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副-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洞虚 dòng xū
(1).深幽。 唐 羊士谔 《九月十日郡楼独酌》诗:“櫺轩一尊泛,天景洞虚碧。”
(2).指道教所说的洞天。 宋 赵与虤 《娱书堂诗话》卷上引《真诰》:“ 金陵 者,洞虚之膏腴, 句曲 之地肺。” ——《漢語大詞典》
(2).指道教所说的洞天。 宋 赵与虤 《娱书堂诗话》卷上引《真诰》:“ 金陵 者,洞虚之膏腴, 句曲 之地肺。” ——《漢語大詞典》
灵宝(靈寶)líng bǎo
(1).指宝精养神的道教修真之法。《汉武帝内传》:“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也。灵者,神也;宝者,精也。”
(2).经坛。《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于 虎丘 静处建坛,请道士 鹤林 周玄初 设灵宝鍊度三昼夜。”
(3).香炷名。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妙洞真香,灵宝惠香,朝三界香。”
(4).宝刀名。《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典论》:“ 魏 太子 丕 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5).宝剑名。 晋 张协 《七命》:“若其灵宝,则舒辟无方,为奇锋异模。”
(6).珍宝。 明 吴承恩 《寿熙台潘公八袠序》:“絶巘之松,霜霰凌之,不为栋梁,必孕灵宝。”
(7).道教经名。即《灵宝经》。《云笈七籤》卷三:“ 燧人氏 得斯经造火,变生为熟,乃《灵宝》之功也。” 清 顾之珽 《以罗浮竹叶符赠厉樊榭》诗:“ 稚川 载《登涉》,引据按《灵宝》。” ——《漢語大詞典》
(2).经坛。《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于 虎丘 静处建坛,请道士 鹤林 周玄初 设灵宝鍊度三昼夜。”
(3).香炷名。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妙洞真香,灵宝惠香,朝三界香。”
(4).宝刀名。《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典论》:“ 魏 太子 丕 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5).宝剑名。 晋 张协 《七命》:“若其灵宝,则舒辟无方,为奇锋异模。”
(6).珍宝。 明 吴承恩 《寿熙台潘公八袠序》:“絶巘之松,霜霰凌之,不为栋梁,必孕灵宝。”
(7).道教经名。即《灵宝经》。《云笈七籤》卷三:“ 燧人氏 得斯经造火,变生为熟,乃《灵宝》之功也。” 清 顾之珽 《以罗浮竹叶符赠厉樊榭》诗:“ 稚川 载《登涉》,引据按《灵宝》。” ——《漢語大詞典》
升玄(昇玄)shēng xuán
道教谓得道升天。 唐 黄滔 《白日上昇赋》:“天上神仙,人间得焉;青囊有术,白日昇玄。” ——《漢語大詞典》
至道 zhì dào
(1).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表记》:“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郑玄 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 陈澔 集说引 应氏 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浑而无迹,故得其浑全精粹以为王。”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匱於心。”
(2).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3).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庄子·在宥》:“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汉 牟融 《理惑论》:“﹝ 老子 ﹞曰:‘用其光,復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读释氏经,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司命府丞》:“及见 海蟾 曰:‘汝以夙契得遇我。’命长跪传至道。” ——《漢語大詞典》
(2).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3).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庄子·在宥》:“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汉 牟融 《理惑论》:“﹝ 老子 ﹞曰:‘用其光,復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读释氏经,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司命府丞》:“及见 海蟾 曰:‘汝以夙契得遇我。’命长跪传至道。” ——《漢語大詞典》
开明(開明)kāi míng
(1).通达,明智。《史记·五帝本纪》:“ 尧 曰:‘谁可顺此事?’ 放齐 曰:‘嗣子 丹朱 开明。’” 张守节 正义:“开,解而达也。”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生而茂异,长而开明。”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旂叟 号 西堂先生 ,开明练达,遇事如破竹。”
(2).使开通、明智。 汉 扬雄 《法言·问道》:“吾焉开明哉?惟圣人为可以开明,它则苓。” 汪荣宝 义疏:“‘开明’即发矇之意,言开矇以为明也。”
(3).清醒,明白。《三国志·蜀志·张翼传》“高祖父司空 浩 ,曾祖父 广陵 太守 纲 ,皆有名迹”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婴 ( 张婴 )虽为大贼,起於狂暴,自以为必死,及得 纲 言,旷然开明,及辞还营。” 宋 陈亮 《跋朱晦庵〈送写照郭秀才序〉后》:“其不得见于世,则圣贤之命脉犹在,而人心终有时而开明也。”《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此时 武帝 心地不知怎地忽然开明,就省悟前世 黄復仁 、 童小姐 之事。”
(4).政治、社会清明、文明;不黑暗,不野蛮。《世说新语·雅量》“ 嵇中散 临刑东市”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隐 《文士传》:“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 严复 《原强》:“于五洲殊种,由狉榛蛮夷,以至著号开明之国,挥斥旁推,什九罄尽。”
(5).思想开通,不顽固不保守。 邓子恢 张鼎丞 《闽西暴动与红十二军》:“ 蓝玉田 部队尚未得到正式番号,军饷无着,他们都需要地方革命势力的支持,便伪装出一副开明的面孔。”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爹呀,你真开明。 姜同志 说你是开明人士呢。自动献山峦献地,又免费教学。”
(6).天色由暗转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盐神暮輒来宿,旦化为虫,羣飞蔽日,天地晦暝,积十餘日, 廪君 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亦指敞亮,明亮。 清 孙嘉淦 《南游记》:“至圣墓,有红墙环立,墙中草树愈密,修榦丛薄,侧不容人,而景色开明,初无幽阴之气。”
(7).开列清楚。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定买办》:“即开明实价,当堂具领给发。”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有何罪愆,一一开明。”
(8).方言。明白地,无保留地。 冯雪峰 《柳影》:“我这时微微听到她母亲决意要我家在她十八岁这年和我并亲。我的祖父母开明和我说的时候,我说要结婚也得到我二十五岁;那时她须二十三岁,许多人都知道她是等待不到那个时候的。”
(9).指启明星。《大戴礼记·四代》:“《诗》云:‘东有开明。’” 孔广森 补注:“金星附日而见,昏曰长庚,晨曰开明。今《诗》字为启明,如记或 汉 避 孝景 讳改。”
(10).见“ 开明兽 ”。
(11).传说中的古帝名。任古 蜀国 相,后为 蜀 王。《太平御览》卷五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望帝 自以德不如,以国禪与 鳖令 ,为 蜀王 ,号曰 开明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会有水灾,其相 开明 决 玉垒山 以除水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来敏 《本蜀论》曰: 荆 人 鳖令 死,其尸随水上, 荆 人求之不得, 鳖令 至 汶山 下復生,起见 望帝 …… 望帝 立以为相。时 巫山 峡而 蜀水 不流,帝使 鳖令 凿 巫峡 通水, 蜀 得陆处, 望帝 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禪,号曰 开明 。” ——《漢語大詞典》
(2).使开通、明智。 汉 扬雄 《法言·问道》:“吾焉开明哉?惟圣人为可以开明,它则苓。” 汪荣宝 义疏:“‘开明’即发矇之意,言开矇以为明也。”
(3).清醒,明白。《三国志·蜀志·张翼传》“高祖父司空 浩 ,曾祖父 广陵 太守 纲 ,皆有名迹”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婴 ( 张婴 )虽为大贼,起於狂暴,自以为必死,及得 纲 言,旷然开明,及辞还营。” 宋 陈亮 《跋朱晦庵〈送写照郭秀才序〉后》:“其不得见于世,则圣贤之命脉犹在,而人心终有时而开明也。”《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此时 武帝 心地不知怎地忽然开明,就省悟前世 黄復仁 、 童小姐 之事。”
(4).政治、社会清明、文明;不黑暗,不野蛮。《世说新语·雅量》“ 嵇中散 临刑东市”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隐 《文士传》:“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 严复 《原强》:“于五洲殊种,由狉榛蛮夷,以至著号开明之国,挥斥旁推,什九罄尽。”
(5).思想开通,不顽固不保守。 邓子恢 张鼎丞 《闽西暴动与红十二军》:“ 蓝玉田 部队尚未得到正式番号,军饷无着,他们都需要地方革命势力的支持,便伪装出一副开明的面孔。”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爹呀,你真开明。 姜同志 说你是开明人士呢。自动献山峦献地,又免费教学。”
(6).天色由暗转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盐神暮輒来宿,旦化为虫,羣飞蔽日,天地晦暝,积十餘日, 廪君 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亦指敞亮,明亮。 清 孙嘉淦 《南游记》:“至圣墓,有红墙环立,墙中草树愈密,修榦丛薄,侧不容人,而景色开明,初无幽阴之气。”
(7).开列清楚。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定买办》:“即开明实价,当堂具领给发。”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有何罪愆,一一开明。”
(8).方言。明白地,无保留地。 冯雪峰 《柳影》:“我这时微微听到她母亲决意要我家在她十八岁这年和我并亲。我的祖父母开明和我说的时候,我说要结婚也得到我二十五岁;那时她须二十三岁,许多人都知道她是等待不到那个时候的。”
(9).指启明星。《大戴礼记·四代》:“《诗》云:‘东有开明。’” 孔广森 补注:“金星附日而见,昏曰长庚,晨曰开明。今《诗》字为启明,如记或 汉 避 孝景 讳改。”
(10).见“ 开明兽 ”。
(11).传说中的古帝名。任古 蜀国 相,后为 蜀 王。《太平御览》卷五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望帝 自以德不如,以国禪与 鳖令 ,为 蜀王 ,号曰 开明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会有水灾,其相 开明 决 玉垒山 以除水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来敏 《本蜀论》曰: 荆 人 鳖令 死,其尸随水上, 荆 人求之不得, 鳖令 至 汶山 下復生,起见 望帝 …… 望帝 立以为相。时 巫山 峡而 蜀水 不流,帝使 鳖令 凿 巫峡 通水, 蜀 得陆处, 望帝 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禪,号曰 开明 。” ——《漢語大詞典》
三要 sān yào
(1).三个重要方面。 明 薛瑄 《从政录》:“养民生、復民性、禁民非,治天下之三要。” 明 薛瑄 《从政录》:“不欺君、不卖法、不害民,此作官持己之三要也。”
(2).道家谓耳、目、口为三要。《阴符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注:“ 太公 曰:三要者,耳、目、口也。” 唐 齐己 《读阴符经》诗:“三要洞开何用闭?高臺时去凭栏干。” ——《漢語大詞典》
(2).道家谓耳、目、口为三要。《阴符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注:“ 太公 曰:三要者,耳、目、口也。” 唐 齐己 《读阴符经》诗:“三要洞开何用闭?高臺时去凭栏干。” ——《漢語大詞典》
显现(顯現)xiǎn xiàn
显露;呈现。《坛经·机缘品》:“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萧军 《八月的乡村》十四:“ 李三弟 多发的前额,固执而单纯的在篝火辉映里,显现在人们的眼前。” ——《漢語大詞典》
灵能(靈能)líng néng
(1).天然的本能。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箇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
(2).指聪明智慧。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销沉其志气,桎梏其灵能,示以株守之途,絶其迈进之路,而吾之群遂以陵替。” ——《漢語大詞典》
(2).指聪明智慧。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销沉其志气,桎梏其灵能,示以株守之途,絶其迈进之路,而吾之群遂以陵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