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送汝已成人,行路已悲愕。

辛弃疾宋代〕《哭{匠斤换赣}十五章

念汝虽孩童,气已负山岳。
送汝已成人,行路已悲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成人行路

送 sòng《國語辭典》

送 [ sòng ]

  1. 遣去。《說文解字·辵部》:「送,遣也。」宋·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2. 陪伴著走。如:「護送」、「送小弟弟回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3. 告別。如:「送別」、「送舊迎新」、「送行」。
  4. 贈給。如:「贈送」、「他送我一本書。」
  5. 輸運。如:「送貨」、「送信」、「運送」。
  6. 供應。如:「送水」、「送電」。
  7. 傳遞。如:「送秋波」。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8. 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您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汝 rǔ《國語辭典》

汝 [ rǔ ]

  1. 你。《书经·尧典》:「汝能庸命,巽朕位。」宋·陆游〈战城南〉诗:「诏书许汝以不死,股栗何为汗如洗!」
  1. 参见「汝水 」条。
  2. 姓。如明代有汝讷。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成人 chéng rén
(1).德才兼备的人。犹完人。《论语·宪问》:“ 子路 问成人,子曰:‘若 臧武仲 之知, 公绰 之不欲, 卞庄子 之勇, 冉求 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唐 元稹 《崔适翊麾校尉守左千牛备身制》:“尔等阀閲甚崇,教诲斯至,事我犹事父,畏法犹畏师。勿惰勿佻,以期无诲,斯可与成人并行於朝廷矣。” 宋 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秘书》:“故 亮 以为学者,学为成人,而儒者亦一门户中之大者耳。”亦谓成为完人。 明 李贽 《答周西岩书》:“且既自谓不能成佛矣,亦可自谓此生不能成人乎?”
(2).成年。《仪礼·丧服》:“未嫁者,其成人而未嫁者也。” 郑玄 注:“成人,谓年二十已笄醴者也。” 唐 刘长卿 《送姨子弟往南郊》诗:“别时两童稚,及此俱成人。”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三:“即媵妾有子,距今八年,亦未成人。”亦指成年人。《史记·赵世家》:“今 赵武 既立,为成人,復故位。”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出家人受了大戒,从沙弥升为和尚,正和我们在家人行过冠礼,由童子而为成人相同。”
(3).造就人。《魏书·儒林传·常爽》:“ 允 曰:‘ 文翁 柔胜,先生刚克,立教虽殊,成人一也。’”
(4).成器,成材。《红楼梦》第八一回:“如今论起来,你可也该用功了。你父亲望你成人,恳切的很。”参见“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5).谓妓女初破身。《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娘不知道,他是 郑爱香儿 的妹子 郑爱月儿 ,纔成人,还不上半年光景。”  ——《漢語大詞典》
行路 xíng lù
(1).道路。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驱车出郊郭,行路正威迟。” 宋 谢翱 《效孟郊体》诗:“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 郭沫若 《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我回顾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
(2).路人。《后汉书·党锢传·范滂》:“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行路含情,犹其相愍。” 唐 长孙佐辅 《别友人》诗:“谁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无情。” 清 顾炎武 《旅中》诗:“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愕 è《國語辭典》

愕 [ è ]

  1. 惊惶、惊骇。《战国策·燕策三》:「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元·陈基〈潼关〉诗:「前车未行后车却,去马一鸣来马愕。」
  2. 直接言明。《三国志·卷五二·吴书·诸葛瑾传》:「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