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耸太虚法相,无生神妙,镇千万劫。

刘志渊金朝〕《水龙吟 赠李元法

绵绵一气冲关节。熏蒸遍流百脉。聚归乾鼎,象成龙虎,性情感结。精变高超越,功七返、九还无阙。炼成大药,通神显用,觉香味,遍身泄。焕吐丹光皎洁。晃灵台、一点如雪。常清常净,无馀无欠,圆明莹彻。显出真心月,射宇宙、了无尘屑。耸太虚法相,无生神妙,镇千万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太虚法相无生神妙万劫

耸 ( 聳 ) sǒng
耸 [ sǒng ]
  1. 高起,直立:高~入云。~立。~拔。~峙。
  2. 惊动:~动。~人听闻。
  3. 聋:~昧(又聋又瞎,引申为昏聩)。
太虚 tài xū
(1).谓空寂玄奥之境。《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 崐崙 ,不游乎太虚。”《红楼梦》第一二○回:“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 清 陈梦雷 《去者日以疏》诗:“冥心归太虚,天地与同寿。”
(2).指天,天空。《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 李善 注:“太虚,谓天也。” 清 黄鷟来 《咏史》之二:“壮志弥激烈,气欲凌太虚。”
(3).谓宇宙。 南朝 梁 沈约 《均圣论》:“我之所久,莫过 轩 羲 ;而天地之在彼太虚,犹 轩 羲 之在彼天地。” 唐 陆龟蒙 《江湖散人传》:“天地大者也,在太虚中一物耳。”
(4).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 宋 张载 《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四》:“太虚之精气流动,充盈於天地之间。”  ——《漢語大詞典》
法相 fǎ xiāng
(1).古代皇宫选择妃嫔、宫女所规定的标准相貌。《后汉书·皇后纪序》:“ 汉 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於 洛阳 乡中閲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隋书·列女传·襄城王恪妃》:“妃姿仪端丽,年十餘,以良家子合法相,娉以为妃。”《北史·王世充传》:“帝愈喜,因密令 世充 閲观诸女,资质端丽合法相者,取正库及应入京物以聘纳之。”
(2).旧时指骨法、相貌。 汉 王充 《论衡·骨相》:“类同气钧,性体法相固自相似。” 汉 王充 《论衡·骨相》:“故 范蠡 、 尉繚 见性行之证,而以定处来事之实,实有其效,如其法相。”
(3).指佛像。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铜为内肌,金为外肤,取法 西天 ,铸成 东越 ,巍巍落落,毫光法相。” 清 周茂兰 《王五痴积制钱为佛像五躯送供虎丘禅院》诗:“法相满月真微妙,光莹洁浄如琉璃。”
(4).佛教语。谓诸法真实之相。《法华经·化城喻品》:“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百喻经·山羌偷官库衣喻》:“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听佛法,著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佈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 南朝 梁 沈约 《枳园寺刹下石记》:“深达法相,洞了宗极,勤诚外著,仁隐内弘。”
(5).“ 法相宗 ”的省称。 章炳麟 《菌说》:“夫六经之説,诚亦有权,与人天、小乘、法相、破相等教同意。”详“ 法相宗 ”。  ——《漢語大詞典》
无生(無生)wú shēng
(1).不降生,不生存在世上。《诗·小雅·苕之华》:“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郑玄 笺:“我,我王也。知王之为政如此,则己之生,不如不生也。”一本作“无生”。
(2).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晋 王该 《日烛》:“咸淡泊於无生,俱脱骸而不死。”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明 何景明 《近寺》诗:“亦知身是妄,从此学无生。” 康有为 《七月偕铁君及家人从者居丹将敦岛灯塔》诗:“碧海苍天无尽也,教人怎不了无生?”  ——《漢語大詞典》
神妙 shén miào
亦作“ 神眇 ”。 神奇巧妙。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昔从先 武皇帝 ……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 唐 杜甫 《戏韦偃为双松图歌》:“絶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明 刘基 《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记》:“夫造化之神妙,岂夫人之所能穷哉!” 章炳麟 《程师》:“是故古之作述者,有所授受,必传之其人,岂独深錮其学,以为神眇,不可輒闻耶!” 叶圣陶 《线下·一个青年》:“我的意思,书法要达到深凝匀称才算神妙。”  ——《漢語大詞典》
镇 ( 鎮 ) zhèn
镇 [ zhèn ]
  1. 压:~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亦称“镇纸”,“压尺”)。~痛。
  2. 以武力维持安定:~压(用强力压制,不许进行政治活动)。~反。~服。~慑。~守。
  3. 安定:~静。~定。
  4. 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边防重~。
  5. 中国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
  6. 较大的集市:城~。村~。
  7. 把饮料等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凉:冰~。
  8. 整个一段时间:~日(整天)。
  9. 时常:十年~相随。
  10. 中国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11. 姓。
千 qiān《國語辭典》

千 [ qiān ]

  1. 数目字。十的百倍。《说文解字·十部》:「千,十百也。」大写作「仟」。
  2. 姓。如汉代有千献。
  1. 众多。如:「千方百计」、「千山万水」。《老子·第六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万劫(萬劫)wàn jié
(1).亦作“ 万刼 ”。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俱处三界,独与神游,包括四天,卷舒万劫。” 宋 苏轼 《书孙元忠所书〈华严经〉后》:“故佛説此等,真可畏怖,一念差失,万劫堕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吸一滴之甘泉,津含万刼;吞盈掬之玉粒,腹果千春。” 许地山 《空山灵雨·〈心有事〉诗》:“你这样做,虽经万劫也不能遂愿。”
(2).种种灾难;许多灾难。 元 祖铭 《宴坐峰》诗:“道人此宴坐,一念万劫融。” 明 李开先 《十一煞·赠康对山》套曲:“千盘万折连云栈,万劫千灰枉死城,糊突梦谁能醒。” 清 方文 《舟中有感》诗:“万劫不烧唯富贵,五伦最假是君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