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混沌 hùn dùn
(1).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汉 班固 《白虎通·天地》:“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文选·班昭〈东征赋〉》“谅不登樔而椓蠡兮” 李善 注引 三国 魏 曹植 《迁都赋》:“览乾元之兆域兮,本人物乎上世;纷混沌而未分,与禽兽乎无别。” 唐 储光羲 《仲夏入园中东陂》诗:“暑雨若混沌,清明如空虚。”《云笈七籤》卷二:“《太始经》云:‘昔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郭沫若 《七里山渠》诗:“相传在昔有 盘古 ,劈开混沌造区宇。”
(2).浑然一体,不可分剖貌。 唐 孙思邈 《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又有以两鸡子令占者, 简 曰:‘此物不难知,一雄兼一雌,请将打破看,方明混沌时。’”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汉 魏 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季子 《革命其可免乎》:“彼 俄 满 之交也,呼吸一气,混沌无间,盖决然矣。”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第十章:“天并没有放晴的迹象,仍然细雨蒙松,云雾萦绕,海和天混沌一气。”
(3).模糊;不分明。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二六》:“但我也不来做教员,也不想说明别的原因之所在。于是就在混沌中完结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艾青 《献给乡村的诗》:“他们的背被过重的挑担压成弓形,他们的眼睛被失望与怨愤磨成混沌。”
(4).糊涂。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 刘季真 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着丧门关了。” 清 李渔 《蜃中楼·婚诺》:“谁想生下个儿子,愈加混沌,喫饭不知饿饱,睡梦不知颠倒。” 洪深 《现代戏剧论》六:“拿见形式不见内容的浮薄眼光和‘知二五不知一十’的混沌头脑去观察社会,固然觉得各种职业界很有高下的区别。”
(5).古代传说中央之帝 混沌 ,又称 浑沌 ,生无七窍,日凿一窍,七日凿成而死。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用使 周 秦 言辞见於 魏 晋 之代, 楚 汉 应对,行乎 宋 齐 之日,而伪修 混沌 ,失彼天然。”《南史·齐江王锋传》:“ 锋 闻叹曰:‘ 江祏 遂復为 混沌 画眉,欲益反弊耳。’”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鎪为下。如 杨大年 西崑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 混沌 死也。”
(6).兽名。 ——《漢語大詞典》
(2).浑然一体,不可分剖貌。 唐 孙思邈 《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又有以两鸡子令占者, 简 曰:‘此物不难知,一雄兼一雌,请将打破看,方明混沌时。’”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汉 魏 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季子 《革命其可免乎》:“彼 俄 满 之交也,呼吸一气,混沌无间,盖决然矣。”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第十章:“天并没有放晴的迹象,仍然细雨蒙松,云雾萦绕,海和天混沌一气。”
(3).模糊;不分明。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二六》:“但我也不来做教员,也不想说明别的原因之所在。于是就在混沌中完结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艾青 《献给乡村的诗》:“他们的背被过重的挑担压成弓形,他们的眼睛被失望与怨愤磨成混沌。”
(4).糊涂。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 刘季真 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着丧门关了。” 清 李渔 《蜃中楼·婚诺》:“谁想生下个儿子,愈加混沌,喫饭不知饿饱,睡梦不知颠倒。” 洪深 《现代戏剧论》六:“拿见形式不见内容的浮薄眼光和‘知二五不知一十’的混沌头脑去观察社会,固然觉得各种职业界很有高下的区别。”
(5).古代传说中央之帝 混沌 ,又称 浑沌 ,生无七窍,日凿一窍,七日凿成而死。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用使 周 秦 言辞见於 魏 晋 之代, 楚 汉 应对,行乎 宋 齐 之日,而伪修 混沌 ,失彼天然。”《南史·齐江王锋传》:“ 锋 闻叹曰:‘ 江祏 遂復为 混沌 画眉,欲益反弊耳。’”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鎪为下。如 杨大年 西崑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 混沌 死也。”
(6).兽名。 ——《漢語大詞典》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动-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判 pàn《國語辭典》
判 [ pàn ]
动- 分、分开。唐·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
- 区别、分辨。《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 分明、辨明。如:「存亡未判」。宋·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 决断是非曲直。如:「审判」、「判刑」、「判案」。
- 古称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如唐代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 审判诉讼的判决文书。《新唐书·卷一二六·李元纮传》:「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 断语。《红楼梦·第五回》:「后面便是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独坐看经。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 文体的一种。仿判狱的文词,可见其推理、辩驳的能力。科举取士,亦以试判。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判》:「今世理官断狱,例有参词,而设科取士,亦试以判,其体皆用四六,则其习由来久矣。」
- 分别的样子。如:「判然有别」。
洪荒 hóng huāng
(1).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凡自洪荒,终乎 幽 厉 。” 宋 杨万里 《汉文帝有圣贤之风论》:“洪荒之世,人与禽之未别。” 清 赵翼 《途遇大雪》诗:“世界幻入兜罗绵,恍见洪荒万万古。” 杨朔 《〈铁流〉的故事》:“一到黑夜,时间却像倒退到几万万年前的洪荒时代。”
(2).大荒。荒漠的旷野。 明 许承钦 《风行至南阳湖》诗:“遶岸平山趋断陇,连空野水入洪荒。” ——《漢語大詞典》
(2).大荒。荒漠的旷野。 明 许承钦 《风行至南阳湖》诗:“遶岸平山趋断陇,连空野水入洪荒。”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名-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 姓。如汉代有若章。
-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名-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副- (一)1.2.之又音。
分 fēn/fèn《國語辭典》
分 [ fēn ]
動- 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與「合」相對。如:「分割」、「劃分」、「分離」。《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四首之二》:「逝者如流水,哀此遂離分。」
- 配與、給與。《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史記·卷一 ○九·李將軍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 分擔。如:「分憂解勞」。《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起)與士卒分勞苦。」
- 辨別。《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呂氏春秋·慎行傳·察傳》:「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 由總機構中分出來的。如:「分局」、「分隊」、「分校」、「分公司」。
- 清楚的、明白的。如:「是非分明」。唐·杜甫〈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 拜姑嫜?」
- 區別、不一樣之處。《荀子·不苟》:「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 成績或競賽勝負的記數。如:「滿分」、「零分」。
- 時間的名稱。六十分為一小時。
- 量詞:➊ 計算重量的單位。一兩的百分之一。➋ 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畝的十分之一。➌ 計算貨幣的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➍ 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分為一小時。如:「他花了數分的時間完成這項實驗。」➎ 計算角度的單位。一度的六十分之一。➏ 計算程度深淺的單位。如:「一分努力,一分收穫。」、「逢人只說三分話。」
- 數學上用來表示分數,或直接指分數。如:「二分之一」、「百分之一」、「約分」。
分 [ fèn ]
名- 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職責與權利的範圍。如:「身分」、「本分」。《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 情誼、關係。如:「情分」、「緣分」。《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元·秦𥳑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與居士,通家往來,三十餘年,情同膠漆,分若陳、雷。」
- 成分。如:「糖分」、「養分」。
- 整體中一個單位。如:「部分」、「我的分」。同「份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