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天心正法盟威,紫虚道德,上品三乘?。

侯善渊元代〕《酹江月

一天清翠,混阳和微密,寂寥无物。致静颐心开上窍,通化灵明虚谷。育养元神,真人出现,放旷无拘束。皇天道父,赐余无限清福。天心正法盟威,紫虚道德,上品三乘?。金简玄科封慧剑,心印清光无欲。己病先除,心邪摄正,百怪皆潜伏。不繁法信,自然披褐怀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心正法紫虚道德上品三乘?。

天心 tiān xīn
(1).犹天意。《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汉书·杜周传》:“宜修 孝文 时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説民意,年岁宜应。”《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至於因此一事,那 赵大 久无对证的人命,一并发觉,越见得天心巧处。”
(2).君主的心意。 唐 郭湜 《高力士传》:“顷缘风疾所侵,遂使言辞舛谬,今所尘黷,不称天心,合当万死。” 宋 梅尧臣 《王龙图知江陵》诗:“捧詔出 荆州 ,天心寄远忧。”
(3).本性,本心。《文子·上礼》:“圣人初作乐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 元 张宇 《感怀》诗:“世路羊肠剧险艰,天心应厌著儒冠。”
(4).天空中央。 唐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 胶东 民歌《抗日五更》:“三呀三更里,月儿挂天心。”  ——《漢語大詞典》
正法 zhèng fǎ
(1).政治、法度。《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后汉书·马援传》:“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寧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公正的法度。《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淮南子·兵略训》:“立正法,塞邪隧。” 三国 魏 何夔 《制新科下州郡上言》:“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护持正法,隆 世祖 中兴之功;摧伏诸魔,雪 怀王 不返之怨。”
(3).正当的法则;正宗的法则。《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鉅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隋书·经籍志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王维 《温泉》,上句曰:‘ 新丰 树里行人度,闻道 甘泉 能献赋’。‘度’、‘赋’同韵。此非诗家正法。”
(4).正当的法术。相对于左道妖术而言。 宋 储泳 《祛疑说·咒水自佛》:“正法出于自然,故感应亦广大;邪法出于人为,故多可喜之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来其教盛行,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叫得妖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妾虽狐,得仙人正法,当书一符粘寝门,可以却之。”
(5).正法制;依法制裁、办理。《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王弼 注:“以正法制,故刑人。”《文子·下德》:“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6).特指执行死刑。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 禄山 反逆,皆由 杨氏 兄妹,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 周鑣 、 雷縯祚 ﹞私通潞藩,叛跡显然;乞早正法,晓示臣民。”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犯人背插白旗,上写‘就地正法私通 梁山 董昌 一名’。”
(7).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於世,演説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捨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於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漢語大詞典》
盟 méng《國語辭典》

盟 [ méng ]

  1. 立约起誓。《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请君无勤。」《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1. 誓约。如:「海誓山盟」。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词:「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 文体名。古代的约誓之词。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盟〉:「按《礼记》:『莅物曰 盟。』刘勰云:『盟者,明也,祝告于神明者也。』亦称曰誓,谓约信之词也。」
  3. 蒙古、青海等地合数个部落或旗而成的行政区域。如:「昭乌达盟」。
  1. 有信约关系的。如:「同盟国」、「盟军」。

盟 [ mèng ]

  1. 参见「盟津 」条。
威 wēi《國語辭典》

威 [ wēi ]

  1. 尊严。如:「威仪」、「威信」、「威严」。《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辽史·卷七四·韩知古传》:「捐弃旗鼓,损威辱国。」
  2. 权势,能压服别人的力量。如:「发威」、「示威」。《商君书·去彊》:「刑生力,力生彊,彊生威。」《隋书·卷七○·李密传》:「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
  3. 姓。如清代有威应洪。
  1. 震慑。如:「声威天下」。《易经·系辞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2. 以声势或武力逼迫他人。如:「威胁」、「威吓」。
紫虚 zǐ xū
天空。因云霞映日而天空呈紫色。 三国 魏 曹植 《游仙诗》:“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 唐 宋之问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云罕明丹壑,霜笳彻紫虚。” 清 方文 《都昌怀古七咏·苏真君躭》:“一日乘白鹤,如云翔紫虚。”  ——《漢語大詞典》
道德 dào dé
(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寧。” 唐 韩愈 《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2). 老子 《道德经》的省称。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开卦述天爵。” 唐 杜甫 《冬日谒玄元皇帝庙》诗:“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元 倪瓒 《康素子杂言》诗:“《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3).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水浒传》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恼犯了你,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忽二女鬼现灯下,向僧作礼曰:‘师等皆饮酒食肉……烦师传语主人,别延道德高者为之,则幸得超生矣。’”  ——《漢語大詞典》
上品 shàng pǐn
(1).上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閒人。”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卷八:“建茶盛於 江南 ,近岁制作尤精。龙凤团茶最为上品。”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方城石》:“此砚虽非玉,亦石中上品也。”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五:“隔她不远坐了些爱装饰的外国太太,时时送来一些上品的香水的气息。”
(2).指最高的门阀品第。《晋书·刘毅传》:“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势门上品,犹当格以清谈。”参见“ 九品中正 ”。
(3).佛教谓修净土法门而道行较高者,命终化生西方净土后所居的高等品位。 唐 元稹 《哭子》诗之四:“莲花上品生真界,兜率天中离世途。” 明 李贽 《与马惟清书》:“若上品之中,离佛稍远,上品之下,见面亦难,况中品与下品乎。”  ——《漢語大詞典》
三乘 sān chéng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