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圭塘欸乃烟波曲,却作腐儒章句。

许有壬元代〕《摸鱼儿

买陂塘旋栽杨柳,田家小小成务。一年清景君须记,大胜草烟花雨。

冰冱渚。把一片玻璃,围护琼瑶屿。钩帘独语。是天富吾家,地输清供,种种出奇趣。

桑榆乐,造物而今已许。一竿自惜归吕。圭塘欸乃烟波曲,却作腐儒章句。

尊有醑。是波若神汤,世与诗同谱。谁能复古。且池上观梅,炉中煨芋,灯下治书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欸乃烟波腐儒章句

圭 guī《國語辭典》

圭 [ guī ]

  1. 古代诸侯在大典时所持的一种玉器。《说文解字·土部》:「圭,瑞玉也,上圜下方。」清·段玉裁·注:「圭之制,上不正圜。以对下方言之,故曰上圜。」《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2. 古代测日影的器具。如:「日圭」、「圭表」、「圭臬」。
  3.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圭妫。
塘 táng《國語辭典》

塘 [ táng ]

  1. 堤岸,后亦用为地名。如:「堤塘」、「河塘」、「海塘」、「钱塘」、「瞿塘」。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
  2. 水池、池子。如:「水塘」、「池塘」。唐·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3. 浴池。如:「洗澡塘」。
欸乃 ǎi nǎi
(1).象声词。摇橹声。 唐 元结 《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棹舡之声。” 唐 柳宗元 《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緑。” 清 黄遵宪 《夜宿潮州城下》诗:“艣声催欸乃,既有晓行船。”
(2).象声词。棹歌,划船时歌唱之声。 宋 陆游 《南定楼遇急雨》诗:“人语朱离逢 峒獠 ,櫂歌欸乃下 吴 舟。”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櫓咿哑。”
(3).象声词。泛指歌声悠扬。 唐 刘言史 《潇湘游》诗:“野花满髻妆色新,閒歌欸乃深峡里。” 宋 叶适 《灵岩》诗:“亡王未亡时,絶色馆孤峻。歌声妙欸乃,俎品穷蛤蜃。”  ——《漢語大詞典》
烟波(煙波)yān bō
亦作“烟波”。
(1).指烟雾苍茫的水面。 隋 江总 《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诗:“雾开楼闕近,日迥烟波长。”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 淇水 烟波,半含春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回首烟波,鳞鳞细翦残雪。” 孙犁 《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2).指避世隐居的江湖。 唐 黄滔 《水殿赋》:“城苑兴阑,烟波思起。” 宋 梅尧臣 《送江阴王判官》诗:“谁知坐卧间,思及烟波里。” 清 曹寅 《引镜谢客》诗:“烟波情亦淡,尘海路常紆。”
(3).比喻文章波澜起伏。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附 清 徐作肃 评:“次第生平直叙,而每事穿插照应,极密极老,叙法甚洁,却以饮酒在在点缀作烟波,见文有餘地。”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史记一》:“言妃匹之际,繫天下之兴亡,此正言也;而 汉 之诸后,或不由德,特言命以志感慨,文有烟波。”  ——《漢語大詞典》
曲 qū/qǔ《國語辭典》

曲 [ qū ]

  1. 拐弯的地方。如:「山曲」、「河曲」。唐·李白〈惜余春赋〉:「汉之曲兮江之潭。」
  2. 事理不直。如:「是非曲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3. 心中的隐情。如:「衷曲」、「心曲」、「互通款曲」。
  4. 偏僻的小地方。如:「乡曲」。唐·蒋防《霍小玉传》:「住在胜业坊古寺曲,甫上车门宅是也。」
  5. 局部、一部分。《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
  6. 养蚕的器具。《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
  7. 姓。如汉代有曲证。
  1. 弯折。如:「曲膝」、「曲突徙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通「屈」。
  1. 不直的。如:「曲线」、「曲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曲刃钩之,直兵推之。」
  2. 不正的、偏邪的。如:「歪曲」、「邪曲」。《战国策·赵策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1. 勉强的。如:「委曲求全」。《镜花缘·第四六回》:「甥女主意已定,务望舅舅曲从。」
  2. 周全、尽心尽力。如:「曲尽孝道」。《易经·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

曲 [ qǔ ]

  1. 乐歌。如:「歌曲」、「小曲」、「舞曲」、「曲高和寡」。唐·杜甫〈赠花卿〉诗:「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 文体名。中国古典韵文之一。元时最盛行,故称为「元曲」。分散曲、剧曲二种。
  3. 量词。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高歌一曲」。五代十国南唐·李煜〈一斛珠·晚妆初过〉词:「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1.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2. 退还,不受:盛情难~。
  3.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4. 去掉:失~。了(liǎo)~。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腐儒 fǔ rú
迂腐之儒者。《荀子·非相》:“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史记·黥布列传》:“上折 随何 之功,谓 何 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 唐 杜甫 《江汉》诗:“ 江 汉 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巴金 《沉落》:“我想他每天每天埋在这里面,听着自己的心跳,读着那些死了的腐儒的著作,怎么还能够保持着活人的气息呢?”  ——《漢語大詞典》
章句 zhāng jù
(1).诗文的章节和句子。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简编朽絶,亡失者多,或杂续残缺,或脱去章句。”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文言美辞列於章句,委曲叙事存於细书。”
(2).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东观汉记·明帝纪》:“亲自制作五行章句。每饗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唐 柳宗元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马融 、 郑玄 者,二子独章句师耳。”《老残游记》第九回:“只是儒教可惜失传已久, 汉 儒拘守章句,反遗大旨。”
(3).指文章、诗词。 南朝 梁 沈约 《〈梁武帝集〉序》:“ 汉高 、 宋武 ,虽闕章句,歌《大风》以还 沛 ,好清谈於暮年。” 唐 白居易 《山中独吟》:“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 唐 罗隐 《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诗:“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