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皇明统六合,声教通蛮戎。

李东阳明代〕《和沈地官时晹游城西朝天宫韵

岁晏冰雪至,闭门戒深冬。穷阴结赑屃,寒气开鸿濛。

岂徒罢游谒,客至出亦慵。床头抱膝卧,布被围熏笼。

沈侯心神霁,颜色如春融。十日不一见,何以写我悰。

朅来城西游,杖舄谁与同。仙踪蹑楼观,帝乐闻笙镛。

巍巍三珠林,中有万岁峰。俯听尘世喧,众窍号秋蛩。

仰睇逐馀景,流歌溯长风。邈哉虚无教,古昔圣所攻。

君怀度支计,惜此绘画功。畴哉百川障,顿使狂澜东。

皇明统六合,声教通蛮戎。两京郁相望,城阙何葱葱。

龙盘万岭合,虎踞千山重。我昔往观之,汤池带金墉。

君时在南署,邀我回青骢。周旂绚日月,汉掌开芙蓉。

层台与列署,照耀当虚空。逢僧问兜率,访道疑方蓬。

壮怀益磊磈,陋目开昏蒙。至今肠肾间,尚觉百汇充。

适遭明良运,感激惟寸忠。尧门辟贤俊,舜法除奸凶。

孰云闾阎幽,上与廊庙通。君王垂衣坐,百职分卑崇。

峨冠谬通籍,立在明光宫。愿为千尺萝,附君百丈松。

君今已彊仕,我亦非儿童。及时不努力,倏忽成老翁。

閒官远书簿,夙夜不在公。校雠费年月,官长多涵容。

美酝亦可恋,大庖幸相供。文章本非职,篆刻徒为工。

班超晚投笔,犹得班罴熊。吾怜功名遂,非慕万户封。

不然赴林壑,此兴颇亦浓。买田种桑稻,躬耕课奴僮。

缅思太行愿,敛退真吾宗。知君负经济,我力非寅恭。

论功愧不逮,内省面发红。误将铅刀钝,欲比镆铘锋。

狂言试倾倒,拍塞已满胸。君方贾馀勇,逸气凌崆峒。

纷然万丘垤,尽在尘埃中。勋名唾双手,禄食轻千钟。

平生四方志,慷慨随桑弓。游观匪独乐,乐事岂易逢。

歌以报君意,我怀安可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皇明六合声教

皇明 huáng míng
皇帝的圣明。封建时代臣下对皇帝的谀辞。 汉 班固 《西都赋》:“天人合应,以发皇明。”《南齐书·陆澄传》:“ 澄 謏闻肤见,貽挠后昆,上掩皇明,下笼朝识。” 唐 杜甫 《能画》诗:“政化平如水,皇明断若神。” 宋 黄庭坚 《和答魏道辅寄怀》之四:“皇明烛九幽,湔祓用神兵。”  ——《漢語大詞典》
统 ( 統 ) tǒng
统 [ tǒng ]
  1. 总括,总起来:~一。~率(shuài)。~帅。~摄(统辖)。~考。~筹。~战。~共。~购~销。
  2. 事物的连续关系:系~。血~。传(chuán )~。体~。
六合 liù hé
(1).天地四方;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成玄英 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 唐 韩愈 《忽忽》诗:“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絶浮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惜求诸六合之外,失诸眉睫之前也。” 郭沫若 《访埃杂吟·弄舟尼罗河上》:“晴光弥六合,天气拟初秋。”
(2).天下;人世间。 汉 贾谊 《过秦论》:“吞二 周 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搞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唐 李白 《古风》之三:“ 秦王 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清 潘耒 《赠杜于皇》诗:“男儿无家復无国,六合飘然一孤客。” 闻一多 《李白之死》:“我呢?不过那戏弄黄土的 女娲 散到六合里来底一颗尘沙!”
(3).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南齐书·礼志上》:“五行説十二辰为六合,寅与亥合,建寅月东耕,取月建与日辰合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视历復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新唐书·吕才传》:“ 长平 坑降卒,非俱犯三刑; 南阳 多近亲,非俱当六合。”《隋书·经籍志》《六合婚嫁历》。参阅 宋 王逵 《蠡海集·历数类》
(4).谓一年十二月中,各有两月在季节变化上有相对应的特点,名曰合,共六合。《淮南子·时则训》:“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孟春始赢,孟秋始缩;仲春始出,仲秋始内;季春大出,季秋大内;孟夏始缓,孟冬始急;仲夏至脩,仲冬至短;季夏德毕,季冬刑毕。”
(5).六壬(阴阳五行)占术中的十二神将之一。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六壬有十二神将,以义求之,止合有十一神将:贵人为之主,其前有五将,谓腾蛇、朱雀、六合、句陈、青龙也,此木火之神在方左者;其后有五将,谓天后、太阴、真武、太常、白虎也,此金水之神在方右者。”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六壬十二神》:“六壬家又有贵人、腾虵、朱雀、六合、句陈、青龙、天空、白虎、太常、玄武、太阴、天后十二神,分布十二方位。攷《论衡·解除篇》云:‘宅中主神有十二焉,青龙、白虎列十二位。’虽不详列十二之名,当与六壬家不异。”
(6).武术用语。少林拳有六合门,以精、气、神为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亦称六合。此外尚有六合枪,六合刀,同属六合门。  ——《漢語大詞典》
声教(聲教)shēng jiào
声威教化。《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汉 班固 《东都赋》:“穷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爥幽。” 唐 薛能 《国学试风化下》诗:“英明高比日,声教下如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国初声教所被,固宜保塞称藩者,享王恐后矣。”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二幕:“ 曹丞相 既然看重 蔡文姬 的文彩,要她回去参与文治声教的事业,我们理当从命。”  ——《漢語大詞典》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1.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2.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3. 顺利。如:「星运亨通」。
  4.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5.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6.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7.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1.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1.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2.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3.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4.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5.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1.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2.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蛮 ( 蠻 ) mán
蛮 [ mán ]
  1.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横(hèng )。~不讲理。
  2. 愣,强悍:一味~干。
  3.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荒。
  4. 方言,相当于“”:~好。
戎 róng《國語辭典》

戎 [ róng ]

  1. 兵器。《礼记·月令》:「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汉·郑玄·注:「五戎谓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
  2. 兵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其大小之戎,号令之用,则听于节度使焉。」
  3. 兵士。《易经·同人卦·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国语·吴语》:「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4. 军旅。如:「投笔从戎」。唐·皮日休〈白门表〉:「监戎者以闻。上赫然大怒,命大将职正其罪。」
  5. 战争。《书经·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新唐书·卷一二二·魏元忠传》:「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
  6. 泛指西方的少数民族。《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7. 姓。如汉代有戎赐。
  1. 大。《诗经·周颂·烈文》:「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汉·毛亨·传:「戎,大。」
  1. 你、汝。《诗经·大雅·民劳》:「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汉·郑玄·笺:「戎,犹女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