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奈何鼙鼓声,又若雷震屋。

谢应芳元代〕《祭顾仲瑛诗

呜呼玉山翁,先世吴右族。
生逢全盛时,当路屡推毂。
辞荣乐萧散,竟韫石中玉。
早持万金产,转手授家督。
不为五岳游,家园莳花竹。
读书数千卷,旁核聃与竺。
非无酒如渑,过客佳乃肃。
徒见驷马车,未若一儒服。
缁黄粲然者,待遇情亦笃。
常言性嗜诗,隽永过粱肉。
兴来抉云汉,毫端注飞瀑。
词林采英华,琰刻播芬馥。
诗名满朝野,啸傲心自足。
世故一变更,十室九颠覆。
幽栖绰山下,人疑王官谷。
时余逃难来,憔悴如病鹄。
踵门通姓字,一见已刮目。
夜饮嘉树轩,明朝杯又续。
高堂桂花秋,金钗剪银烛。
双歌棹觥船,洗我愁万斛。
一留两月余,坐客常五六。
写图纪觞咏,坠水亦有曲。
连床可诗斋,清话屡同宿。
择邻为移家,岁晚安且燠。
奈何鼙鼓声,又若雷震屋。
娄人悉惊散,我亦猿共木。
萍漂甫里东,卖文如卖卜。
感翁数相过,馈则慰穷蹙。
翁亦客槜李,远避赋蛇毒。
山川郁相望,诗筒时往复。
陵谷复一变,翁归理松菊。
松鞠理未能,蒺藜伐困辱。
余舟榜笠泽,访旧宿西塾。
夜深屏舆隶,促膝写心腹。
春风旧池馆,荒烟秋草绿。
朝廷更化初,召役事重樛。
挈家赴临濠,星言去程速。
送行愧邹游,口占谢龟缩。
诗去秋复春,客来书满幅。
念我及兄辈,举室蒙记录。
自言多疾疢,经年在床褥。
郁攸娄惊吓,使我长觳觫。
尚须手颤定,亲札寄篇牍。
安知仅逾月,遽尔闻不禄。
初疑传者讹,细问泪盈掬。
嗟余老异乡,知己失鲍叔。
芜辞叙畴曩,悲吟甚于哭。
神交死如生,歆此杯中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奈何鼙鼓雷震

奈何 nài hé
(1).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宋 叶适 《题韩尚书帖》:“当时有识者皆怪讶,谓‘此乃古人遗风,前辈雅韵,奈何反被劾也!’” 冰心 《往事(二)》八:“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2).怎么样;怎么办。《战国策·赵策三》:“ 辛垣衍 曰:‘先生助之奈何?’ 鲁连 曰:‘吾将使 梁 及 燕 助之。 齐 楚 则固助之矣。’”《楚辞·九歌·大司命》:“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
(3).犹言办法。《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王定 没奈何,只得来到下处,开了皮箱,取出五十两元寳四个,并尺头碎银。”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你家里有事情,但有三分奈何,甭耽搁她的功课。”
(4).谓采取手段、办法整治对方。《水浒传》第二回:“为因新任一个 高太尉 ,原被先父打翻,今做殿帅府太尉,怀挟旧仇,要奈何 王进 。”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 张千 ,休教走了这老子,等我慢慢的奈何他。”《平山冷燕》第三回:“﹝ 晏文物 ﹞如此踌躇了一夜,欲要隐忍,心下却又不甘;欲要奈何他,却又没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啐!半夜三更,只管软裡硬裡,奈何的人不得睡。”《红楼梦》第七四回:“我想太太分明不短,何苦来要寻事奈何人!”  ——《漢語大詞典》
鼙鼓 pí gǔ
小鼓和大鼓。古代军所用;古代乐队也用。《周礼·春官·锺师》:“掌鼙鼓縵乐。”《吕氏春秋·古乐》:“ 有倕 作为鼙鼓鐘磬。”《六韬·兵徵》:“金鐸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六:“臣闻柷敔希声,以谐金石之和;鼙鼓疏击,以节繁絃之契。”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清 王韬 《瀛壖杂志》:“拔发骑龙望斾旌,经年鼙鼓未休兵。” 陈毅 《寄耿星同志》诗:“黑 非 独立惊鼙鼓,数行韵语报平安。”  ——《漢語大詞典》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雷震 léi zhèn
雷击;雷鸣。《孙子·军争》:“动如雷震。”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 秦 人坑 赵 氏,沸声若雷震。”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四折:“一声雷震报春光。”  ——《漢語大詞典》
屋 wū《國語辭典》

屋 [ wū ]

  1. 房舍。如:「茅屋」、「住屋」、「房屋」。
  2. 房间。如:「这屋子光线充足。」
  3. 车盖。《文选·张衡·东京赋》:「輹弩重旃,朱旄青屋。」《辽史·卷五五·仪卫志一》:「平头辇,常行用之。制如逍遥,无屋。」
  4. 帐幕。《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墨子·节葬下》:「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通「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