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从湘口望湘南,城郭山川恍难纪。
我从清湘发源来,直送湘流入营水。
故人亭前合江处,暮夜樯竿矗沙尾。
却从湘口望湘南,城郭山川恍难纪。
万壑千岩诗不偏,惟有苍苔痕屐齿。
三年瘴雾亦奇绝,浮世登临如此几?
湖南山色夹江来,无复瑶篸插天起。
坡陀狠石蹲清涨,澹荡光风浮白芷。
骚人魂散若为招,伤心极目春千里。
我亦江南转蓬客,白鸟愁烟思故垒。
远游虽好不如归,一声鶗鴃花如洗。
故人亭前合江处,暮夜樯竿矗沙尾。
却从湘口望湘南,城郭山川恍难纪。
万壑千岩诗不偏,惟有苍苔痕屐齿。
三年瘴雾亦奇绝,浮世登临如此几?
湖南山色夹江来,无复瑶篸插天起。
坡陀狠石蹲清涨,澹荡光风浮白芷。
骚人魂散若为招,伤心极目春千里。
我亦江南转蓬客,白鸟愁烟思故垒。
远游虽好不如归,一声鶗鴃花如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 退还,不受:盛情难~。
-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 去掉:失~。了(liǎo)~。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湘 xiāng《國語辭典》
湘 [ xiāng ]
名- 参见「湘江 」条。
- 大陆地区湖南省的简称。
- 烹煮。《诗经·召南·采苹》:「于以湘之,维锜及釜。」宋·苏轼〈元修菜〉诗:「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
口 kǒu《國語辭典》
口 [ kǒu ]
名- 人或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如:「张口」、「闭口」、「守口如瓶」。《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也称为「嘴」。
- 器物纳入取出的地方。如:「枪口」、「瓶口」。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
- 内外相通的出入处。如:「港口」、「门口」、「巷口」、「海口」。
- 关隘。常用于地名。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
- 兵器或工具上的锋刃。如:「刀口」、「剑口」。
- 破裂的地方。如:「伤口」、「裂口」、「缺口」。
- 量词:➊ 计算人数的单位。如:「一家八口」。➋ 计算牲畜数量的单位。相当于「只」、「头」。如:「三口猪」。➌ 计算器物数量的单位。如:「两口锅子」、「一口钢刀」、「一口枯井」。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动-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湘南
唐 韩愈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唐 元稹 遭风二十韵 湘南贾伴乘风信,夏口篙工厄溯洄。
唐 杜牧 春日寄许浑先辈 蓟北雁初去,湘南春又归。
唐 黄滔 归思 蓟北风烟空汉月,湘南云水半蛮边。 ——《骈字类编》
唐 元稹 遭风二十韵 湘南贾伴乘风信,夏口篙工厄溯洄。
唐 杜牧 春日寄许浑先辈 蓟北雁初去,湘南春又归。
唐 黄滔 归思 蓟北风烟空汉月,湘南云水半蛮边。 ——《骈字类编》
城郭 chéng guō
亦作“ 城廓 ”。
(1).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逸周书·籴匡》:“宫室城廓脩为备,供有嘉菜,於是日满。” 孔晁 注:“廓与郭同。”《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孔颖达 疏:“城,内城;郭,外城也。” 唐 杜甫 《越王楼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返魂奇事》:“但觉飘忽凌空,身如生翅,俄而望见城郭宫殿。”
(2).泛指城市。《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城郭仓库空虚,民多流亡。” 宋 苏轼 《雷州》诗之六:“杀牛挝鼓祭,城郭为倾动。”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六:“二十八日早, 宜昌 各要地遍树汉帜,城郭人民为之一新。” ——《漢語大詞典》
(1).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逸周书·籴匡》:“宫室城廓脩为备,供有嘉菜,於是日满。” 孔晁 注:“廓与郭同。”《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孔颖达 疏:“城,内城;郭,外城也。” 唐 杜甫 《越王楼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返魂奇事》:“但觉飘忽凌空,身如生翅,俄而望见城郭宫殿。”
(2).泛指城市。《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城郭仓库空虚,民多流亡。” 宋 苏轼 《雷州》诗之六:“杀牛挝鼓祭,城郭为倾动。”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六:“二十八日早, 宜昌 各要地遍树汉帜,城郭人民为之一新。” ——《漢語大詞典》
山川 shān chuān
(1).山岳、江河。《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唐 沈佺期 《兴庆池侍宴应制》诗:“ 汉 家城闕疑天上, 秦 地山川似镜中。”《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 褚一官 走过几省,説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陈毅 《重过三峡》诗:“山川壮丽欣重睹,旧梦依稀认血痕。”
(2).借指景色。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祇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3).指名山大川。《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 孔 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属,皆一时望祭之。”
(4).指名山大川之神。《楚辞·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 咎繇 使听直。” 朱熹 集注:“山川,名山大川之神也。”《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 ﹞道病,使 蒙毅 还祷山川,未反。” ——《漢語大詞典》
(2).借指景色。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祇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3).指名山大川。《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 孔 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属,皆一时望祭之。”
(4).指名山大川之神。《楚辞·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 咎繇 使听直。” 朱熹 集注:“山川,名山大川之神也。”《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 ﹞道病,使 蒙毅 还祷山川,未反。” ——《漢語大詞典》
恍 huǎng《國語辭典》
恍 [ huǎng ]
形- 参见「恍惚 」条。
- 仿佛、好像。如:「恍如隔世」。宋·苏轼〈满江红·清颍东流〉词:「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红楼梦·第三回》:「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 突然、猛然。如:「恍然大悟」。《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秋公听说,心下恍悟道:『恁般说,莫不这位小娘子是神仙下降?』」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 不好:~听。~看。
-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 仇怨:排~解纷。
- 诘责,质问:发~。非~。责~。
- 古同“傩”。
纪 ( 紀 ) jì/jǐ
纪 [ jì ]
- 记载:~年。~元。~行(xíng)。~实。~念。~传(zhuàn )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事本末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
- 记年代的方式:一~(古代指十二年)。世~(一百年)。
-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纪以下为“世”,纪以上为“代”。
- 法度:~律。违法乱~。
- 散丝的头绪:丝缕有~。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