鑪薰闔不用,镜匣上尘生。”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何言谈絶倒,茗椀对鑪薰。” ——《漢語大詞典》
(1).熏香;焚香。 唐 温庭筠 《南歌子》词:“嬾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 宋 范成大 《宝公祈雨感应用陈申公韵赋诗为谢》:“膴原龟坼暮春时,夹路炉薰共祷祠。”
(2).香炉中的烟。 宋 梅尧臣 《和人雪意》:“趋閤展熊席,卷幔飘炉熏。” 金 元好问 《俳体雪香亭杂咏》之十:“炉薰浥浥带轻阴,翠竹高梧水殿深。” 元 程钜夫 《题许仲仁诗卷》诗:“霜清日冷梅花瘦,独对炉熏看欲痴。”
鑪薰:即熏炉。用来薰香或取暖的炉子。 三国 魏 徐干 《情诗》:“鑪薰闔不用,镜匣上尘生。”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何言谈絶倒,茗椀对鑪薰。”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断 ( 斷 ) duàn
断 [ duàn ]
-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 不继续,禁绝:~粮。~水。~炊。~奶。~档。~流。~种(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 判定,决定: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 一定,绝对:~乎不可。~然施行。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天风(天風)tiān fēng
风。风行天空,故称。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唐 韩愈 《辛卯年雪》诗:“波涛何飘扬,天风吹旛旂。”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春》:“好趁天风,直上青霄。” 郭沫若 《哀时古调》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