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

姜夔宋代〕《昔游诗 其十一

昔游衡山上,未晓入幽谷。
欲识所坐舆,横版挂两竹。
状如秋千垂,高下不倾覆。
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
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
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
高台石桥路,寻常云所宿。
下方雷雨时,此上自晴旭。
紫盖何突兀,万里在一目。
馀峰六七十,仅如翠浪矗。
北有嬾瓒岩,大石庇樵牧。
下窥半岩花,杯盂琢红玉,
飞云峰畔过,揽之不盈掬。
祝融最高绝,紫盖不足录。
俯视同仰观,苍苍万形伏。
惟馀岣嵝峰,南睇半空绿。
仿佛认潇湘,向岳流屈曲。
高处惊我魂,幡思宅平陆。
其东有雷穴,灵异谨勿触。
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
僧窗或留罅,云入不可逐。
绝顶横石渠。仙人有遗躅。
山多金光草,夜半如列烛。
灵药不可寻,吁嗟归太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登山九千中道

登山 dēng shān
(1).上山。 汉 刘向 《九叹·忧苦》:“登山长望,中心悲兮。” 汉 班固 《幽通赋》:“梦登山而迥眺兮,覿幽人之髣髴。” 晋 葛洪 《抱朴子·辩问》:“入室鍊形,登山採药。” 北齐 颜之推 《古意》诗之一:“登山摘紫芝,泛江採緑芷。”
(2).指重阳登高。 唐 郑谷 《重阳日访元秀上人》诗:“却嫌今日登山俗,且共高僧对榻眠。”
(3).登山运动的简称。如:我们要踊跃参加游泳、登山、通讯、射击等各种体育活动,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体魄健全、意志坚强、能文能武的人。参见“ 登山运动 ”。  ——《漢語大詞典》
九千
宋 苏轼 再送二首 其一 不用宽心九千里,安西都护国西门。  ——《骈字类编》
丈 zhàng《國語辭典》

丈 [ zhàng ]

  1.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公制一丈等于十公尺。也称为「公丈」。
  2. 称谓:➊ ​ 对男性长辈的尊称。如:「老丈」。唐·杜甫〈奉赠李八丈判官曛〉诗:「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➋ ​ 对姻亲尊长的称呼。如:「姑丈」、「姨丈」。
  1. 测量。如:「丈量」。《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王府官及诸阉丈地征税,旁午于道。」
中道 zhōng dào
(1).半途;中途。《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唐 孟郊 《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二折:“中道迷踪何处问。”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復次为 伊兰 、 埃及 ,皆中道废弛,有如断綆,灿烂於古,萧瑟於今。”
(2).道路的中央;路上。《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郑玄 注:“道有左右。” 孔颖达 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李绅 ﹞镇 宣武 ,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为前騶所拘。”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寻夫》:“ 香港 市上来一妇,年三十餘;擕一女,仅九龄,流离中道,菜色可怜。”
(3).中正之道。《孟子·尽心下》:“ 孔子 岂不欲中道哉?” 赵岐 注:“中正之大道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于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谓中道。”
(4).犹言折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电谕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乱杀,中道而行,取一个巧,便是派出一队兵士,驻扎在教堂周围。”
(5).黄道。《史记·天官书》:“月行中道,安寧和平。”《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6).佛家语。大乘诸宗谓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説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宋 梅尧臣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合乎道义。《礼记·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孔颖达 疏:“从容閒暇而自中乎道。”《汉书·董仲舒传》:“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明 杨慎 《丹铅总录·人品·尹和靖对宋高宗》:“儒者对君之言,从容中道若此,所养可知矣!”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佛 fó/fú/bì/bó《國語辭典》

佛 [ fó ]

  1. 佛陀的簡稱。參見「佛陀 」條。《西遊記·第八回》:「但見那三千諸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無邊菩薩,一個個都執著幢幡寶蓋。」
  2. 參見「佛教 」條。
  1. 如佛一般的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佛 [ fú ]

  1. 參見「仿佛 」條。

佛 [ bì ]

  1. 輔佐。《詩經·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漢·鄭玄·箋:「佛,輔也。」通「弼」。
  1.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佛肸,明代有佛正。
屋 wū《國語辭典》

屋 [ wū ]

  1. 房舍。如:「茅屋」、「住屋」、「房屋」。
  2. 房间。如:「这屋子光线充足。」
  3. 车盖。《文选·张衡·东京赋》:「輹弩重旃,朱旄青屋。」《辽史·卷五五·仪卫志一》:「平头辇,常行用之。制如逍遥,无屋。」
  4. 帐幕。《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墨子·节葬下》:「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通「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