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沉烟袅、一一回文篆。

苏穆清代〕《拜新月慢

嫩柳成阴,乱红飘砌,莫自登高临远。独立雕栏,问梁间双燕。

向何处,特地、窥他画阁残梦,又误几番春浅。风雨凄凄,定蛾眉难展。

记当时、薄醉桃花面。甚而今、暗里春光换。约得杜宇声声,奈南来无雁。

正天涯、旅客愁中见。沉烟袅、一一回文篆。渐瘦却、镜里朱颜,待归来教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烟袅一一回文

沉 chén《國語辭典》

沉 [ chén ]

  1. 没入水中。如:「沉没」、「石沉大海」。《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2. 往下降落。如:「地基下沉」。宋·辛弃疾〈生查子·悠悠万世功〉词:「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3. 埋没、沦落。《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唐·李商隐〈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中迷鬼道乐,沉为下土民。」
  4. 使降下。如:「沉不住气」、「沉下脸来」。
  5. 迷恋、迷于所好。《书经·微子》:「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战国策·赵策二》:「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
  6. 潜藏、隐伏不外露。《国语·周语下》:「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三国吴·韦昭·注:「沉,伏也。」《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沉迹中乡,飞名帝录。」
  1. 重。如:「这个担子好沉。」《红楼梦·第四○回》:「那刘老老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
  2. 深的。三国魏·曹植〈吁嗟篇〉:「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南朝宋·鲍照〈观漏赋〉:「注沉穴而海漏,射悬涂而电飞。」
  3. 长久的。唐·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
  1. 深、深切。如:「沉醉」、「沉睡」。《文选·曹操·短歌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烟袅(烟袅)
唐 戴叔伦 赋得长亭柳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骈字类编》
一一 yī yī
(1).逐一;一个一个地。《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 宣王 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 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 説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 死, 湣王 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 ,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嘆惋。” 宋 苏轼 《次韵答子由》:“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老舍 《四世同堂》第一部十四:“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 北平 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2).完全。《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 汉 郑玄 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 孔颖达 疏:“谓两字作名,不一一讳之也。”《西游记》第五七回:“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3).旧时书信常用语。谓详细叙述。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辞多不可一一,粗举大纲,以当谈笑。” 晋 王羲之 《羊参军帖》:“ 羊参军 寻至,具一一。”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 愈 眼疾,比剧,甚无聊,不復一一。” 宋 车若水 《脚气集》卷上:“ 王右军 帖,多于后结写不具,犹言不备也。有时写不备,其不具草书似不一一。 蔡君謨 帖竝写不一一,亦不失理。”
(4). 汉 扬雄 《太玄》用语。谓玄象之始。《太玄·莹》:“夫一一,所以摹始而测深也。” 范望 注:“一一起於黄泉,故谓之始;在泉之中,故测深也。”  ——《漢語大詞典》
回文(迴文)huí wén
(1).修辞手法之一。某些诗词字句,回环往复读之均能成诵。如 南朝 齐 王融 《春游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回复读之则为“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起源说法不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回文所兴,则 道原 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餘制。”按, 道原 作品已佚。一说起源于 前秦 窦滔 妻 苏蕙 的《璇玑图》诗。参阅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六》、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第七编十一。
(2).回复的公文。《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解 曹伯明 并赃物、文卷,到府厅交割了,讨了回文自回。”
亦作“ 迴纹 ”。亦作“廻文”。亦作“逥纹”。 1.指编织物上回旋曲折的纹理。 南朝 梁 沈约 《相逢狭路间》诗:“大妇遶梁歌,中妇迴文织。” 元 顾瑛 《唐宫词次铁雅先生无题韵》之二:“莲花池畔暑风凉,玉竹迴文宝簟光。” 元 袁桷 《次韵马伯庸题〈凌波仙图〉》:“石痕生左角,松影印逥纹。”
(2).指回文诗。 北周 庾信 《荡子赋》:“合欢无信寄,迴纹织未成。”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书写了数幅纸,更不算织锦廻文。” 明 叶小鸾 《艳体连珠·手》:“故春日迴文,逞掺掺于机锦;秋风捣练,响皎皎于砧声。”  ——《漢語大詞典》
篆 zhuàn《國語辭典》

篆 [ zhuàn ]

  1. 一种汉字书体。参见「篆书 」条。如:「大篆」、「小篆」。
  2. 尊称他人的名字。如:「台篆」、「雅篆」。
  3. 印信。如:「接篆」。
  1. 用篆体字书写。《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下·李华传》:「华尝为鲁山令元德秀墓碑,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后人争模写之,号为『四绝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一一:「君恩彀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百字长?」
  2. 刻镂、铭刻。如:「篆刻」。《聊斋志异·卷二·阿宝》:「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