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落魄红尘四十春,无为无事信天真。

吕岩唐代〕《七言

周行独力出群伦,默默昏昏亘古存。无象无形潜造化,
有门有户在乾坤。色非色际谁穷处,空不空中自得根。
此道非从它外得,千言万语谩评论。
通灵一颗正金丹,不在天涯地角安。讨论穷经深莫究,
登山临水杳无看。光明暗寄希夷顶,赫赤高居混沌端。
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
落魄红尘四十春,无为无事信天真。生涯只在乾坤鼎,
活计惟凭日月轮。八卦气中潜至宝,五行光里隐元神。
桑田改变依然在,永作人间出世人。
独处乾坤万象中,从头历历运元功。纵横北斗心机大,
颠倒南辰胆气雄。鬼哭神号金鼎结,鸡飞犬化玉炉空。
如何俗士寻常觅,不达希夷不可穷。
谁信华池路最深,非遐非迩奥难寻。九年采炼如红玉,
一日圆成似紫金。得了永祛寒暑逼,服之应免死生侵。
劝君门外修身者,端念思惟此道心。
水府寻铅合火铅,黑红红黑又玄玄。气中生气肌肤换,
精里含精性命专。药返便为真道士,丹还本是圣胎仙。
出神入定虚华语,徒费功夫万万年。
九鼎烹煎九转砂,区分时节更无差。精神气血归三要,
南北东西共一家。天地变通飞白雪,阴阳和合产金花。
终期凤诏空中降,跨虎骑龙谒紫霞。
凭君子后午前看,一脉天津在脊端。金阙内藏玄谷子,
玉池中坐太和官。只将至妙三周火,炼出通灵九转丹。
直指几多求道者,行藏莫离虎龙滩。
返本还元道气平,虚非形质转分明。水中白雪微微结,
火里金莲渐渐生。圣汞论时非有体,真铅穷看亦无名。
吾今为报修行者,莫向烧金问至精。
安排鼎灶炼玄根,进退须明卯酉门。绕电奔云飞日月,
驱龙走虎出乾坤。一丸因与红颜驻,九转能烧白发痕。
此道幽微知者少,茫茫尘世与谁论。
醍醐一盏诗一篇,暮醉朝吟不记年。乾马屡来游九地,
坤牛时驾出三天。白龟窟里夫妻会,青凤巢中子母圆。
提挈灵童山上望,重重叠叠是金钱。
认得东西木与金,自然炉鼎虎龙吟。但随天地明消息,
方识阴阳有信音。左掌南辰攀鹤羽,右擎北极剖龟心。
神仙亲口留斯旨,何用区区向外寻。
一本天机深更深,徒言万劫与千金。三冬大热玄中火,
六月霜寒表外阴。金为浮来方见性,木因沈后始知心。
五行颠倒堪消息,返本还元在己寻。
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匆匆。铺排剑戟奔如电,
罗列旌旗疾似风。活捉三尸焚鬼窟,生禽六贼破魔宫。
河清海晏乾坤净,世世安居道德中。
我家勤种我家田,内有灵苗活万年。花似黄金苞不大,
子如白玉颗皆圆。栽培全赖中宫土,灌溉须凭上谷泉。
直候九年功满日,和根拔入大罗天。
寻常学道说黄芽,万水千山觅转差。有畛有园难下种,
无根无脚自开花。九三鼎内烹如酪,六一炉中结似霞。
不日成丹应换骨,飞升遥指玉皇家。
四六关头路坦平,行人到此不须惊。从教犊驾轰轰转,
尽使羊车轧轧鸣。渡海经河稀阻滞,上天入地绝欹倾。
功成直入长生殿,袖出神珠彻夜明。
九六相交道气和,河车昼夜迸金波。呼时一一关头转,
吸处重重脉上摩。电激离门光海岳,雷轰震户动婆娑。
思量此道真长远,学者多迷溺爱河。
金丹不是小金丹,阴鼎阳炉里面安。尽道东山寻汞易,
岂知西海觅铅难。玄珠窟里行非远,赤水滩头去便端。
认得灵竿真的路,何劳礼月步星坛。
古今机要甚分明,自是众生力量轻。尽向有中寻有质,
谁能无里见无形。真铅圣汞徒虚费,玉室金关不解扃。
本色丹瓢推倒后,却吞丸药待延龄。
浮名浮利两何堪,回首归山味转甘。举世算无心可契,
谁人更与道相参。寸犹未到甘谈尺,一尚难明强说三。
经卷葫芦并拄杖,依前担入旧江南。
本来无作亦无行,行着之时是妄情。老氏语中犹未决,
瞿昙言下更难明。灵竿有节通天去,至药无根得地生。
今日与君无吝惜,功成只此是蓬瀛。
解将火种种刀圭,火种刀圭世岂知。山上长男骑白马,
水边少女牧乌龟。无中出有还丹象,阴里生阳大道基。
颠倒五行凭匠手,不逢匠手莫施为。
三千馀法论修行,第一烧丹路最亲。须是坎男端的物,
取他离女自然珍。烹成不死砂中汞,结出长生水里银。
九转九还功若就,定将衰老返长春。
欲种长生不死根,再营阴魄及阳魂。先教玄母归离户,
后遣空王镇坎门。虎到甲边风浩浩,龙居庚内水温温。
迷途争与轻轻泄,此理须凭达者论。
闭目存神玉户观,时来火候递相传。云飞海面龙吞汞,
风击岩巅虎伏铅。一旦炼成身内宝,等闲探得道中玄。
刀圭饵了丹书降,跳出尘笼上九天。
千日功夫不暂闲,河车搬载上昆山。虎抽白汞安炉里,
龙发红铅向鼎间。仙府记名丹已熟,阴司除籍命应还。
彩云捧足归何处,直入三清谢圣颜。
解匹真阴与正阳,三年功满结成霜。神龟出入庚辛位,
丹凤翱翔甲乙方。九鼎先辉双瑞气,三元中换五毫光。
尘中若有同机者,共住烟霄不死乡。
修生一路就中难,迷者徒将万卷看。水火均平方是药,
阴阳差互不成丹。守雌勿失雄方住,在黑无亏白自乾。
认得此般真妙诀,何忧风雨妒衰残。
才吞一粒便安然,十二重楼九曲连。庚虎循环餐绛雪,
甲龙夭乔迸灵泉。三三上应三千日,九九中延九万年。
须得有缘方可授,未曾轻泄与人传。
谁知神水玉华池,中有长生性命基。运用须凭龙与虎,
抽添全藉坎兼离。晨昏点尽黄金粉,顷刻修成玉石脂。
斋戒饵之千日后,等闲轻举上云梯。
九天云净鹤飞轻,衔简翩翩别太清。身外红尘随意换,
炉中白石立时成。九苞凤向空中舞,五色云从足下生。
回首便归天上去,愿将甘雨救焦氓。
婴儿迤逦降瑶阶,手握玄珠直下来。半夜紫云披素质,
几回赤气掩桃腮。微微笑处机关转,拂拂行时户牖开。
此是吾家真一子,庸愚谁敢等闲猜。
水得天符下玉都,三千日里积功夫。祷祈天地开金鼎,
收拾阴阳锁玉壶。便觉凡躯能变化,深知妙道不虚图。
时来试问尘中叟,这个玄机世有无。
谁识寰中达者人,生平解法水中银。一条拄杖撑天地,
三尺昆吾斩鬼神。大醉醉来眠月洞,高吟吟去傲红尘。
自从悟里终身后,赢得蓬壶永劫春。
红炉迸溅炼金英,一点灵珠透室明。摆动乾坤知道力,
逃移生死见功程。逍遥四海留踪迹,归去三清立姓名。
直上五云云路稳,紫鸾朱凤自来迎。
时人若要学长生,先是枢机昼夜行。恍惚中间专志气,
虚无里面固元精。龙交虎战三周毕,兔走乌飞九转成。
炼出一炉神圣药,五云归去路分明。
亦无得失亦无言,动即施功静即眠。驱遣赤牛耕宇宙,
分张玉粒种山川。栽培不惮劳千日,服食须知活万年。
今日示君君好信,教君见世作神仙。
不须两两与三三,只在昆仑第一岩。逢润自然情易伏,
遇炎常恐性难降。有时直入三元户,无事还归九曲江。
世上有人烧得住,寿齐天地更无双。
本末无非在玉都,亦曾陆地作凡夫。吞精食气先从有,
悟理归真便入无。水火自然成既济,阴阳和合自相符。
炉中炼出延年药,溟渤从教变复枯。
无名无利任优游,遇酒逢歌且唱酬。数载未曾经圣阙,
千年唯只在仙州。寻常水火三回进,真个夫妻一处收。
药就功成身羽化,更抛尘坌出凡流。
杳杳冥冥莫问涯,雕虫篆刻道之华。守中绝学方知奥,
抱一无言始见佳。自有物如黄菊蕊,更无色似碧桃花。
休将心地虚劳用,煮铁烧金转转差。
还丹功满未朝天,且向人间度有缘。拄杖两头担日月,
葫芦一个隐山川。诗吟自得闲中句,酒饮多遗醉后钱。
若问我修何妙法,不离身内汞和铅。
半红半黑道中玄,水养真金火养铅。解接往年三寸气,
还将运动一周天。烹煎尽在阴阳力,进退须凭日月权。
只此功成三岛外,稳乘鸾凤谒诸仙。
返本还元已到乾,能升能降号飞仙。一阳生是兴功日,
九转周为得道年。炼药但寻金里水,安炉先立地中天。
此中便是还丹理,不遇奇人誓莫传。
飞龙九五已升天,次第还当赤帝权。喜遇汞珠凝正午,
幸逢铅母结重玄。狂猿自伏何须炼,野马亲调不着鞭。
炼就一丸天上药,顿然心地永刚坚。
举世何人悟我家,我家别是一荣华。盈箱贮积登仙录,
满室收藏伏火砂。顿饮长生天上酒,常栽不死洞中花。
凡流若问吾生计,遍地纷纷五彩霞。
津能充渴气充粮,家住三清玉帝乡。金鼎炼来多外白,
玉虚烹处彻中黄。始知青帝离宫住,方信金精水府藏。
流俗要求玄妙理,参同契有两三行。
紫诏随鸾下玉京,元君相命会三清。便将金鼎丹砂饵,
时拂霞衣驾鹤行。天上双童持珮引,月中娇女执幡迎。
此时功满参真后,始信仙都有姓名。
修修修得到乾乾,方号人间一醉仙。世上光阴催短景,
洞中花木任长年。形飞峭壁非凡骨,神在玄宫别有天。
唯愿先生频一顾,更玄玄外问玄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落魄红尘四十无为无事天真

落魄 luò tuò
(1).穷困失意。《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酈食其 ﹞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清 李渔 《玉搔头·侦误》:“他为甚么那样威风,你为甚么这般落魄?”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前四句写出驸马公的威风,中四句回忆待诏时的光荣,末尾四句写出自己的落魄。”
(2).放荡不羁。《魏书·尒朱仲远传》:“大得财货,以资酒色,落魄无行。” 唐 杜牧 《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 齐公宪 ﹞性落魄,嗜酒。”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二二:“十里 扬州 落魄时,春风荳蔻写相思。”
失去魂魄。比喻惊慌失措。 冰心 《南归》:“他失魂落魄似的,一天哭好几次。”《花城》1981年第2期:“海鸥在翱翔,在欢叫,好像在抚慰船上惊骇落魄的旅人。”  ——《漢語大詞典》
红尘(紅塵)hóng chén
(1).车马扬起的飞尘。 汉 班固 《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唐 杜牧 《过华清宫》诗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 秦观 《金明池》词:“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只寻芳归去。”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三:“十丈红尘飞紫陌,掩关閒煞踏青屐。” 郁达夫 《浙东景物纪略·方岩纪静》:“不施椽瓦,而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
(2).指繁华之地。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一:“缘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唐 王建 《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夜半听鷄梳白髮,天明走马入红尘。” 清 孙枝蔚 《春城曲》:“素纱软屏看不得,但云门外红尘好。”
(3).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謫下红尘也可哀。”  ——《漢語大詞典》
四十
唐 杜甫 八哀诗 其五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独步四十年,风听九皋唳。
唐 杜甫 杜位宅守岁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
唐 王昌龄 河上老人歌 至今八十如四十,口道沧溟是我家。
唐 元稹 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 五千诚远道,四十已中年。
唐 白居易 归田三首 其三 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
唐 李洞 叙旧游寄栖白 吟诗五岭寻无可,倏忽如今四十霜。
唐 李涉 题温泉 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 谢安四十馀方起,犹自高闲得数年。  ——《骈字类编》
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1.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2.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3. 生機。如:「妙手回春」。
  4.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5.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6.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7.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1.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无为(无爲)wú wéi
(1).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为,而合於道,无为言言,而通乎德。” 明 方孝孺 《懒斋记》:“道家之説贵无为而主静。”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然 老子 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
(2).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离合根》:“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寳。” 宋 王安石 《赠上元宰》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一·德业儒臣后论》:“圣人之学,无为而成者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参见“ 无为而治 ”。
(3).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汉 牟融 《理惑论》:“佛道崇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如临深渊者。”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庄严不独於示相,功德何止於无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袁宏论佛说》:“其教也,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浄。其精者为沙门。沙门, 汉 言息也,盖息意去欲,归於无为。”
(4).不知所为;无事可作。《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宋书·张畅传》:“今端坐无为,有博具可见借。” 唐 韩愈 《示儿》诗:“酒食罢无为,棊槊以相娱。”
(5).没有作用;无用。《国语·吴语》:“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
(6).无所作为。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明 李贽 《三教归儒说》:“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
(7).别做;不做。《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 唐 韩愈 《北极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明 刘基 《三月八日偕徐成中等游南镇得禽字》:“愿作胶与漆,无为商与参。”
(8).不用;何必。《西京杂记》卷二:“ 扬雄 读书,有人语之曰:‘无为自苦,《玄》故难传。’”《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常苦辛。”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
(9).犹无从。《世说新语·方正》“ 阮宣子 论鬼神有无者” 刘孝标 注引 汉 王充 《论衡》:“如审鬼者死人精神,人见之,宜从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无精神也。”
(10).无人帮助。《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产 归,未至,闻 子皮 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
(11).无事。特指无战争,无军役之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 汉 祚衰。”
不认为,不觉得。《左传·成公二年》:“ 晋 师归, 范文子 后之。 武子 曰:‘无为吾望尔也乎?’” 杨伯峻 注:“为同谓。”
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颖达 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漢語大詞典》
无事(無事)wú shì
(1).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礼记·王制》:“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 郑玄 注:“事谓征伐。”《史记·平準书》:“ 汉 兴七十餘年之间,国家无事。”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契丹》:“自此边境去矢石之忧,天下无事,百姓和乐。” 明 陈子龙 《议财用》:“若云多事,则自古亦无无事之国也。”
(2).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史记·苏秦列传》:“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於民也。”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诗:“道人本无事,何苦尘中为?”
(3).无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下》:“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史记·张仪列传》:“ 陈軫 曰:‘公何好饮?’ 犀首 曰:‘无事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三:“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宋 辛弃疾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词:“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4).无须;没有必要。《后汉书·臧洪传》:“ 洪 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破,将妻子出。” 明 刘基 《题枯木图》诗:“白髮死枕席,无事伤其躬。” 清 纳兰性德 《梦江南》词:“ 江 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緑残红叶胜於花,无事避风沙。”
(5).无端;没有缘故。《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今若无事背王,规相攻讨,则使身及子孙,还如王誓。” 北周 庾信 《杨柳歌》:“定是 怀王 作计悮,无事翻覆用 张仪 。” 宋 范成大 《江安道中》诗:“威名功业吾何有?无事飘飘犯百蛮。”  ——《漢語大詞典》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天真 tiān zhēn
(1).《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后因以“天真”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晋书·阮籍嵇康等传论》:“餐和履顺,以保天真。”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四:“ 陶潜 任天真,其性颇躭酒。” 宋 范仲淹 《依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醖》:“大言出物表,本性还天真。” 清 陈梦雷 《李葆甫传》:“夫栖迟泉石,乐其天真,较世之执圭膺组而俯仰趦趄者,必有能辨之,又奚俟予言。”
(2).引申为单纯、朴实、幼稚。《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则是这位姑娘生性豪爽,一片天真,从不会学那小家女子,遮遮掩掩,扭扭揑揑。” 续范亭 《休养不到一年身体大进喜赋》:“人人无虚伪,个个尽天真。”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现在看来,这种小市民的虚荣心,这种‘剥削别人的自尊心’的态度,实在天真得可笑。”
(3).谓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 南唐 冯延巳 《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釵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宋 杨万里 《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观》之十五:“万顷湖光一片春,何须割破损天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饮馔·肉食》:“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
(4).天神,天仙。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得补吾洞中之职,面对天真,游行圣府,自计天下无胜此处。”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幽媾》:“敢人世上似这天真多则假,险些儿误丹青风影落灯花。”
(5).特指道教神仙 天真皇人 。《隋书·经籍志四》:“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 太上老君 、 太上丈人 、 天真皇人 …… 天尊 之开劫也,乃命 天真皇人 ,改囀天音而辩析之。自 天真 以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
(6).指帝王的容颜。 唐 李德裕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赞》:“爰命彩绘,载模天真。”
(7).谓两眉之角。 明 陈继儒 《太平清话》卷一:“ 紫薇夫人 誥:仰和天真,俯按山源。天真是两眉之角。山源是鼻下人中也。”
(8).古代医家谓人得以维持生命的真气、元气。《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引 罗天益 曰:“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絶之生气。”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