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寄言 jì yán
(1).犹寄语、带信。《楚辞·九章·思美人》:“愿寄言於浮云兮,遇 丰隆 而不将。” 唐 元稹 《遣兴》诗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东西跳。” 明 袁宏道 《祝雨》诗:“寄言行雨儿,莫下山头去。”
(2).谓把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诗文之中。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是故復之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宋书·谢灵运传论》:“自 建武 暨乎 义熙 ,歷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耳。” ——《漢語大詞典》
(2).谓把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诗文之中。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是故復之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宋书·谢灵运传论》:“自 建武 暨乎 义熙 ,歷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耳。” ——《漢語大詞典》
燕雀 yàn què
亦作“ 燕爵 ”。
(1).燕和雀。泛指小鸟。《礼记·三年问》:“小者至於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 陆德明 释文:“雀,本又作‘爵’。”《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君夜在堂户前,有一流光如燕爵者,入君怀中,殷殷有声。”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鷄鶩以稻粱致忧,燕雀以堂构貽愁。” 明 李东阳 《春寒二十韵》:“捲尽帘櫳无燕雀,閲残冰雪但松筠。” 樊增祥 《再示儿辈》诗:“对属天然燕雀侔,可知锁锁儷钩钩。”
(2).比喻品质卑劣的人。《楚辞·九章·涉江》:“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王逸 注:“燕雀乌鹊,多口妄鸣,以喻谗佞。”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九:“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鸞。” 王琦 注:“梧桐之木,本凤凰所止,而燕雀得巢其上,喻小人得志。” 唐 李商隐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鸞凰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冯浩 笺注:“谓遭排忌。”
(3).比喻庸俗浅薄的人。《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 公孙弘 、 卜式 、 儿宽 皆以鸿渐之翼困於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颜师古 注:“喻 弘 等皆有鸿之羽仪,未进之时,燕爵所轻也。”参见“ 燕雀安知鸿鵠志 ”。
(4).比喻地位卑微的人。《北史·崔彦穆杨纂等传论》:“ 崔彦穆 、 杨纂 、 段永 等昔在 山 东,沉沦下位,并以羈旅之士,邅回於燕雀之伍,终佩龟组,可谓见机者乎。”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开寳 九年﹞上遣 太宗 与 俶 叙齿为昆仲。 俶 循走,叩头泣谢曰:‘臣燕雀微物,与鸞凤序翼,是驱臣於速死之地也。’”
(5).鸟名。嘴黄色,尖端微黑。翼羽黑色。体羽褐黄色,下部白色。尾羽黑色,部分带白色。在我国为旅鸟和冬候鸟,见于 华东 、 华南 一带。 ——《漢語大詞典》
(1).燕和雀。泛指小鸟。《礼记·三年问》:“小者至於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 陆德明 释文:“雀,本又作‘爵’。”《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君夜在堂户前,有一流光如燕爵者,入君怀中,殷殷有声。”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鷄鶩以稻粱致忧,燕雀以堂构貽愁。” 明 李东阳 《春寒二十韵》:“捲尽帘櫳无燕雀,閲残冰雪但松筠。” 樊增祥 《再示儿辈》诗:“对属天然燕雀侔,可知锁锁儷钩钩。”
(2).比喻品质卑劣的人。《楚辞·九章·涉江》:“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王逸 注:“燕雀乌鹊,多口妄鸣,以喻谗佞。”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九:“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鸞。” 王琦 注:“梧桐之木,本凤凰所止,而燕雀得巢其上,喻小人得志。” 唐 李商隐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鸞凰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冯浩 笺注:“谓遭排忌。”
(3).比喻庸俗浅薄的人。《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 公孙弘 、 卜式 、 儿宽 皆以鸿渐之翼困於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颜师古 注:“喻 弘 等皆有鸿之羽仪,未进之时,燕爵所轻也。”参见“ 燕雀安知鸿鵠志 ”。
(4).比喻地位卑微的人。《北史·崔彦穆杨纂等传论》:“ 崔彦穆 、 杨纂 、 段永 等昔在 山 东,沉沦下位,并以羈旅之士,邅回於燕雀之伍,终佩龟组,可谓见机者乎。”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开寳 九年﹞上遣 太宗 与 俶 叙齿为昆仲。 俶 循走,叩头泣谢曰:‘臣燕雀微物,与鸞凤序翼,是驱臣於速死之地也。’”
(5).鸟名。嘴黄色,尖端微黑。翼羽黑色。体羽褐黄色,下部白色。尾羽黑色,部分带白色。在我国为旅鸟和冬候鸟,见于 华东 、 华南 一带。 ——《漢語大詞典》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副-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名-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副-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动-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 职官名:➊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啅 zhuó/zhào《國語辭典》
啅 [ zhuó ]
状- 形容鸟鸣声。明·张自烈《正字通·口部》:「啅,鸟雀鸣声。」
- 喧闹的、聒噪的。唐·杜甫〈落日〉诗:「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云霄(雲霄)yún xiāo
(1).天际,高空。《西京杂记》卷一:“齐首高唱,声彻云霄。”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三:“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声縹緲,直入云霄。”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那个城呢……高入云霄,接近那光华的太阳。”
(2).泛指高远,深厚。 唐 武元衡 《夜坐闻语寄严十少府》诗:“多负云霄志,生涯岁序侵。” 清 孙枝蔚 《再至海陵访州守田雪龛》诗:“不重云霄义,那能来往频。”
(3).喻指高位。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明明皇储,叡哲时招。奋厥河滸,矫足云霄。”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诗:“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你只説秀才无路上云霄,却不道文官把笔平天下。” ——《漢語大詞典》
(2).泛指高远,深厚。 唐 武元衡 《夜坐闻语寄严十少府》诗:“多负云霄志,生涯岁序侵。” 清 孙枝蔚 《再至海陵访州守田雪龛》诗:“不重云霄义,那能来往频。”
(3).喻指高位。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明明皇储,叡哲时招。奋厥河滸,矫足云霄。”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诗:“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你只説秀才无路上云霄,却不道文官把笔平天下。” ——《漢語大詞典》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形-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 优良。如:「高材生」。
- 价格贵的。如:「高价」。
- 年纪老的。如:「高龄」。
-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 姓。如唐代有高适。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