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挂 ( 掛 ) guà《國語辭典》
挂 [ guà ]
動- 區別、劃分。《說文解字·手部》:「挂,畫也。」清·段玉裁·注:「古本多作畫者,此等皆有分別畫出之意。」《淮南子·氾論》:「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挂,其成猶網羅。」
- 謀求。《莊子·漁父》:「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謂之叨。」
- 懸吊。《文選·木華·海賦》:「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挂帆席,望濤遠決,冏然鳥逝。」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通「掛」。
- 登記。宋·蘇軾〈次韻范純父涵星硯月石風林屏詩〉:「上書挂名豈待我,獨立自可當雷霆。」
- 觸犯、違背。《文選·曹植·責躬詩》:「舉挂時網,動亂國經。」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九》:「青樓金蕊先以事挂法,一時交好,無能為之道地。」→「掛」的異體字(04216)
灵明(靈明)líng míng
(1).指太阳的御者 羲和 。 汉 焦赣 《易林·噬嗑之鼎》:“三足孤乌,灵明为御。”
(2).神灵,神明。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
(3).明洁无杂念的思想境界。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四:“宿昔秉心誓,灵明将见期。” 宋 苏辙 《劝子瞻修无生法》诗:“除却灵明一一空,年来丹灶漫施功。”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须要外示放旷,内宝灵明,必能返轡上清,逍遥碧落。”
(4).通灵明敏。 明 王守仁 《〈大学〉问》:“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 明 张居正 《答西夏直指耿楚侗书》:“但此中灵明,虽缘涉事而见,不因涉事而有……知此心之妙,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于外得矣!” 清 黄宗羲 《与友人论学书》:“先儒以灵明知觉为心,盖本之乾知。”
(5).聪明,智慧。 晋 王珣 《歌太宗简文皇帝》诗:“灵明若神,周淡如渊。” 清 黄宗羲 《姜友棠诗序》:“顾今之为诗者,才入雅道,便涉艺门……纷紜胶臈,自錮其灵明。” 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老辈之灵明,蔽翳於经验。”
(6).指精神。 廖仲恺 《留诀内子》诗:“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 ——《漢語大詞典》
(2).神灵,神明。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
(3).明洁无杂念的思想境界。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四:“宿昔秉心誓,灵明将见期。” 宋 苏辙 《劝子瞻修无生法》诗:“除却灵明一一空,年来丹灶漫施功。”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须要外示放旷,内宝灵明,必能返轡上清,逍遥碧落。”
(4).通灵明敏。 明 王守仁 《〈大学〉问》:“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 明 张居正 《答西夏直指耿楚侗书》:“但此中灵明,虽缘涉事而见,不因涉事而有……知此心之妙,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于外得矣!” 清 黄宗羲 《与友人论学书》:“先儒以灵明知觉为心,盖本之乾知。”
(5).聪明,智慧。 晋 王珣 《歌太宗简文皇帝》诗:“灵明若神,周淡如渊。” 清 黄宗羲 《姜友棠诗序》:“顾今之为诗者,才入雅道,便涉艺门……纷紜胶臈,自錮其灵明。” 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老辈之灵明,蔽翳於经验。”
(6).指精神。 廖仲恺 《留诀内子》诗:“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 ——《漢語大詞典》
纸 ( 紙 ) zhǐ
纸 [ zhǐ ]
- 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用:~张。~币。~烟。~上谈兵(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洛阳~贵(称誉别人的著作)。金迷~醉。
- 量词,指书信、文件的张数:一~空文。
布 bù《國語辭典》
布 [ bù ]
名- 棉麻或絲綢織品的總稱。如:「棉布」、「紗布」、「帆布」、「布帛」。《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 古代的錢幣。《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漢·毛亨·傳:「布,幣也。」《史記·卷三十·平準書》:「虞夏之幣……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
- 姓。如元代有布景范。
- 宣告。如:「發布」、「頒布」、「宣布」、「開誠布公」。《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布告天下,咸使知聖朝有拘逼之難如律令。」
- 陳述。《左傳·成公十三年》:「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南史·卷六一·陳伯之傳》:「聊布往懷,君其詳之。」
- 設置、陳設。如:「布局」、「布署」、「布下圈套」、「警方已布下天羅地網,任歹徒插翅也難飛。」《文選·沈約·奏彈王源》:「雖除舊布新,而斯風未殄。」
- 分散、散布。如:「遍布」、「烏雲密布」、「星羅棋布」。《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單于)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三國演義·第八○回》:「伏睹魏王,自登位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
信任 xìn rèn
(1).相信并加以任用。《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 甚尊宠 蒙氏 ,信任贤之。”《南史·荀伯玉传》:“ 高帝 重 伯玉 尽心,愈见信任,使掌军国密事。” 元 陈以仁 《存孝打虎》楔子:“ 唐僖宗 信任 田令孜 等,贪财好贿。人民失散,四野飢荒。”
(2).谓相信。 曹禺 《日出》第四幕:“ 潘月亭 仿佛觉出来里面很蹊跷,他不信任地望着 李石清 ,急忙拿起信。” 艾青 《大西洋》诗:“我们信任他们,象信任自己的良心。”
(3).任随,听凭。 唐 高骈 《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尊前信任醉醺醺。不是狂心贪燕乐,自觉,年来白髮满头新。” 宋 苏轼 《答苏伯固书》:“餘生未知所归宿,且一切信任,乘流得坎,行止非我也。” ——《漢語大詞典》
(2).谓相信。 曹禺 《日出》第四幕:“ 潘月亭 仿佛觉出来里面很蹊跷,他不信任地望着 李石清 ,急忙拿起信。” 艾青 《大西洋》诗:“我们信任他们,象信任自己的良心。”
(3).任随,听凭。 唐 高骈 《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尊前信任醉醺醺。不是狂心贪燕乐,自觉,年来白髮满头新。” 宋 苏轼 《答苏伯固书》:“餘生未知所归宿,且一切信任,乘流得坎,行止非我也。” ——《漢語大詞典》
他 tā《國語辭典》
他 [ tā ]
代- 第三人称。指你我以外的第三人。
- 另外的、别的。如:「他人」、「他日」、「他家的事」。
- 其它方面的。如:「早已他去,不知所终。」
- 别的方面或其余的事。《诗经·小雅·小旻》:「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 用于句中当衬字,无所指。如:「唱他几句」、「喝他几杯」。有时缀以「这」、「那」。如:「投宿于他这旅舍」、「看他那天气好像要下雨」。亦可缀「这个」。如:「我恨就恨他这个冰天雪地」。
他 [ tuō ]
- (一)之又音。
走 zǒu《國語辭典》
走 [ zǒu ]
动- 疾行、奔跑。如:「奔走」。汉·刘熙《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步行。如:「走路」。《文选·张衡·西京赋》:「走索上而相逢。」
- 逃跑。如:「逃走」、「败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离开。如:「走开」、「我明天就要走了。」
- 泄漏。如:「走漏」、「走光」、「走电」。《水浒传·第一八回》:「三人大惊:『莫不走漏了消息,这件事发了?』」
- 接触、交往。如:「他们两家走得很勤。」
- 失去原来的形态。如:「走味」、「走样」、「走调」。
- 移动、挪动。如:「拿走」、「我的表走得很准。」、「这步棋走错了。」
- 到处游荡。参见「走江湖 」条。
- 往、去。如:「走往」、「走访」。
- 供行走的。如:「走道」。
- 供驱使的、供使役的。如:「贩夫走卒」。
- 在陆地上行动的。如:「飞禽走兽」。
- 兽类的总称。《文选·左思·吴都赋》:「穷飞走之栖宿。」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玉 yù《國語辭典》
玉 [ yù ]
名- 质地温润坚硬而有光泽的美石,呈半透明状,一般用作装饰品或雕刻材料。如:「青玉」、「宝玉」、「碧玉」。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用玉做成的。如:「玉玺」、「玉簪」、「玉环」。《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洁白、美好。如:「玉手」、「玉容」。《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二》:「灵妃顾我美,粲然启玉齿。」《南史·卷一九·谢晦传》:「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 珍贵的、精美的。如:「锦衣玉食」、「玉液琼浆」。《文选·左思·吴都赋》:「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
- 尊称他人的身体或言行。如:「玉体」、「玉照」。《文选·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 培养、锻练。《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飞金(飛金)fēi jīn
(1).指金黄色的太阳。 明 汤显祖 《宿浴日亭因出小浪望海》诗:“飞金出荧火,明珠落鲸鱼。”
(2).在器物表面黏贴金粉。《西游补》第二回:“城头上一面緑锦旗,写几个飞金篆字:‘大 唐 新天子 太宗 三十八代孙 中兴皇帝 。’” 郭沫若 《湖心亭》:“正中的门楣上还倒站着一对飞金的狮子。”
(3).用作装饰的金箔。 明 沈榜 《宛署杂记·乡试》:“飞金八贴。” ——《漢語大詞典》
(2).在器物表面黏贴金粉。《西游补》第二回:“城头上一面緑锦旗,写几个飞金篆字:‘大 唐 新天子 太宗 三十八代孙 中兴皇帝 。’” 郭沫若 《湖心亭》:“正中的门楣上还倒站着一对飞金的狮子。”
(3).用作装饰的金箔。 明 沈榜 《宛署杂记·乡试》:“飞金八贴。”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恬然 tián rán
安然,不在意貌。《荀子·强国》:“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淮南子·原道训》:“恬然无思,澹然无虑。”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謫意。” 清 方苞 《先母行略》:“卧疾逾年,转侧痛苦,见者心惻,而母恬然。” ——《漢語大詞典》
不顾(不顧)bù gù
(1).不回头看。《史记·刺客列传》:“於是 荆軻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 林宗 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 叔达 曰:‘甑已破,视之无益。’”
(2).不顾念;不照顾。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王逸 注:“不敢顾念身之贫贱。”
(3).不理会。《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珞,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马周 初入京,至 灞上 逆旅,数公子饮酒,不顾 周 , 周 市斗酒濯足,众异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朱暮堂 不顾 汤富海 的意见,不满地说:‘非筛不行! 苏账房 !’”
(4).不考虑;不顾忌。《韩非子·十过》:“耽於女乐,不顾国政,则亡之祸也。”《后汉书·列女传·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帝王淫乱》:“人有恣其淫性而不顾五伦,真禽兽也。”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在钢架上爬行。” ——《漢語大詞典》
(2).不顾念;不照顾。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王逸 注:“不敢顾念身之贫贱。”
(3).不理会。《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珞,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马周 初入京,至 灞上 逆旅,数公子饮酒,不顾 周 , 周 市斗酒濯足,众异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朱暮堂 不顾 汤富海 的意见,不满地说:‘非筛不行! 苏账房 !’”
(4).不考虑;不顾忌。《韩非子·十过》:“耽於女乐,不顾国政,则亡之祸也。”《后汉书·列女传·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帝王淫乱》:“人有恣其淫性而不顾五伦,真禽兽也。”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在钢架上爬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