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韶华短,又是宫移羽换。

谈印梅清代〕《迈陂塘 寄题汪孝廉、许王两孺人合传

一星星、悼亡潘岳,诔词亲述斑管。文情一片相生处,写出两番悲惋。

笺乍展。记几度、尊前曾识春风面。幽闲婉转。想秉德无愆,修身有法,堪补女宗传。

韶华短,又是宫移羽换。胶弦续来还断。兰灾蕙劫清芬在,留得灵芽双畹。

毫漫染。念瘴雨蛮烟,三载尘封研。天长水远。叹故里粉笺,西湖松柏,回首乱山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韶华

韶华(韶華)sháo huá
(1).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唐 戴叔伦 《暮春感怀》诗:“ 东皇 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明 李唐宾 《梧桐叶》第一折:“韶华将尽,三分流水二分尘。” 清 讴歌变俗人 《醒世缘弹词》第九回:“看看又是残冬过,满眼韶华一片春。”
(2).美好的年华。指青年时期。 唐 李贺 《嘲少年》诗:“莫道韶华镇长在,髮白面皱专相待。” 宋 秦观 《江城子》词:“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李大钊 《青春》:“赠子之韶华,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飫尝青春之甘美。”  ——《漢語大詞典》
短 duǎn《國語辭典》

短 [ duǎn ]

  1. 长的相反词:➊ ​ 指距离或长度小。如:「短刀」、「短裙」。➋ ​ 指时间少。如:「昼长夜短」。《书经·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➌ ​ 指才气少。如:「短才」。《晋书·卷六二·刘琨传》:「以臣愚短,当此至难,忧如循环,不遑寝食。」
  1. 过失、缺点。如:「护短」、「揭短」、「说长道短」、「截长补短」。
  1. 缺少。《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我这儿短了两只白皮箱。」
  2. 说别人坏话。《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3. 抢劫。《儒林外史·第四回》:「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宫 ( 宮 ) gōng
宫 [ gōng ]
  1. 房屋(封建时代专指帝王的住所):~室。~廷。~殿。~观(guàn )(a.供帝王游乐的离宫;b.道教的庙宇)。~禁。~苑。~刑。
  2. 神话中神仙居住的房屋:天~。龙~。蟾~。
  3. 庙宇的名称:雍和~。
  4. 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少年~。文化~。
  5. 天文上黄道分为十二宫,每一宫三十度。
  6. 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1”。
  7. 指“子宫”(妇女生殖器官)。
  8. 姓。
移 yí《國語辭典》

移 [ yí ]

  1. 移转、搬迁。如:「移植」、「迁移」。《汉书·卷四九·鼌错传》:「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唐·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2. 转变、改变。如:「移风易俗」、「移孝作忠」。唐·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3. 摇动。《礼记·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唐·孔颖达·正义:「移谓靡迆摇动也。」
  4. 施予、赠送。《史记·卷一○四·田叔传》:「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
  5. 去除。汉·王充《论衡·变虚》:「齐君欲禳慧星之凶,犹子韦欲移荧惑之祸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1. 一种官方文书的旧称,行文于平行的对等单位之间。《后汉书·卷七四·袁绍传》:「桥帽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诸司相质 其制有三:一曰关,二曰制,三曰移。」
  2. 姓。如汉代有移良。
羽 yǔ《國語辭典》

羽 [ yǔ ]

  1. 鸟类的毛。《易经·渐卦·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韩非子·解老》:「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
  2. 鸟类或飞虫的翅膀。《礼记·月令》:「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汉·张衡〈七辩〉:「京城阿缟,譬之蝉羽。」
  3. 鸟类的代称。如:「羽族」。《文选·曹植·七启》:「野无毛类,林无羽群。」
  4. 古代舞者拿在手上的装饰物,以雉尾制成。《淮南子·时则》:「命乐师修鼗鼙玲瑟管箫,调竽曕,饰钟磬,执干戚戈羽。」
  5. 古代五音之一。《吕氏春秋·孟冬纪·孟冬》:「其虫介,其音羽。」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6. 箭。《文选·鲍照·拟古诗三首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唐·王涯〈陇上行〉:「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
  7. 同党、朋友、喽啰。如:「党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立有闲,时季羽在侧 。」
  8. 钓鱼用的浮标。《吕氏春秋·离俗览·离俗》:「鱼有大小,饵有宜适,羽有动静。」
  9.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羽颉。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以羽毛制成的。如:「羽扇纶巾」。《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
换 ( 換 ) huàn
换 [ huàn ]
  1. 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交~。对~。~工。~文。兑~。
  2. 更改,变:变~。更(gēng )~。~马(喻撤换担负某项职务的人,含贬义)。~样。~气。~言之(换句话说)。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