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若语逍遥意,宁将出处论。

王世贞明代〕《寄穆考功兼简石给事 其四

闻君读书处,乃在清漳源。小尔新蓬径,居然故漆园。

暗芳书草发,空翠墨花翻。若语逍遥意,宁将出处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逍遥出处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语 ( 語 ) yǔ/yù
语 [ yǔ ]
  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4. 说:细~。低~。
语 [ yù ]
  1. 告诉:不以~人。
逍遥 xiāo yáo
亦作“逍摇”。
(1).徜徉;缓步行走貌。《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姜亮夫 校注:“逍遥即游之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刘良 注:“逍遥,行貌。”《南史·袁粲传》:“家居负郭,每杖策逍遥,当其意得,悠然忘反。” 杨朔 《孤儿行》:“我正在街上漫步逍遥,忽然有只小手拉住我的衣角,眉开眼笑地仰着小脸蛋儿。”
(2).优游自得;安闲自在。《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成玄英 疏:“逍遥,自得之称。”《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聊逍摇兮遨嬉,纘 仲尼 兮周流。”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官税早输,逍遥散诞。”《白雪遗音·八角鼓·游学》:“游学访道,快乐逍遥,名利二字尽皆抛。” 理由 《中年颂》:“婚后的生活很逍遥。”
(3).徬徨;徘徊不进。《楚辞·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史记·孔子世家》:“ 子路 死於 卫 。 孔子 病, 子贡 请见。 孔子 方负杖逍遥於门,曰:‘ 赐 ,汝来何其晚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周六国前汉人》:“ 仲尼 聘 楚 ,为令尹 子西 所譖,欲如 吴 未定,逍遥此境。”《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桓温 ﹞骄而恃众,怯於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
(4).斟酌;玩味。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南史·张充传》:“时復引轴以自娱,逍遥乎前史。”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1.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出处(出處)chū chù
(1).谓出仕和隐退。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修身力行,忠亮阐著,出处抱义,皦然不污。” 唐 韩愈 《与崔群书》:“无入而不自得,乐天知命者,固前修之所以御外物者也。况足下度越此等百千辈,岂以出处近远累其灵臺邪!”《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萧何 治狱为 秦 吏, 韩信 曾官执戟郎。蠖屈龙腾皆运会,男儿出处又何常。”
(2).行进和静止。 宋 梅尧臣 《翠羽辞》:“ 秦 女乘鸞遗翠羽,落在人间与风舞。风休不归谁作主,此郎拾取妆金缕。郎家主妇爱且怜,繫向裙腰同出处。” 宋 陆游 《雨复作自近村归》诗:“可怜鳩取招麾速,谁似云知出处齐。”
(1).词语、典故等的来源和根据。《魏书·儒林传·李业兴》:“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以怪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晋 张望 诗曰‘愁来不可割’,此‘割愁’二字出处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诗法》:“作诗用虚字,殊不佳。中两联填满方好。出处纔使 唐 已下事,便不古。”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德言工容’不是我瞎编,是圣人说的,有出处。”
(2).源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徐广 《史记音义》曰:‘ 黽 或作 彭 , 穀水 出处也。’”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然 河 之本源,未见出处。”
(3).产地;来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人》:“有术人携一榼,榼中藏小人……至 掖 , 掖 宰索榼入署,细审小人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有一天,来了一个人,买了几件鼻烟壶、手鐲之类,又买了一掛朝珠,还的价钱,实在内行;批评东西的毛病,説那东西的出处,着实是个行家。” 许地山 《美底牢狱》:“我想所有美丽的东西,只能让它们散布在各处,我们只能在它们底出处爱它们。”
(4).出路;出去的地方。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十五:“﹝ 李霜泗 ﹞平静下来,慢搭搭地说:‘可是,去,也有好处,将来有了个出处。’”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澄河边上》:“ 澄河 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  ——《漢語大詞典》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