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混元 hùn yuán
(1).指天地元气。亦指天地。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九:“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璣。”《后汉书·班固传》:“厥道至乎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外运混元,内浸豪芒。” 李贤 注:“混元,天地之总名。” 唐 方干 《处州洞溪》诗:“混元融结后,便有此溪名。” 宋 司马光 《次韵和邻几秋雨十六韵》:“混元初不宰,霪雨浩无程。”《封神演义》第八二回:“混元初判道为尊,炼就乾坤清浊分。”
(2).谓开天辟地之时。形容极古远的时代。 唐 白居易 《卯时酒》诗:“似游 华胥国 ,疑反混元代。”《云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记事於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 ——《漢語大詞典》
(2).谓开天辟地之时。形容极古远的时代。 唐 白居易 《卯时酒》诗:“似游 华胥国 ,疑反混元代。”《云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记事於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 ——《漢語大詞典》
风范(風範)fēng fàn
(1).风度;气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元规 尔时风范不得不小穨。”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萨罗国》:“ 龙猛 风范懍然肃物,言谈者皆伏抑首。”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礼部官房》:“但 李 能耐烦琐,任怨讥,有 陶士行 风范,他人或不办,亦不屑也。” 沈从文 《菜园》:“这太太有一个儿子是白脸长身的好少年,年纪二十一,在家读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笵。”
(2).教化;风气。《隋书·高祖纪下》:“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於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 明 李东阳 《石封君徐节妇挽诗二首次沉仲律提学韵》之一:“试问 元方 与 惠连 ,故家风范尚依然。”
(3).犹风操。指合乎规范,可资效法的操行。《周书·柳洋传》:“﹝ 柳洋 ﹞与 王湜 俱以风范方正为当时所重。”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一折:“学士你德行如 颜子 ,也索要风流倣 谢安 。我劝你且开颜,须不比寻常风范。” 清 恽敬 《〈香石诗钞〉序》:“而先世 双槐 、 粤洲 、 泰泉 三先生,在 明 之中叶皆为儒,立朝居家,具有风范。”
(4).指诗画文章等作品的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张墨荀勗》:“风范气候,极玅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鲁》:“诗慕 杜紫微 风范,警句絶多。”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四言典则雅淳,自是 三代 风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惟 周宪王 所作杂剧最伙,其刻本名《诚斋乐府》,至今行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絃索,稳叶流丽,犹有 金 元 风范。”
(5).指景象。《宣和遗事》前集:“抵暮,至一坊,名做 金环巷 ,那风范更别。” ——《漢語大詞典》
(2).教化;风气。《隋书·高祖纪下》:“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於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 明 李东阳 《石封君徐节妇挽诗二首次沉仲律提学韵》之一:“试问 元方 与 惠连 ,故家风范尚依然。”
(3).犹风操。指合乎规范,可资效法的操行。《周书·柳洋传》:“﹝ 柳洋 ﹞与 王湜 俱以风范方正为当时所重。”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一折:“学士你德行如 颜子 ,也索要风流倣 谢安 。我劝你且开颜,须不比寻常风范。” 清 恽敬 《〈香石诗钞〉序》:“而先世 双槐 、 粤洲 、 泰泉 三先生,在 明 之中叶皆为儒,立朝居家,具有风范。”
(4).指诗画文章等作品的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张墨荀勗》:“风范气候,极玅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鲁》:“诗慕 杜紫微 风范,警句絶多。”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四言典则雅淳,自是 三代 风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惟 周宪王 所作杂剧最伙,其刻本名《诚斋乐府》,至今行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絃索,稳叶流丽,犹有 金 元 风范。”
(5).指景象。《宣和遗事》前集:“抵暮,至一坊,名做 金环巷 ,那风范更别。” ——《漢語大詞典》
虚无(虚無)xū wú
亦作“虚无”。
(1).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2).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 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3).天空;清虚之境。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 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4).谓荒诞无稽。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 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5).空无所有。 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6).指想象或理想。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7).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 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参见“ 虚无主义 ”。 ——《漢語大詞典》
(1).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2).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 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3).天空;清虚之境。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 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4).谓荒诞无稽。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 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5).空无所有。 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6).指想象或理想。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7).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 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参见“ 虚无主义 ”。 ——《漢語大詞典》
秘密(祕密)mì mì
(1).有所隐蔽,不为人知的。《朱子语类》卷一一五:“今人以为此事如何秘密,不与人説,何用如此?”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陈夫人年谱》:“原本为 海虞 某氏所藏,极为秘密。”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
(2).隐蔽不为人知的事情或事物。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有 赵真君 ,不远千里访之,以所得秘密与之参契。” 朱自清 《论老实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总有些不愿意教别人知道的秘密。” 丁玲 《团聚》:“大约还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家里人也无从揣测。”
(3).佛教指隐密深奥之法。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昔者大师判八教曰: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一本作“ 祕密 ”。
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亦指隐蔽不让人知的事情。《晋书·刘隗传》:“ 隗 虽在外,万机祕密皆豫闻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王元之 诗云:‘……中使宣来赐近臣,天机祕密通鬼神。’” 明 唐顺之 《答王遵岩书》:“此意更不敢露於人,以兄念我太厚,忧我太深,故特披露之,兄万无洩我祕密,重增嘵嘵之口也。” ——《漢語大詞典》
(2).隐蔽不为人知的事情或事物。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有 赵真君 ,不远千里访之,以所得秘密与之参契。” 朱自清 《论老实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总有些不愿意教别人知道的秘密。” 丁玲 《团聚》:“大约还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家里人也无从揣测。”
(3).佛教指隐密深奥之法。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昔者大师判八教曰: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一本作“ 祕密 ”。
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亦指隐蔽不让人知的事情。《晋书·刘隗传》:“ 隗 虽在外,万机祕密皆豫闻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王元之 诗云:‘……中使宣来赐近臣,天机祕密通鬼神。’” 明 唐顺之 《答王遵岩书》:“此意更不敢露於人,以兄念我太厚,忧我太深,故特披露之,兄万无洩我祕密,重增嘵嘵之口也。” ——《漢語大詞典》
下愚 xià yú
(1).极愚蠢的人。《论语·阳货》:“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后汉书·李固传》:“ 固 狂夫下愚,不达大体。”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尽矣,自非下愚不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枉了你是个读书明理之人!这种不过是下愚所为罢了。”
(2).谦词。用作自称。 三国 吴 华覈 《奉敕草对》:“猥命草对,润被下愚。”《红楼梦》第一二○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絶。” ——《漢語大詞典》
(2).谦词。用作自称。 三国 吴 华覈 《奉敕草对》:“猥命草对,润被下愚。”《红楼梦》第一二○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絶。” ——《漢語大詞典》
难解 nán jiě
不易分开;不易搞清楚。例如:难解的秘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