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采采(採採)cǎi cǎi
犹言采了又采。 南朝 齐 陶功曹 《采菱曲》:“採採詎盈匊,还望空延佇。”匊,一本作“ 掬 ”。
(1).犹事事。《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孔 传:“载,行。采,事也。称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为验。”
(2).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 传:“采采,犹萋萋也。” 晋 陶潜 《荣木》诗:“采采荣木,结劐根於兹。”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劐云浮。” 明 高启 《菊邻》诗:“采采霜露餘,繁英正鲜新。”一说,灿灿青青、活鲜鲜貌。见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
(3).华饰貌。《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朱熹 集传:“采采,华饰也。” 明 唐寅 《题菊花》诗之一:“御袍采采 杨妃 醉,夜半扶归挹露华。”
(4).形容美妙的乐声。《文选·嵇康〈琴赋〉》:“英声越发,采采粲粲。” 吕向 注:“采采粲粲,英声貌。” 唐 孟郊 《清东曲》:“采采《清东曲》,明眸艷珪玉。” ——《漢語大詞典》
(1).犹事事。《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孔 传:“载,行。采,事也。称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为验。”
(2).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 传:“采采,犹萋萋也。” 晋 陶潜 《荣木》诗:“采采荣木,结劐根於兹。”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劐云浮。” 明 高启 《菊邻》诗:“采采霜露餘,繁英正鲜新。”一说,灿灿青青、活鲜鲜貌。见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
(3).华饰貌。《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朱熹 集传:“采采,华饰也。” 明 唐寅 《题菊花》诗之一:“御袍采采 杨妃 醉,夜半扶归挹露华。”
(4).形容美妙的乐声。《文选·嵇康〈琴赋〉》:“英声越发,采采粲粲。” 吕向 注:“采采粲粲,英声貌。” 唐 孟郊 《清东曲》:“采采《清东曲》,明眸艷珪玉。” ——《漢語大詞典》
南山 nán shān
(1).指 终南山 ,属 秦岭 山脉,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诗·小雅·节南山》:“节彼 南山 ,维石巖巖。”《汉书·东方朔传》:“夫 南山 ,天下之阻也。南有 江 、 淮 ,北有 河 、 渭 ,其地从 汧 陇 以东, 商 雒 以西,厥壤肥饶。”《旧唐书·李密传》:“罄 南山 之竹,书罪未穷,决 东海 之波,流恶难尽。” 清 王士禛 《凤翔府》诗:“ 西雍 横当 斜谷 路, 南山 高接 杜陵 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于是拿出四只铜制镀银的字,一方寸那么大,是‘寿比南山’四字。”
(2).指 祁连山 。《史记·大宛列传》:“﹝ 张騫 ﹞留岁餘,还,并 南山 ,欲从羌中归,復为 匈奴 所得。”《汉书·西域传》:“﹝ 西域 ﹞南北有大山……其 南山 ,东出 金城 ,与 汉 南山 属焉。”
(3).指 南屏山 。 宋 苏轼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因次韵答之》:“卧闻禪老入 南山 ,浄扫清风五百间。”
(4).指 荆南山 ,亦名 君山 、 铜官山 。 三国 吴 孙皓 封为南岳,在今 江苏 宜兴县 南,即所谓 南山 白额虎、 长桥 蛟、并 周处 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 越王 放於南山之中,游於不可存之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 李贺 《江南弄》诗:“鱸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緑。”《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只要得个相貌端正,性情贤慧,持得家,吃得苦的孩子,那怕他是南山里,北邨里都使得。”
(6).《诗经》诗篇名。《诗·齐风·南山》。《诗·齐风·〈南山〉序》:“《南山》,刺 襄公 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其恶,作诗而去之。”
(7).《诗经》诗篇名。《诗·小雅·南山有臺》之简称。 宋 苏轼 《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 禹穴 ,白头重见赋《南山》。” 冯应榴 合注:“《诗序》:‘《南山有臺》,乐得贤也。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漢語大詞典》
(2).指 祁连山 。《史记·大宛列传》:“﹝ 张騫 ﹞留岁餘,还,并 南山 ,欲从羌中归,復为 匈奴 所得。”《汉书·西域传》:“﹝ 西域 ﹞南北有大山……其 南山 ,东出 金城 ,与 汉 南山 属焉。”
(3).指 南屏山 。 宋 苏轼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因次韵答之》:“卧闻禪老入 南山 ,浄扫清风五百间。”
(4).指 荆南山 ,亦名 君山 、 铜官山 。 三国 吴 孙皓 封为南岳,在今 江苏 宜兴县 南,即所谓 南山 白额虎、 长桥 蛟、并 周处 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 越王 放於南山之中,游於不可存之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 李贺 《江南弄》诗:“鱸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緑。”《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只要得个相貌端正,性情贤慧,持得家,吃得苦的孩子,那怕他是南山里,北邨里都使得。”
(6).《诗经》诗篇名。《诗·齐风·南山》。《诗·齐风·〈南山〉序》:“《南山》,刺 襄公 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其恶,作诗而去之。”
(7).《诗经》诗篇名。《诗·小雅·南山有臺》之简称。 宋 苏轼 《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 禹穴 ,白头重见赋《南山》。” 冯应榴 合注:“《诗序》:‘《南山有臺》,乐得贤也。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绿叶(绿叶)
先秦 屈原 九歌 其六 少司命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魏晋 刘琨 答卢谌诗 绿叶繁缛,柔条修罕。
唐 元稹 感石榴二十韵 绿叶裁烟翠,红英动日华。
唐 王睿 松 寒松耸拔倚苍岑,绿叶扶疏自结阴。 ——《骈字类编》
魏晋 刘琨 答卢谌诗 绿叶繁缛,柔条修罕。
唐 元稹 感石榴二十韵 绿叶裁烟翠,红英动日华。
唐 王睿 松 寒松耸拔倚苍岑,绿叶扶疏自结阴。 ——《骈字类编》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 放,射:~射。百~百中。焕~。
-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 散开,分散:~散。
-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 打开,揭露:~现。~掘。
- 产生,出现:~生。~愤。奋~。
-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 显现,显出:~病。~抖。~憷。
- 开始动作:~动。
-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长茎(长茎)
吕氏春秋得时之粟长茎而短足其美二七以为族冬枝数节竞叶蕃实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