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相当印印锥罢画,小署纸尾腥红朱。

黄景仁清代〕《颜鲁公名印歌

颜家世宝鲁公印,我初见之光夺矑。倚天柱地赤文两,铜八分广径亦如。

何论仓籀孰秦汉,招摇输金造化炉。公之灵爽照千古,洞天琳腴结蕊珠。

英英握拳透爪力,侃侃正士端人书。相当印印锥罢画,小署纸尾腥红朱。

初疑砥罢卢奕面,泪痕血渍交模糊。不然老臣忠义胆,一腔色正离方朱。

当时河北廿四郡,大名独邀天子呼。世称鲁公不姓氏,况千载后鲰生乎。

口噤遑敢以手摸,触著恐犯蛟螭衙。颇嫌官诰尚书印,九叠盘曲伤形模。

虽然物以人重耳,以此较彼徒区区。诗成更乞印一纸,佩作肘后龙威符。

要扶心脏作正气,魂梦不敢流荒诬。复愁雷电忽下取,神物一失如亡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相当纸尾

相当(相當)xiāng dāng
(1).相对。《周礼·天官·阍人》“掌埽门庭” 汉 郑玄 注:“门庭,门相当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 孔山 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 孔山 也。” 清 陈维嵩 《沁园春·经邯郸县丛台怀古》词:“更佳人跕屣,粧臺对起,王孙袨服,舞袖相当。”
(2).相遇。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史记·苏秦列传》:“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3).相抵。《史记·匈奴列传》:“先是 汉 亦有所降 匈奴 使者,单于亦輒留 汉 使相当。”《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师至, 张士信 以兵拒战,自巳至申,不解,杀伤相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传语尔族,两家胜败相当,可以解寃矣。”
(4).达到某一程度;表示程度较高。 郭沫若 《断断集·青年与文化》:“起初是上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顶点的时候,便又会下降。” 老舍 《骆驼祥子》附录:“因为酝酿的时期相当的长,搜集的材料相当的多,拿起笔来的时候我并没感到多少阻碍。”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在这期间,国家取得了相当巨大的成就。”
相宜。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园篱》:“必须稀穊均调,行伍条直相当。”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夫人曰:‘寧可死,此事不相当也。’”评书《西门豹治邺》:“如果我在这里吃得太多,回头办事不相当,神仙是要恼怒的。”  ——《漢語大詞典》
印 yìn《國語辭典》

印 [ yìn ]

  1. 用木或金石等所刻成的图章。如:「官印」、「钢印」、「玉印」。《史记·卷六九·苏秦传》:「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2. 痕迹。如:「脚印」、「手印」。
  3. 印度的简称。如:「中印条约」。
  4. 姓。如唐代有印伦。
  1. 在物体上留下痕迹。如:「烙印」、「印上指纹」。
  2. 印刷。如:「刊印」、「排印」、「翻印」、「这本书已经印好了。」
  3. 符合。如:「心心相印」。
锥 ( 錐 ) zhuī
锥 [ zhuī ]
  1. 一头尖锐,可以扎窟窿的工具:~子。针~。~处囊中(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出来。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刀之末(喻微小的利益。亦作“锥刀之利”)。
  2. 像锥子的东西:毛~(毛笔)。改~。
  3. 用锥子形的工具钻:~探。
罢 ( 罷 ) bà/ba/pí
罢 [ bà ]
  1. 停,歇:~休。~工。~课。~市。~论(打消了打算)。~笔(停止写作)。
  2. 免去,解除:~免。~官。~职。~黜。
  3. 完了,毕:吃~饭。
罢 [ ba ]
  1. 同“吧”。
罢 [ pí ]
  1. 同“疲”,累。
画 ( 畫 ) huà
画 [ huà ]
  1. 绘图:绘~。~图。~像。~地为牢。~脂镂冰(在凝固的油脂或冰上绘画雕刻,一融化就都没有了,喻劳而无功)。
  2. 图像:~面。~片。~坛。~板。~卷(juàn )(➊成卷轴形的画;➋喻壮丽的景色或动人的场面)。~外音。图~。诗中有~。
  3. 写,签押,署名:~到。~卯。~押。~供。
  4. 用手、脚或器具做出某种动作:比~。指手~脚。“曲终收拨当心~”。
  5. 字的一笔称一画:笔~。
  6. 同“划”。
小 xiǎo《國語辭典》

小 [ xiǎo ]

  1. 與「大」相對:➊ ​體積、數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如:「小城」、「小人物」。《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➋ ​ 年輕、幼稚的。如:「年紀小」、「小伙子」。《晉書·九二·文苑傳·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➌ ​ 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官」、「這兩位是我二弟和小妹。」、「小妹!請你把帳單拿過來。」➍ ​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恕小民直言。」、「小的不敢!」、「小店」、「小兒」。
  1. 邪惡的人、壞人。《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
  2. 小孩、年幼者。如:「一家老小」。《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3. 妾。如:「嫁給人家當小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五齣》:「你可知老相公年來因少男兒,常有娶小之意。」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輕視。《左傳·桓公十三年》:「將自用也,必小羅。」唐·李白〈送長沙陳太守〉詩二首之二:「莫小二千石,當安遠俗人。」
  1. 稍微。表示程度不深。如:「牛刀小試」、「不無小補」。
  1. 詞頭,表對年紀輕者的暱稱。如:「小王」、「小老弟」。
署 shǔ《國語辭典》

署 [ shǔ ]

  1. 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官署」、「公署」。
  2. 政府机关的组织单位。如:「卫生署」、「环保署」。
  3. 姓。如汉代有署奎。

署 [ shù ]

  1. 布置、安排。如:「部署就绪」。
  2. 签写、题写。如:「签署」、「署名」。《汉书·卷五四·苏建传》:「署其官爵姓名。」
  3. 暂代或试充某种职务。《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清史稿·卷三九三·周天爵传》:「星沅既疏请特简总统督师,寻病殁,命天爵暂署钦差大臣。」
纸尾(紙尾)zhǐ wěi
书面文字结尾处。常署名或写年月日等。《宋书·蔡廓传》:“ 廓 曰:‘我不能为 徐干木 署纸尾也。’” 唐 杜牧 《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诗:“因书问故人,能忘批纸尾?”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纸尾书‘正月十九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我接过来,在纸尾上签了名字。”  ——《漢語大詞典》
腥 xīng《國語辭典》

腥 [ xīng ]

  1. 生肉。《论语·乡党》:「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2. 鱼、肉所发出的刺鼻气味。如:「腥膻」、「荤腥」。
  1. 气味刺鼻难闻。如:「腥臭」。汉·王充《论衡·量知》:「粟未为米,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
  2. 污秽、丑恶。《国语·周语上》:「其政腥臊,馨香不登。」
红 ( 紅 ) hóng/gōng
红 [ hóng ]
  1. 像鲜血的颜色:~色。~叶。~灯。~尘。~包。~烧。~润。~艳艳。~口白牙。~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
  2.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人。~运。~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
  3. 喜庆:~媒(媒人)。~蛋。~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
  4. 象征革命:~军。~色根据地,~色政权。
  5. 指营业的纯利润:~利。分~。
  6.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学。
红 [ gōng ]
     ◎ 古同“”,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
朱 zhū/shú《國語辭典》

朱 [ zhū ]

  1. 大红色。如:「近朱者赤」。《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2. 姓。如明代有太祖朱元璋。

朱 [ shú ]

  1. 参见「朱提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