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艰苦徒万里,无才分宜黜。

郑珍清代〕《芝女周岁

忆我去年春,二月初四吉。将就礼部试,束装指京室。

酸怀汝祖母,不忍见子别。倚橧饲么豚,泪俯彘盘抹。

此时汝小蠢,尚是混沌物。艰苦徒万里,无才分宜黜。

岂知出门后,慈念益悲切。前阡桂之树,朝暮指就齧。

子身向北行,母目望南咽。旁人强欢慰,止令增感怛。

所幸越七日,先生尔如达。半百甫为祖,忻忭那可说。

乃令念儿心,渐为抱孙夺。吁嗟赖有此,不尔得今日。

生女信为好,比邻不远出。为纪晬盘诗,悲忻共填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艰苦万里分宜

艰苦(艱苦)jiān kǔ
艰难困苦。《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而欲属国为布衣,甚过。”《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帝谓 王峻 曰:‘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 清 曾国藩 《金陵楚军水师昭忠祠记》:“君子之存心也,不敢造次忘艰苦之境。”  ——《漢語大詞典》
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1.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1.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2.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3.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4.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5.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1.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1.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2.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1.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3.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4.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5. 姓。如明代有才宽。
  1.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2.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3.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分宜 fēn yí
(1).县名。属 江西省 。 宋 雍熙 年,分 宜春 等十一乡置县,故名“分宜”。参阅《太平寰宇记·袁州》
(2). 明 奸相 严嵩 , 江西 分宜 人。世多以“分宜”代称之。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 郑端简公 为大司寇时,知 分宜 必败,不欲以一名刺留其记室。” 清 吴学濂 《杨椒山公祠》:“阶前请铸 分宜 像,斫地行人共激昂。”  ——《漢語大詞典》
黜 chù《國語辭典》

黜 [ chù ]

  1. 贬降、革职。如:「罢黜」。《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唐·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奖。」
  2. 摈除、排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咸黜不端,以绥定王家。」唐·柳宗元〈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
  3. 废免、废除。《国语·晋语一》:「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