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柳风(柳風)liǔ fēng
指春风。 唐 温庭筠 《更漏子》词之二:“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元 贡师泰 《遣怀》诗:“日入柳风息,月上花露多。” 元 郭钰 《四时词》之二:“美人调笑渡江去,半榻柳风棊不收。”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万寿寺》:“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致。” ——《漢語大詞典》
一似 yī sì
很象。《孔子家语·正论解》:“ 孔子 适 齐 过 泰山 之侧,有妇人哭於野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曰:‘此哀一似重有忧者。’” 唐 景云 《画松》诗:“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诗记得无。” 元 燕公楠 《答程雪楼见寿》词:“空自许!早摇落江潭,一似琅琊树。”《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见两个着皂衫儿的,一似虞侯府干打扮。” 郭小川 《登九山》诗:“大坝如铁壁铜墙,长渠一似飞龙走兽。” ——《漢語大詞典》
秋千(鞦韆)qiū qiān
传统体育游戏。两绳下拴横板,上悬于木架,人坐或站在板上,两手分握两绳,前后往返摆动。相传 春秋 时 齐桓公 自北方 山戎 传入。一说本为 汉武帝 时宫中之戏,作千秋,为祝寿之辞,后倒读为秋千。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入秋千去。” 金 元好问 《辛亥寒食》诗:“秋千与花影,併在月明中。” 清 孙枝蔚 《漫兴》诗之四:“谁家红袖过红桥,一丈秋千努折腰。”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既不跺脚一走,就得想办法作事,先必得站一头儿,不能打秋千似的来回晃悠。”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秋千》。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掣 chè《國語辭典》
掣 [ chè ]
动- 牵引、牵动。《文选·潘岳·西征赋》:「掣三牵两。」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抽取。《晋书·卷八○·王羲之传》:「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水浒传·第五九回》:「李俊、张顺明晃晃掣出尖刀在手。」
- 疾速飞行。南朝梁·简文帝〈金錞赋〉:「野旷尘昏,星流电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