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宝剑南来越,雕弓北射胡。

区大相明代〕《虔州西津桥作

生平重游侠,中岁颇艰虞。宝剑南来越,雕弓北射胡。

风云开上国,雨雪壮长途。候吏何须问,关门昨弃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宝剑南来雕弓

宝剑(寶劍)bǎo jiàn
剑的美称。原指特别锋利而稀有的珍贵的剑。后泛指一般的剑。《左传·桓公十年》:“又求其宝剑。”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昔者 越王 勾践 有宝剑五,闻於天下。”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宝剑名:钝鉤、湛卢、豪曹、鱼肠、巨闕,五剑皆 欧冶子 所作。” 唐 王涯 《塞下曲》之二:“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易牛以宝剑,击壤胜弹鋏。”《水浒传》第五四回:“﹝ 公孙胜 ﹞归到家中,收拾了道衣、宝剑二口。”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漢語大詞典》
南来(南来)
唐 张说 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 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
唐 李白 舞曲歌辞 独漉篇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度。  ——《骈字类编》
越 yuè《國語辭典》

越 [ yuè ]

  1. 度过、跨过。如:「翻山越岭」、「越墙而走」。《楚辞·屈原·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2. 经过。《书经·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 不按次序,超出某种范围或常规。如:「越位」、「越俎代庖」。《易经·系辞下》:「其称名也,杂而不越。」《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桓自宗支,越跻天禄。」
  4. 坠落。《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5. 宣扬。《国语·晋语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1. 悠扬。《礼记·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
  1. 我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浙、闽、粤一带。也称为「百越」、「百粤」。
  2. 国名。春秋时诸侯国,姒姓。建都于会稽。曾占有今江苏、浙江及山东的一部分,后灭于楚。
  3. 浙江省的别名。
  4. 姓。如春秋时齐有越百父。
  1. 更加。如:「越大越不懂事。」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恰随妹妹闲行散闷些,到池沼,陌观绝,越教人叹嗟。」
  1. 句首发语词,无义。《书经·微子》:「殷遂丧,越至于今。」《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越若翊辛丑,诸生、庶民大和会。」
雕弓(彫弓)diāo gōng
刻绘花纹的弓;精美的弓。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 宋 叶梦得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词:“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命取弓矢,又如前状,出雕弓一;略一闭息,则一矢飞堕。”
彫弓:雕绘文采的弓。礼制,天子所用。《荀子·大略》:“天子彫弓,调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杨倞 注:“彫,谓雕画为文饰。”《文选·张衡〈东京赋〉》:“天子乃抚玉輅,时乘六龙,发鲸鱼鏗华钟……决拾既次,彫弓斯彀。” 薛综 注:“彫弓,谓有刻画也。”   ——《漢語大詞典》
北 běi/bèi《國語辭典》

北 [ ​běi ]

语音
  1. 方位名:➊ ​ 相对于「南」而言。如:「北方」、「漠北」。➋ ​ 地图的上方。
  2. 败逃的军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1. 在北方或从北来的。如:「北国」、「北风」。《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1. 向北行。《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鴈北。」
  2. 失败、败逃。如:「败北」。《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1. 向北,表示行动的方向。如:「北上」、「北征」。《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京索既扼,引师北讨。」

北 [ bèi ]

  1. 违反、背叛。《说文解字·北部》:「北,乘也,从二人相背也。」《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通「背」。

北 [ ​bò ]

读音
  1. (一)​之读音。
射 shè/yè/yì《國語辭典》

射 [ shè ]

  1. 用推力或彈力等送出弓箭、炮彈或某種物體。如:「發射」、「注射」、「掃射」、「噴射」。
  2. 猜度、猜測。如:「金銀銅鐵射一地名。」
  3. 用言語文字暗示或中傷。如:「影射」。《資治通鑑·卷一四·漢紀六·文帝前六年》:「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4. 光線映照。如:「反射」、「折射」、「光芒四射」。
  1. 有關放箭技能的訓練。《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射 [ yì ]

  1. 參見「無射 」條。

射 [ shí ]

  1. 放箭使中目標物。《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射 [ yè ]

  1. 參見「射干」、「僕射」等條。
胡 ( 衚 鬍 ) hú《國語辭典》

胡 [ hú ]

  1. 古代北方和西方諸民族的通稱。如:「五胡亂華」。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2. 姓。如明代有胡應麟。
  1. 來自胡族或外國的。如:「胡琴」、「胡桃」、「胡椒」。《續漢書志·第一三·五行志一》:「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晉·干寶《搜神記·卷二》:「晉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
  2. 長遠的。《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1. 任意、隨便。如:「胡鬧」、「胡說」、「胡作非為」、「胡言亂語」。
  2. 何故、為何、怎麼。《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
  1. 什麼。《漢書·卷三九·蕭何傳》:「相國胡大罪?陛下繫之暴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