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密会山客意,复念网罗婴无辜。
常州贤刺史,从谏议大夫除。天地好生物,
刺史性与天地俱。见山客,狎鱼鸟。坐山客,北亭湖。
命舟人,驾舫子,漾漾菰蒲。酒兴引行处,正见渔人鱼。
刺史密会山客意,复念网罗婴无辜。忽脱身上殷绯袍,
尽买罟擭尽有无。鳗鳣鲇鳢鳅,涎恶最顽愚。鳟鲂见豳风,
质干稍高流。时白喷雪鲫鲤yA,此辈肥脆为绝尤。
老鲤变化颇神异,三十六鳞如抹朱。水苞弘窟有蛟鼍,
饵非龙饵唯无鲈。丛杂百千头,性命悬须臾。天心应刺史,
刺史尽活诸。一一投深泉,跳脱不复拘。得水竞腾突,
动作诡怪殊。或透藻而出,或破浪而趋。或掉尾孑孑,
或奋鬣愉愉。或如莺掷梭,或如蛇衔珠。四散渐不见,
岛屿徒萦纡。鸂鶒鴒鸥凫,喜观争叫呼。小虾亦相庆,
绕岸摇其须。乃知贪生不独顽痴夫。可怜百千命,
几为中肠菹。若养圣贤真,大烹龙髓敢惜乎。苦痛如今人,
尽是鱼食鱼。族类恣饮啖,强力无亲疏。明明刺史心,
不欲与物相欺诬。岸虫两与命,无意杀此活彼用贼徒。
亦忆清江使,横遭乎余且。圣神七十钻,不及泥中鳅。
哀哉托非贤,五脏生冤仇。若当刺史时,圣物保不囚。
不疑且不卜,二子安能谀。二子倘故谀,吾知心受诛。
礼重一草木,易封称中孚。又曰钓不纲,又曰远庖厨。
故仁人用心,刺史尽合符。昔鲁公观棠距箴,
遂被孔子贬而书。今刺史好生,德洽民心,
谁为刺史一褒誉。刺史自上来,德风如草铺。衣冠兴废礼,
百姓减暴租。豪猾不豪猾,鳏孤不鳏孤。开古孟渎三十里,
四千顷泥坑为膏腴,刺史视之总若无。讼庭雀噪坐不得,
湖上拔茭植芙蕖。胜业庄中二桑门,时时对坐谈真如。
因说十千天子事,福力当与刺史俱。天雨曼陀罗花深没膝,
四十千真珠璎珞堆高楼。此中怪特不可会,
但慕刺史仁有馀。刺史敕左右兼小家奴,慎勿背我沉毒钩。
念鱼承奉刺史仁,深僻处,远远游。刺史官职小,
教化未能敷。第一莫近人,恶人唯口腴。第一莫出境,
四境多网罟。重伤刺史心,丧尔微贱躯。
刺史性与天地俱。见山客,狎鱼鸟。坐山客,北亭湖。
命舟人,驾舫子,漾漾菰蒲。酒兴引行处,正见渔人鱼。
刺史密会山客意,复念网罗婴无辜。忽脱身上殷绯袍,
尽买罟擭尽有无。鳗鳣鲇鳢鳅,涎恶最顽愚。鳟鲂见豳风,
质干稍高流。时白喷雪鲫鲤yA,此辈肥脆为绝尤。
老鲤变化颇神异,三十六鳞如抹朱。水苞弘窟有蛟鼍,
饵非龙饵唯无鲈。丛杂百千头,性命悬须臾。天心应刺史,
刺史尽活诸。一一投深泉,跳脱不复拘。得水竞腾突,
动作诡怪殊。或透藻而出,或破浪而趋。或掉尾孑孑,
或奋鬣愉愉。或如莺掷梭,或如蛇衔珠。四散渐不见,
岛屿徒萦纡。鸂鶒鴒鸥凫,喜观争叫呼。小虾亦相庆,
绕岸摇其须。乃知贪生不独顽痴夫。可怜百千命,
几为中肠菹。若养圣贤真,大烹龙髓敢惜乎。苦痛如今人,
尽是鱼食鱼。族类恣饮啖,强力无亲疏。明明刺史心,
不欲与物相欺诬。岸虫两与命,无意杀此活彼用贼徒。
亦忆清江使,横遭乎余且。圣神七十钻,不及泥中鳅。
哀哉托非贤,五脏生冤仇。若当刺史时,圣物保不囚。
不疑且不卜,二子安能谀。二子倘故谀,吾知心受诛。
礼重一草木,易封称中孚。又曰钓不纲,又曰远庖厨。
故仁人用心,刺史尽合符。昔鲁公观棠距箴,
遂被孔子贬而书。今刺史好生,德洽民心,
谁为刺史一褒誉。刺史自上来,德风如草铺。衣冠兴废礼,
百姓减暴租。豪猾不豪猾,鳏孤不鳏孤。开古孟渎三十里,
四千顷泥坑为膏腴,刺史视之总若无。讼庭雀噪坐不得,
湖上拔茭植芙蕖。胜业庄中二桑门,时时对坐谈真如。
因说十千天子事,福力当与刺史俱。天雨曼陀罗花深没膝,
四十千真珠璎珞堆高楼。此中怪特不可会,
但慕刺史仁有馀。刺史敕左右兼小家奴,慎勿背我沉毒钩。
念鱼承奉刺史仁,深僻处,远远游。刺史官职小,
教化未能敷。第一莫近人,恶人唯口腴。第一莫出境,
四境多网罟。重伤刺史心,丧尔微贱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刺史 cì shǐ
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汉武帝 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 成帝 改称州牧, 哀帝 时复称刺史。 魏 晋 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 隋炀帝 、 唐玄宗 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 宋 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 元 明 废名, 清 仅用为知州之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其餘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録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隋以后刺史》:“ 汉 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 魏 晋 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 隋 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 直隶 知州也。” ——《漢語大詞典》
密会(密會)mì huì
(1).密切结合、沟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 唐 崔融 《报三原李少府书》:“心灵密会,许予以烟霄鸞凤之交;景气潜通,博我以风雨鱼龙之感。”
(2).幽会;秘密聚会。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 玄宗 所幸美人,忽中夜梦见人召去,纵酒密会,极欢尽意,醉厌而归。” 张难先 《共进会始末》:“ 陈献斌 , 河南 人,在三十一标一营前队管理军装,忠实热心,常以军装房作密会之所。” ——《漢語大詞典》
(2).幽会;秘密聚会。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 玄宗 所幸美人,忽中夜梦见人召去,纵酒密会,极欢尽意,醉厌而归。” 张难先 《共进会始末》:“ 陈献斌 , 河南 人,在三十一标一营前队管理军装,忠实热心,常以军装房作密会之所。” ——《漢語大詞典》
山客 shān kè
(1).隐士。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羣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韜鳞括囊。”《魏书·裴衍传》:“詔曰:‘知欲养痾中岳,练石 嵩岭 ,栖素云根,饵芝清壑。腾跡之操,深用嘉焉。但治缺古风,有愧山客耳。’” 唐 王维 《田园乐》诗之六:“花落家童未扫,鶯啼山客犹眠。” 清 王夫之 《小楼雨枕》诗:“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梦岭云。”
(2).居住在山中的人。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七:“毛女在 华山 ,山客猎师世世见之。”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主人知之,鞭责千百,锁之空房,卖之山客。”
(3).踯躅的雅称。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昔 张敏叔 有《十客图》,忘其名。予长兄 伯声 尝得三十客:‘牡丹为贵客……躑躅为山客。’”躑躅,即杜鹃花。 ——《漢語大詞典》
(2).居住在山中的人。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七:“毛女在 华山 ,山客猎师世世见之。”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主人知之,鞭责千百,锁之空房,卖之山客。”
(3).踯躅的雅称。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昔 张敏叔 有《十客图》,忘其名。予长兄 伯声 尝得三十客:‘牡丹为贵客……躑躅为山客。’”躑躅,即杜鹃花。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名-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 姓。如明代有意秀。
-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動-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 同「復 」(一)。
复 [ fòu ]
- 同「復 」(二)。
念 niàn《國語辭典》
念 [ niàn ]
动- 惦记、想念。如:「思念」、「挂念」。唐·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
- 忆念。佛教指将心清楚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如:「念佛」、「念施」。《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念出入息。」
- 吟诵、诵读。如:「念书」、「念经」、「念咒」。《红楼梦·第一四回》:「说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唤进来看视。」通「念」。
- 读、研习。如:「你现在念几年级?」、「他一念完中学,就开始工作了。」
- 反反复复述说著。如:「念念有词」、「她嘴巴一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 记住。《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怜爱。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卢山〉诗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 极短的时间。如:「一念顷」、「念念分明」。《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偈曰:『一念。』释曰:『此上品忍但一刹那,无长时。』」
- 念头、想法。如:「杂念」、「一念之仁」。《红楼梦·第四回》:「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 二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九出》:「凑著个韶阳小道姑,年方念八,颇有风情。」通「廿」。
- 姓。如北周有念贤。
网罗(網羅)wǎng luó
(1).捕捉鸟兽的工具。《淮南子·兵略训》:“飞鸟不动,不絓网罗。” 南朝 宋 鲍照 《代空城雀》诗:“高飞畏鴟鳶,下飞畏网罗。” 宋 苏轼 《次韵答邦直子由》:“闻道鵷鸿满台阁,网罗应不到沙鸥。” 清 顾炎武 《一雁》诗:“塞上愁书信,人间畏网罗。”
(2).比喻像网的笼罩物。 唐 李山甫 《又代孔明哭先主》诗:“尽驱神鬼随鞭策,全罩英雄入网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种骗术,直是妖魔鬼怪都逃不出他的网罗。” 曹禺 《日出》第一幕:“她认定自己所习惯的种种生活的方式,是最残酷的桎梏,使她即使怎样羡慕着自由,也难以逃出自己的环境的网罗。”
(3).以网捕物。 唐 元稹 《蜘蛛诗》序:“ 巴 蜘蛛大而毒,其甚者,身边数寸,而踦长数倍其身,网罗竹柏尽死。”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内湖珠兆》:“因网罗之,得蚌径尺。”
(4).比喻法网。《韩非子·解老》:“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网罗之爪角害之。” 唐 司空曙 《酬张芬有赦后见赠》诗:“紫凤朝衔五色书,阳春忽布网罗除。” 宋 欧阳修 《〈江邻几文集〉序》:“其间又有不幸罹忧患,触网罗,至困阨流离以至。” 鲁迅 《〈二心集〉序言》:“谨案在‘清党’以后的党国里,讲共产主义是算犯大罪的,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 中国 。”
(5).搜罗;包容。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近自託於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於此乎!”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此圣人所以网罗天下之逸民,追復先王之旧迹。”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像网的笼罩物。 唐 李山甫 《又代孔明哭先主》诗:“尽驱神鬼随鞭策,全罩英雄入网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种骗术,直是妖魔鬼怪都逃不出他的网罗。” 曹禺 《日出》第一幕:“她认定自己所习惯的种种生活的方式,是最残酷的桎梏,使她即使怎样羡慕着自由,也难以逃出自己的环境的网罗。”
(3).以网捕物。 唐 元稹 《蜘蛛诗》序:“ 巴 蜘蛛大而毒,其甚者,身边数寸,而踦长数倍其身,网罗竹柏尽死。”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内湖珠兆》:“因网罗之,得蚌径尺。”
(4).比喻法网。《韩非子·解老》:“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网罗之爪角害之。” 唐 司空曙 《酬张芬有赦后见赠》诗:“紫凤朝衔五色书,阳春忽布网罗除。” 宋 欧阳修 《〈江邻几文集〉序》:“其间又有不幸罹忧患,触网罗,至困阨流离以至。” 鲁迅 《〈二心集〉序言》:“谨案在‘清党’以后的党国里,讲共产主义是算犯大罪的,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 中国 。”
(5).搜罗;包容。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近自託於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於此乎!”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此圣人所以网罗天下之逸民,追復先王之旧迹。” ——《漢語大詞典》
婴 ( 嬰 ) yīng
婴 [ yīng ]
- 才生下来的小孩儿:~儿。~孩。
- 触,缠绕:~疾。
无辜(無辜)wú gū
(1).没有罪。《诗·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僕。” 朱熹 集注:“与此无罪之民,将俱被囚虏而同为臣僕。”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春秋》皆承告而书,曾无变革,是则无辜者反加以罪,有罪者得隐其辜,求诸劝戒,其义安在?”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三折:“争柰我夫主无辜受禁,眼睁睁不得脱难。” 孔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五章:“自卫团团部已经扣押了几个‘可疑的’,无辜的乡民。”
(2).无罪的人。《书·多方》:“开释无辜,亦克用劝。”《史记·礼书》:“ 紂 剖 比干 ,囚 箕子 ,为炮格,刑杀无辜。” 唐 杜甫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八:“我告 大山 的罪名,是煽惑乡愚,暴杀无辜。”
(3).俗谓小儿羸病。 宋 苏轼 《与朱鄂州书》:“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最重,六畜犹尔,而况於人?俗谓小儿病为无辜,此真可谓无辜矣。” 明 胡侍 《真珠船·摹姑》:“《韵会》云:‘摹姑,小儿羸病。’今云无辜,声之讹也。” ——《漢語大詞典》
(2).无罪的人。《书·多方》:“开释无辜,亦克用劝。”《史记·礼书》:“ 紂 剖 比干 ,囚 箕子 ,为炮格,刑杀无辜。” 唐 杜甫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八:“我告 大山 的罪名,是煽惑乡愚,暴杀无辜。”
(3).俗谓小儿羸病。 宋 苏轼 《与朱鄂州书》:“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最重,六畜犹尔,而况於人?俗谓小儿病为无辜,此真可谓无辜矣。” 明 胡侍 《真珠船·摹姑》:“《韵会》云:‘摹姑,小儿羸病。’今云无辜,声之讹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