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守无为清净,真功满,离尘世,赴蓬莱。

王处一金朝〕《软翻鞋 谢人助缘

清信出宽怀。都莫乱参猜。累蒙施惠宴重开。又无百回奉,相酬赛,春深去,夏归来。斋会好编排。增福更消灾。始终如一不生乖。守无为清净,真功满,离尘世,赴蓬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无为清净离尘蓬莱

守 shǒu《國語辭典》

守 [ shǒu ]

  1. 官职、职责。《汉书·卷三○·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官守所拘,功名在念,岂饮酒。」
  2. 职官名。古代一郡的行政长官。如:「郡守」、「太守」。
  3. 节操、品性。如:「操守」。《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4. 姓。如宋代有守恭。
  1. 防卫、保护。如:「防守」、「驻守」、「坚守」。
  2. 保持、坚持。如:「守信」、「守节」、「墨守成规」、「守身如玉」。
  3. 遵行。如:「恪守」、「守法」、「遵守」、「守规律」。
  4. 等待。如:「守候」、「独守」、「守岁」、「空守一夜」。
  5. 依赖、依傍。《水浒传·第一八回》:「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守 [ shòu ]

  1. 通「狩」。
无为(无爲)wú wéi
(1).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为,而合於道,无为言言,而通乎德。” 明 方孝孺 《懒斋记》:“道家之説贵无为而主静。”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然 老子 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
(2).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离合根》:“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寳。” 宋 王安石 《赠上元宰》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一·德业儒臣后论》:“圣人之学,无为而成者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参见“ 无为而治 ”。
(3).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汉 牟融 《理惑论》:“佛道崇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如临深渊者。”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庄严不独於示相,功德何止於无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袁宏论佛说》:“其教也,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浄。其精者为沙门。沙门, 汉 言息也,盖息意去欲,归於无为。”
(4).不知所为;无事可作。《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宋书·张畅传》:“今端坐无为,有博具可见借。” 唐 韩愈 《示儿》诗:“酒食罢无为,棊槊以相娱。”
(5).没有作用;无用。《国语·吴语》:“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
(6).无所作为。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明 李贽 《三教归儒说》:“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
(7).别做;不做。《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 唐 韩愈 《北极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明 刘基 《三月八日偕徐成中等游南镇得禽字》:“愿作胶与漆,无为商与参。”
(8).不用;何必。《西京杂记》卷二:“ 扬雄 读书,有人语之曰:‘无为自苦,《玄》故难传。’”《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常苦辛。”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
(9).犹无从。《世说新语·方正》“ 阮宣子 论鬼神有无者” 刘孝标 注引 汉 王充 《论衡》:“如审鬼者死人精神,人见之,宜从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无精神也。”
(10).无人帮助。《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产 归,未至,闻 子皮 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
(11).无事。特指无战争,无军役之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 汉 祚衰。”
不认为,不觉得。《左传·成公二年》:“ 晋 师归, 范文子 后之。 武子 曰:‘无为吾望尔也乎?’” 杨伯峻 注:“为同谓。”
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颖达 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漢語大詞典》
清净 qīng jìng
亦作“清凈”。
(1).心境洁净,不受外扰。《战国策·齐策四》:“ 斶 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浄贞正以虞。”《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原宪 ﹞清浄守节,贫而乐道。”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若 稹 之末学浅见,又安敢引喻古昔于阁下,独忆得近日故 裴兵部 之为人也,甄辨清浄,号为名流。” 宋 陆游 《夏日独居》诗:“平生本清浄,垂老更肃然。”
(2).安定,不纷扰。《史记·秦始皇本纪》:“昭隔内外,靡不清浄,施於后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浄,使天下无事。”《红楼梦》第五二回:“早也是去,晚也是去,早带了去,早清净一日。” 赵树理 《传家宝》三:“老人家!依我说你只用好吃上些好穿上些,过几年清净日子算了。”
(3).清洁纯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浄,光明者也。” 宋 苏辙 《和子瞻过岭》:“手挹祖师清浄水,不嫌白髮照毿毿。”《红楼梦》第五二回:“况且这屋子里一股子药香,反把这花香搅坏了,不如你抬了去,这花儿倒清净了,没有甚么杂味来搅他。” 郭沫若 《橄榄·行路难下篇一》:“这样清净的山,这样清净的水,这样清净的人。”
(4).指妇女操守贞洁。《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我怎不是清浄姑姑儿,蹺起脚儿来,比你这滛妇好些儿。”
(5).简明不繁。《陈书·谢哲王固等传论》:“ 谢 、 王 、 张 、 萧 、咸以清浄为风,文雅流誉,虽更多难,终克成名。”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筮仕寧律令,清浄简易,能惠其俗。”
(6).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浄。” 唐 张谓 《送僧》诗:“一身求清浄,百毳纳袈裟。”《白雪遗音·玉蜻蜓·追诉》:“我乃 法华庵 内一个支宾尼僧……指望出家清浄,谁知十六年前,惹出寃愆。”
(7).道教等亦用之。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神仙之事……不见於经传,大抵为其术者,屏繁嚣,守清净。”  ——《漢語大詞典》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功 gōng《國語辭典》

功 [ gōng ]

  1. 勋劳。如:「立功」、「歌功颂德」。《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 事情、工作。如:「功亏一篑」。《史记·卷八二·田单传》:「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北史·卷一一·隋高祖文帝本纪》:「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岁役功不过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3. 成效。如:「事半功倍」、「徒劳无功」。《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 成就、事业。如:「丰功伟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5. 工夫。如:「用功」、「练功」。唐·韩愈〈答殷侍御书〉:「一来应举,事随日生,虽欲加功,竟无其暇。」
  6. 一种丧服。参见「功服 」条。
  7. 物理上称施于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施力方向所移动距离的乘积为「功」。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1.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2.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3.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4.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5.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7. 姓。
离尘(離塵)lí chén
(1).犹出家。《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你今既已看破,便可离尘办道。”
(2).死亡的婉词。 清 闰湘 《〈湘烟小录〉序》:“铭心刻骨之言,孰料为撒手离尘之讖哉!”  ——《漢語大詞典》
世 shì《國語辭典》

世 [ shì ]

  1. 三十年稱為「一世」。《說文解字·十部》:「世,三十年為一世。」《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2. 父子相繼稱為「一世」,即一代。如:「五世其昌」。《字彙·一部》:「世,父子相代為一世。」《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3. 朝代。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 時代。《易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漢·王充《論衡·逢遇》:「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
  5. 年、歲。《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
  6. 量詞。計算一生、一輩子的單位。如:「七世夫妻」、「三生三世」。
  7. 世界、世間、世人。如:「傳世」、「避世」、「世外桃源」。《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楚辭·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8. 姓。如戰國時秦國有世鈞。
  1. 與先輩有交誼的。如:「世姪」、「世誼」。《儒林外史·第三回》:「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
  2. 世間的、世俗的。如:「世局」、「人情世故」。
  3. 累代的。如:「世交」、「世仇」。
赴 fù《國語辭典》

赴 [ fù ]

  1. 前往、投向、奔向。如:「单刀赴会」、「共赴国难」。《文选·曹植·白马篇》:「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 告丧。《左传·文公十四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亦不书。」《礼记·檀弓上》:「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同「讣 」。
  3. 游泳。《庄子·秋水》:「赴水则接腋持颐。」唐·成玄英·疏:「游泳则接腋持颐。」《水浒传·第三八回》:「张顺再跳下水里,赴将开去。」同「洑 」。
蓬莱(蓬萊)péng lái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