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海蚌割明莹,荆璞略玷缺。

许景衡宋代〕《忆昨

忆昨秋风时,持檄走东越。棘围琐深严,莲塘漾空阔。

嘉与二三子,雄辩探理窟。清尊日从容,高堂俯轩豁。

思家资善谑,望远严诗律。海蚌割明莹,荆璞略玷缺。

双瞳眩丹青,万纸叠冰雪。敢辞穷日力,要使驽骥别。

谁怜今夜里,还对中秋月。当时席空阶,清影数毛发。

杯盘已零乱,浩歌弥激烈。朋从渺湖海,岁月苦飘忽。

穷阎抚往事,惊梦谁与说。清砧送逸响,寒螀共幽咽。

旧游知谁在,想见宾筵设。泠然广寒宫,共此白银阙。

题名满四壁,世路非一辙。北轩风雨多,长恐银钩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海蚌明莹荆璞玷缺

海蚌
新论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性情未鍊则神明不发  ——《骈字类编》
割 gē《國語辭典》

割 [ gē ]

  1. 用刀切开。如:「割伤」、「割肉」、「任人宰割」。《庄子·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唐·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2. 分开、划分。如:「分割」。《战国策·秦策四》:「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唐·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 断绝、舍弃。如:「割爱」。汉·王充《论衡·本性》:「长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厉为善矣。」
  1. 灾害。《书经·大诰》:「天降割于我家。」
明莹(明瑩)míng yíng
光亮莹洁。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昔有神女於此擣衣,其石明莹,谓之玉女擣练碪。”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后》:“宿 浄因 房,月色明莹。” 清 曹寅 《咏花信·水仙》:“夕窗明莹不容尘,白石寒泉供此身。” 叶圣陶 《冥世别》:“但是泪水含在冥王的眼眶里了,像两颗明莹的珠子。”  ——《漢語大詞典》
荆璞 jīng pú
(1).指 楚 人 卞和 从 荆山 得的未经雕琢的璞玉。 晋 傅玄 《傅子·阙题》:“必得 崑山 之玉而后宝,则 荆 璞无夜光之美;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则 随侯 无明月之称。” 唐 张惟俭 《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诗:“自将 荆 璞比,不与 郑环 同。”
(2).比喻具有美好资质的人才。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承侔 卞和 ,质非 荆 璞。”《晋书·戴邈传》:“又贵游之子……不及盛年,讲肄道义,使明珠加磨莹之功, 荆 璞发採琢之荣,不亦良可惜乎!”  ——《漢語大詞典》
略 lüè《國語辭典》

略 [ lüè ]

  1. 计谋、计划。如:「谋略」、「方略」、「战略」、「策略」。
  2. 概要、重点。如:「要略」、「史略」。《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
  3.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略统。
  1. 经营、治理。《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2. 夺取、攻占。《淮南子·兵略》:「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3. 省去、简化。如:「省略」、「忽略」。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1. 简要的。如:「略表」、「略图」。《荀子·非相》:「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1. 大致、稍微。如:「约略估计」、「略有所闻」、「略知一二」。《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玷缺 diàn quē
亦作“ 玷闕 ”。
(1).白玉上的斑点、缺损。也指玉上出现斑点、缺损。 唐 程长文 《书情上使君》诗:“但看洗雪出圆扉,始信白珪无玷缺。” 宋 戴埴 《鼠璞·魏相许伯》:“士大夫出处如浑金白玉,不可玷闕。”
(2).比喻缺点,过失。《汉书·韦玄成传》:“ 玄成 復作诗,自著復玷缺之囏难,因以戒示子孙。” 唐 皮日休 《三羞》诗之一:“王臣方謇謇,佐我无玷缺。” 宋 苏轼 《万石君罗文传》:“吾与儿辈处,每虑有玷缺之患。”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若行有玷缺而才不能供国事者,则无论男女皆不得为公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