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名公大篇著跋尾,学士薤书题左方。

吴焯清代〕《壶山草堂观先叔父介庵公收藏历代名画卷册歌

吴江枫冷逆雁翔,两月两度来金阊。抖擞寒衣气瑟缩,疏窗短日留驹光。

草堂之中多雅设,琼函玉笈纷在旁。鹊炉奇古爇龙脑,棐几拂拭铺云肪。

桓家一厨久缄闭,邺侯万签随低昂。忆昔盛年大搜索,豪取动破千金偿。

眸子炯如秋月鉴,茧丝细拆犁针铓。垂老头华手不卷,缄机谬伪恣品重。

我幸此游殊不恶,一望饱眼还撑肠。大卷引丈横帛练,小帧尺寸齐圭璋。

交州雪纑越溪纸,一一开陈闻古香。江山云雾起重叠,人物草木都煇煌。

名公大篇著跋尾,学士薤书题左方。华原营丘色泽古,从苑河阳岁月长。

颠老一山天偪侧,坡公四竹风披猖。江南一片真奇逸,西蜀万本惊擅场。

元朝四家各面目,艺园三品垂芬芳。丹丘玉潭谁辈辈,方壶雪谷何堂堂。

成宏画院还退舍,绘事独数吴中强。源流分支别南北,台阁定器追晋唐。

三百年中抉粉本,前有白石后白阳。天池泼墨翻海水,尚书摇笔凌文昌。

群公衮衮那仆数,残缣涴楮非寻常。或经补缀笺素旧,间遗姓氏审谛详。

漫说寒具惊点污,细认缝印窥收藏。仅披卷册历千百,更有苞裹满石仓。

勤搜牢记穷曛旭,天风飞雪催归装。一往决眦渐探顶,胡为缩脚嗟望洋。

江湖豪翰元有数,几见什袭千明珰。吾兄矜贵手未触,有子修饰重装潢。

天机之精天帝宝,毋使六丁下取将。稼轩兰长青湖曲,壶公鲸游白云乡。

今我一见一太息,西望垄树烟草黄。文采风流不泯没,子孙永保三千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名公大篇跋尾学士薤书左方

名公 míng gōng
(1).有名望的贵族或达官。《宋书·谢景仁传》:“ 高祖 目之,曰:‘此名公孙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活国名公在,拜坛羣寇疑。”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婚议婚》:“紫阁名公,黄扉元宰,三槐位里排列。”
(2).泛指有能耐或有名的人。《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你敢在 凤四哥 的肾囊上踢一下,我就服你是真名公。” 鲁迅 《准风月谈·偶成》:“ 上海 又有名公要来整顿茶馆了。”  ——《漢語大詞典》
大篇 dà piān
(1).指篇幅大的诗文。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閲之累日而无穷焉。”
(2).称对方的诗文,犹言大作。 清 周亮工 《尺牍新钞·张九徵与王阮亭》:“三日夕读大篇,几不成寐。”  ——《漢語大詞典》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跋尾 bá wěi
(1).谓在文末署名。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古今公私印记》:“自古及近代,御府购求之家,藏蓄传授閲翫,其人至多,是以要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新唐书·儒学传下·褚无量》:“ 贞观 御书皆宰相署尾,臣位卑不足以辱,请与宰相联名跋尾。” 清 高士奇 《题卢徵君嵩山草堂图》诗:“ 弘农 好古愜真赏,跋尾小印蟠丝红。”
(2).即跋文。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 贞观 中, 褚河南 等监掌装背,并有当时鉴识人押署、跋尾、官爵、姓名。” 宋 苏轼 《书诸公送周梓州诗后》:“ 正孺 有书来,欲刻诸公送行诗于石,求余为跋尾。”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 万历 初, 周公瑕 游 燕 中得摹本,知卷为 沈存中 家物,而跋尾书迹不逮,因为补録之。” 闻一多 《〈山花诗〉序》:“因此在诗集后,缀上这一首跋尾式的诗,表明他对于自己的作品的估价。”参见参见“跋文”。  ——《漢語大詞典》
学士(學士)xué shì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 郑玄 注:“学士,国子也。”《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 孔颖达 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泛指普通读书人。《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倖於封侯富贵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 明 何景明 《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於中,颜变於外。”
(3).犹学者。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 介甫 、 元晦 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
(4).官名。 南北朝 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5).学位的一种。在一些国家,为最低一级的学位,一般在高等学校毕业时由学校授予。我国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达到规定的学士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漢語大詞典》
薤书(薤書)xiè shū
篆书之一体。 清 李良年 《桂枝香·忆往》词:“记密写薤书螺盒,有蛺蝶能来,鸚鵡能説。”  ——《漢語大詞典》
题 ( 題 ) tí《國語辭典》

題 [ tí ]

  1. 額頭。《說文解字·頁部》:「題,額也。」《韓非子·解老》:「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題。』」
  2. 詩文、演講或一件事情所標立的一項名目。如:「標題」、「詩題」、「文題」。
  3. 考試時要求解答的問題。如:「選擇題」、「試題」、「問答題」。
  4. 量詞。計算題目的單位。如:「十題問答題」、「兩題申論題」。
  1. 簽署、寫在上面。如:「題名」、「題詩」、「題字」。
  2. 述說。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折》:「諸葛亮鋤田鉋地,劉先生織席編履,那等的人題他做甚麼?」同「提 」。
左方 zuǒ fāng
左面;后面。《史记·匈奴列传》:“左方兵直 云中 ,右方直 酒泉 燉煌郡 。”《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论》:“谨连其事于左方,令好事者观择其中焉。”《新唐书·忠义传序》:“故次敍 夏侯端 以来凡三十三人于左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