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惺惺了了。更做就、风流真俏。

王哲金朝〕《汉宫春

正好修行,得深深幽密,玄玄微妙。枢机是兹,仗此便成关要。

惺惺了了。更做就、风流真俏。颜内少、元从亘昔,圆聚那般辉耀。

三光起初朗照。却于今认见,当本声调。清音洽浃响亮,转动七窍。

昆仑出去,为一个、青童来召。金线钓。灵明授取,天书紫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惺惺了了更做风流

惺惺 xīng xīng
(1).清醒貌。 唐 杜甫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之二:“应论十年事,愁絶始惺惺。” 宋 陆游 《不寐》诗:“困睫日中常欲闭,夜阑枕上却惺惺。” 明 刘基 《醒斋铭》:“昭昭生於惺惺,而憒憒出於冥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言未终,惺惺欲醒。”
(2).聪明机灵。 宋 曾布 《曾公遗录》卷八:“上諭:皇子……虽三岁未能行,然能语言,极惺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聪明的试相度,惺惺的试窨付。”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二折:“世做的背时序,且一半惺惺一半愚。”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蚊子》:“蚊虫儿,生就你惺惺伶俐。”
(3).形容动听的声音。 宋 杨无咎 《滴滴金》词:“忆得歌翻肠断句,更惺惺言语。”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  ——《漢語大詞典》
了了 liǎo liǎo
(1).聪慧;通晓事理。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小时了了者,至大亦未能奇也。”《宋书·恩倖传·戴法兴》:“大将军 彭城王义康 於尚书中觅了了令史,得 法兴 等五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小时了了大时佳,五岁孩童已足夸。” 清 唐孙华 《忆颐儿时就婚外家》诗:“了了自小时,长大或恐否。”
(2).明白;清楚。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有发 前汉 时冢者,人犹活……问 汉 时宫中事,説之了了,皆有次序。”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镜》诗:“明明金鹊镜,了了玉臺前。”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坐常欲闭目内视存见五藏肠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 巴金 《关于长生塔》:“朋友来信说,他读这本书,不很了了,拿给孩子读,孩子也说不懂。”
(3).拍打谷物用的一种农具。《释名·释用器》:“枷……或曰了了,以杖转於头。故以名之也。”按, 毕沅 疏:“了,今本譌作丫。”  ——《漢語大詞典》
更做 gēng zuò
亦作“ 更做道 ”。亦作“ 更做到 ”。亦作“ 更则道 ”。 纵使;即使。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解元听分辩,你更做搂慌,敢不开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姐姐便不可怜见不肖,更做於人情分薄,思量俺日前恩非小,今夕是他不错。”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更做道向人处无过背説,是和非,须辩别。”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三折:“别离人更做到心肠硬,怎禁苍梧落叶凋金井,银烛秋光冷画屏?”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二折:“更则道你庄家每葫芦提没见识,我既为了 张郎 妇,又着我做 李郎 妻,那里取这般道理。”  ——《漢語大詞典》
就 jiù《國語辭典》

就 [ jiù ]

  1. 成功、完成。如:「造就人才」、「功成名就」。唐·魏征〈述怀〉诗:「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2. 从事。如:「就职」、「就业」。《水浒传·第四一回》:「科举不第,弃文就武。」
  3. 趋近、靠近。如:「避重就轻」、「就近照顾」。《易经·乾卦·文言曰》:「水流湿,火就燥。」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 因袭。如:「因陋就简」。晋·张华〈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表〉:「是以一皆因就,不敢有所改易。」
  5. 依顺、依从。如:「迁就」、「半推半就」。《水浒传·第二三回》:「武松把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𦞂地揪住。」
  1. 即刻、马上。表示事情或动作很快就要发生。如:「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来。」、「一会儿就知道了。」
  2. 只、仅。如:「就剩下这一个了。」
  3. 表示肯定。如:「这就对了!」、「那就是他家。」
  4. 早已。如:「一个钟头前,我就来了。」
  5. 偏、偏偏。如:「我就不信我做不来。」
  1. 此、其。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 依照。如:「就事论事」、「就原来的规画加以调整。」
  1. 表承接、选择、让步等关系之词。如:「遇到红灯,就得停下来。」、「一到家,就去休息了。」、「你不同意,那就算了。」
  2. 纵使、即使。如:「你就不说,我也知道。」《儒林外史·第二回》:「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
风流(風流)fēng liú
(1).风流动或流逝。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山池赋》:“未穷观而极览,忽云散而风流。”参见“ 风流云散 ”。
(2).风行;流传。 汉 苏顺 《和帝诔》:“陶元二化,风流万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上书陈事,起自 战国 ,逮於两 汉 ,风流弥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 隋 唐 ,风流已远。”
(3).风尚习俗。《汉书·刑法志》:“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篤厚,禁罔疏阔。” 唐 韩休 《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由是比兴继作,风流弥繁。” 元 陈赓 《子猷访戴图》诗:“两 晋 崇玄虚,风流变华夏。”
(4).犹遗风;流风馀韵。《汉书·赵充国辛庆忌等传赞》:“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謡慷慨,风流犹存耳。” 宋 欧阳修 《跋〈永城县学记〉》:“ 唐 世执笔之士,工书者十八九,盖自 魏 晋 以来风流相承,家传少习,故易为能也。” 清 钱谦益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周延儒授承德郎父天瑞先封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加封承德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制》:“棫朴杞梓,固非一时之材;菑畬耕穫,亦岂一世之积。风流弘长,我有近臣。”
(5).洒脱放逸;风雅潇洒。《后汉书·方术传论》:“ 汉 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唐 牟融 《送友人》诗:“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 林四娘 ﹞又每与公评隲诗词,瑕则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绪风流,使人忘倦。”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 周 孔 之书,习 老 庄 之教,弃礼法而崇放达,竞风流而尚虚无。”
(6).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第三七回:“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 蘅 稿。” 邓溥 《寒琼嘱题郭频伽手写徐江庵遗诗》诗:“文采风流鬼呵护,死生契阔古交情。”
(7).杰出不凡。 宋 苏轼 《与江惇礼秀才书》之一:“僕虽晚生,犹及见君之王父也。追思一时风流贤达,岂可復梦见哉!” 郭小川 《祝酒歌》:“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
(8).指杰出不凡的人物。《晋书·刘毅传》:“六国多雄士, 正始 出风流。”《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一》:“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诸侯,叫呼万岁愿千秋。”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八·苏轼》:“古今风流, 宋 有 子瞻 , 唐 有 太白 , 晋 有 东山 ,本无几也。” 郑泽 《佩忍初来长沙》诗:“清夜游云泉,追随尽风流。”
(9).风度。《晋书·谢混传》:“ 谢晦 谓 刘裕 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 谢益寿 奉璽紱。’ 裕 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魏书·元彧传》:“ 临淮 虽风流可观,而无骨鯁之操。” 唐 杨炯 《送徐录事》诗序:“ 徐学士 风流蒨蒨,容貌堂堂。”
(10).风操,品格。《后汉书·王畅传》:“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隋书·高祖纪上》:“爰初入仕,风流映世,公卿仰其轨物,搢绅谓为师表。” 明 唐顺之 《谒夷齐庙》诗:“为仰风流百世希,长歌招隐坐渔磯。”
(11).荣宠。 唐 张说 《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 唐 李颀 《寄綦毋三》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12).风格、流派。《隋书·经籍志一》:“远览 马 史 班 书,近观 王 阮 志録,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四》:“自 灵均 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
(13).谓风韵美好动人。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金瓶梅词话》第七七回:“﹝ 楚云 ﹞端的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态度似红杏枝头推晓日。” 清 李渔 《巧团圆·全节》:“体态风流,一见令人不自由。只恨多僝僽,不是容颜陋。”
(14).花哨轻浮。《敦煌曲子词·南歌子一》:“悔家风流壻,风流无準凭。”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小生外似风流,心偏持重也。”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这是 柯露西 ,一个 美国 所谓之艺术家,一个风流寡妇。”
(15).指男女私情事。 宋 陈师道 《踏莎行》词:“重门深院帘帷静。又还日日唤愁生,到谁準拟风流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莫翁 ﹞少年时节,便有娶妾买婢好些风流快活的念头。”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我们年轻时,不用说实际上,那怕没有一件两件风流奇闻,可是终还顾着脸子。”   ——《漢語大詞典》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俏 qiào/xiào《國語辭典》

俏 [ qiào ]

  1. 容貌秀美、体态轻盈。如:「俊俏」、「俏佳人」、「俏女郎」。
  2. 活泼有趣。如:「俏皮」。
  3. 销路好、价值提升。如:「市价挺俏」、「行情看俏」。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