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岂有工名勒蜀师,依然国姓留钱氏。

黄金台清代〕《吴越宝正四年砖歌为六舟上人作

古砖一片光黝黑,云是婆留旧抟埴。若非碧波亭畔遗,即应黄妃塔边得。

宝正纪年方四祀,不比乾宁岁丁巳。岂有工名勒蜀师,依然国姓留钱氏。

亦称帝制亦改元,犹说开门节度使。定论千秋属后人,鄱阳随笔庐陵史。

钱王本是英雄流,保障东南十四洲。玉带锦衣荣故里,诏书册卷起三楼。

当年土木穷金碧,祗今荒陇埋瓴甓。坏藓犹疑陌上花,落星难问山头石。

达公达公今贯休,独携瓶钵天涯游。摩挲古物不忍释,宝此奚啻琅玕球。

土纳尚余残劫烬,瓦全终胜缺金瓯。磨来作镜烦诗答,此砖今亦归诗衲。

为语方泉白石生,且休速礼金涂塔。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岂有工名依然国姓留钱

岂有
也许有  ——《整理自网络》
工名 gōng míng
指器物上铭刻制作工匠的姓名。《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孔颖达 疏:“每物之上刻勒所造工匠之名於后以考其诚信。” 郭沫若 《断断集·屈原时代》:“同时所铸的器皿,由副铭上所勒的工名看来,很不少;因此也可以知道所获的兵铜,也相当多。”  ——《漢語大詞典》
勒 lè/lēi《國語辭典》

勒 [ lè ]

  1. 有嚼口的马络头。《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鞍勒一具,马十五匹。」唐·杜甫〈哀江头〉诗:「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2. 书法中横画的笔法。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二·书法下·永字八法》:「横为勒。」
  3. 姓。如汉代有勒尊。
  1. 驾御。如:「勒马长城」。
  2. 约束、限制。《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廖性宽缓,不能教勒子孙。」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下·滇游日记三》:「而盘江自桥头南下,为越州后横亘山所勒,转而东流。」
  3. 统率、率领。《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亲勒六军,大陈戎马。」《三国演义·第二回》:「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
  4. 强制、强迫。《隋书·卷二四·食货志》:「开皇三年,……,又于河西勒百姓立堡,营田积谷。」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只为那举债文书,我画的有亲笔迹,因此上被强勒为妻室。」
  5. 刻、写。如:「勒石」、「勒碑」。宋·陆游〈夜泊水村〉诗:「腰间羽箭九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真个在时,你勒军令状来。」

勒 [ lēi ]

  1. 以绳索系紧而用力拉扯。如:「勒紧」、「勒死」。
  2. 使向上紧附。《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自己把两个袖子只管往上勒。」
蜀 shǔ《國語辭典》

蜀 [ shǔ ]

  1. 朝代名:➊ ​ 参见「蜀汉 」条。➋ ​ 十国之一。起讫年不详。王建建立,为后唐所灭。历史上称为「前蜀」。➌ ​ 参见「[[后蜀]]」条。
  2. 大陆地区四川省的简称。秦时隶属巴、蜀二郡属地,故简称为「蜀」。
师 ( 師 ) shī
师 [ shī ]
  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
  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
  3. 效法:~法古人。
  4. 榜样:~范。
  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
  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
  7. 军队:会~。出~。
  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
  9. 一国的首都:京~。
  10. 姓。
依然 yī rán
(1).依旧。《大戴礼记·盛德》:“故今之人称五帝三王者,依然若犹存者,其法诚德,其德诚厚。” 唐 曹唐 《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诗:“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揭帐看时,月光朦朧,禪椅之上,依然有个人坐着不动。” 艾青 《鱼化石》诗:“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2).形容思念、依恋的情态。《晋书·华廙传》:“帝后又登 陵云臺 ,望见 廙 苜蓿园,阡陌甚整,依然感旧。”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唐 高适 《遇冲和先生》诗:“拊背念离别,依然出户庭。” 宋 欧阳修 《和对雪忆梅花》诗:“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  ——《漢語大詞典》
国姓(國姓)guó xìng
封建时代称本朝帝王的姓。《晋书·恭帝纪》:“帝幼时性颇忍急,及在藩国,曾令善射者射马为戏。既而有人云:‘马者国姓,而自杀之,不祥之甚。’”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七:“ 执宜 生 赤心 ,以讨 徐州 庞勛 功,赐国姓并名,号 李国昌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宗室应试之始》:“若中式者,皆书国姓及名爵以自别。”  ——《漢語大詞典》
留钱(留钱)
谢承后汉书范冉姊病往看之姊为设饭冉留钱百文姊使人追还之冉不受风俗通太原郝子廉饥不得食寒不得衣一介不取诸人曾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而去  ——《分类字锦》
氏 shì/zhī《國語辭典》

氏 [ shì ]

  1.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
  2.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
  3.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4.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5.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氏傳」、「段氏說文解字注」。
  6.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氏。如:「張氏」、「王氏」、「陳林氏」、「孫李氏」。
  7.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氏以稱呼。如:「師氏」、「太史氏」。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8.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9. 學術派別。如:「老氏」、「釋氏」。《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氏 [ zhī ]

  1. 參見「月氏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