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昔年 xī nián
往年;从前。 唐 孟浩然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诗:“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之一:“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鶯花不管兴亡事,妆点春光似昔年。”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遇 yù《國語辭典》
遇 [ yù ]
动- 相逢、不期而会。如:「巧遇」。《书经·胤征》:「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
- 契合、投合。《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韩非子·难二》:「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
- 得志、得到赏识。《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序》:「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王充《论衡·逢遇》:「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 对待。如:「礼遇」。《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纯实可谋大事。」
- 遭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 抵挡、对付。《商君书·外内》:「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荀子·大略》:「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 机会。如:「际遇」、「机遇」。三国吴·韦昭〈博奕论〉:「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
- 姓。如汉代有遇冲。
火龙(火龍)huǒ lóng
(1).火形和龙形的图案。多用于帝王服饰。《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杜预 注:“火,画火也;龙,画龙也。”
(2).传说中浑身带火的神龙。 唐 王毂 《苦热行》:“ 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宋 梅尧臣 《次韵和马都官苦热》:“火龙将焚鬣,阳乌多渴心。”《清史稿·灾异志四》:“﹝ 康熙 ﹞五十七年八月初一, 钟祥 火灾,先是有童謡云:‘八月初一火龙过’,至是果应。”
(3).形容绵延不绝或连成一串的灯火。 唐玄宗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宋 陆游 《丁酉上元》诗之一:“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
(4).形容延烧的烈火。 宋 梅尧臣 《送黄殿丞通判润州》诗:“前年 江州 飞火龙,楼殿化尽山将鎔。”
(5).指龙灯。 清 李慈铭 《越中灯词》:“月下新妆齐出看,前村报舞火龙来。”
(6).喻火车。 郭沫若 《颂武汉》诗:“火龙驶过 龟蛇 舞,铁鸟飞临风鹤回。”
(7).方言。炉灶接连烟囱的通烟孔道。
(8).棉红蜘蛛和麦蜘蛛的别名。 ——《漢語大詞典》
(2).传说中浑身带火的神龙。 唐 王毂 《苦热行》:“ 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宋 梅尧臣 《次韵和马都官苦热》:“火龙将焚鬣,阳乌多渴心。”《清史稿·灾异志四》:“﹝ 康熙 ﹞五十七年八月初一, 钟祥 火灾,先是有童謡云:‘八月初一火龙过’,至是果应。”
(3).形容绵延不绝或连成一串的灯火。 唐玄宗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宋 陆游 《丁酉上元》诗之一:“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
(4).形容延烧的烈火。 宋 梅尧臣 《送黄殿丞通判润州》诗:“前年 江州 飞火龙,楼殿化尽山将鎔。”
(5).指龙灯。 清 李慈铭 《越中灯词》:“月下新妆齐出看,前村报舞火龙来。”
(6).喻火车。 郭沫若 《颂武汉》诗:“火龙驶过 龟蛇 舞,铁鸟飞临风鹤回。”
(7).方言。炉灶接连烟囱的通烟孔道。
(8).棉红蜘蛛和麦蜘蛛的别名。 ——《漢語大詞典》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一剑(一剑)
唐 王维 老将行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唐 王昌龄 杂曲歌辞 少年行二首 其二 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 秦王拨乱姿,一剑总兵符。
唐 刘长卿 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
唐 郎士元 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 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唐 戴叔伦 塞上曲二首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唐 杨巨源 赠李傅 曾罢双旌瞻白日,犹将一剑许黄云。
唐 杨巨源 赠史开封 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
唐 白居易 题东武丘寺六韵 怪石千僧坐,灵池一剑沈。
唐 刘叉 嘲荆卿 白虹千里气,血颈一剑义。
唐 温庭筠 过新丰 一剑乘时帝业成,沛中乡里到咸京。
宋 王予可 南园湖石 飞花不到穿帘月,高倚晴天一剑孤。 ——《骈字类编》
唐 王昌龄 杂曲歌辞 少年行二首 其二 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 秦王拨乱姿,一剑总兵符。
唐 刘长卿 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
唐 郎士元 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 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唐 戴叔伦 塞上曲二首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唐 杨巨源 赠李傅 曾罢双旌瞻白日,犹将一剑许黄云。
唐 杨巨源 赠史开封 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
唐 白居易 题东武丘寺六韵 怪石千僧坐,灵池一剑沈。
唐 刘叉 嘲荆卿 白虹千里气,血颈一剑义。
唐 温庭筠 过新丰 一剑乘时帝业成,沛中乡里到咸京。
宋 王予可 南园湖石 飞花不到穿帘月,高倚晴天一剑孤。 ——《骈字类编》
相传(相傳)xiāng chuán
(1).递相传授。《墨子·号令》:“官府城下吏、卒、民皆前后、左右相传保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者, 高祖 天下,父子相传,此 汉 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 梁王 !” 宋 苏轼 《安乐山木叶如道士箓符》诗:“天师化去知何处,玉印相传世共珍。” 杨朔 《印度情思》:“这是个历代相传的节日。”
(2).长期以来互相传说。 唐 杜甫 《石笋行》:“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蘚蚀尽波涛痕。”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列子庙 在 郑州 圃田,其地有小城,貌甚古,相传有 唐 李德裕 王起 题名。”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其餘相传逸事尚多。”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 百草园 。” ——《漢語大詞典》
(2).长期以来互相传说。 唐 杜甫 《石笋行》:“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蘚蚀尽波涛痕。”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列子庙 在 郑州 圃田,其地有小城,貌甚古,相传有 唐 李德裕 王起 题名。”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其餘相传逸事尚多。”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 百草园 。” ——《漢語大詞典》
伴 bàn《國語辭典》
伴 [ bàn ]
名- 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如:「伴侶」、「老伴」、「夥伴」。《三國志·卷四○·蜀書·李嚴傳》:「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 陪同、依隨。如:「伴我良宵」。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詩:「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宋·周邦彥〈瑞龍吟·章臺路〉詞:「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
- 和聲。如:「你歌我伴」。
- 陪著。如:「伴讀」、「伴遊」。
- 和著。如:「伴奏」、「伴唱」。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名-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 參見「身毒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