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前山鹦鹉何言语,别院梧桐几岁华。

王云凤明代〕《书陇州故关巡简司壁

泉声树色拥行车,问到关头吾祖家。故事尚传当日叟,近年初改旧时衙。

前山鹦鹉何言语,别院梧桐几岁华。冢上青松今已拱,不堪挥泪夕阳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前山鹦鹉言语别院梧桐岁华

前山
南北朝 庾肩吾 应令诗 前山黄叶起,对岸白沙惊。
唐 崔兴宗 留别王维 前山景气佳,独往还惆怅。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其三 渺然风波上,独爱前山秋。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 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唐 李颀 送刘十 往来嵩华与函秦,放歌一曲前山春。
唐 韦应物 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前山遽已净,阴霭夜来歇。
唐 刘长卿 湘中纪行十首 石围峰 前山带秋色,独往秋江晚。
唐 温庭筠 登卢氏台 胜地当通邑,前山有故居。
唐 李洞 秋宿青龙禅阁 前山不可望,暮色渐沉规。
唐 刘商 裴十六厅即事 每到夕阳岚翠近,只言篱障倚前山。
唐 韦庄 题袁州谢秀才所居 若有前山好烟雨,与君吟到暝钟归。
唐 贯休 曹娥碑 堪叹行人不回首,前山应是苧萝山。
宋 苏轼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
宋 杨万里 同主簿叔暮立 旋旋前山没,骎骎半臂寒。
宋 刘宰 云边阻雨 其二 牛背牧儿酣午梦,不知风雨过前山。  ——《骈字类编》
鹦鹉(鸚鵡)yīng wǔ
(1).鸟名。头圆,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舌大而软,羽毛色彩美丽,有白、赤、黄、绿等色。能效人语,主食果实。《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鸚鵡,能飞,众鸟趾前三后一,唯鸚鵡四趾齐分。凡鸟下瞼眨上,独此鸟两瞼俱动,如人目。”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竹窗昼静,鸚鵡呼茶,香奩之福地也。”
(2).比喻有才之士。 唐 纪唐夫 《送温庭筠尉方城》诗:“凤皇詔下虽霑命,鸚鵡才高却累身!”
(3).指鹦鹉杯。 南朝 梁简文帝 《答张缵谢示集书》:“车渠屡酌,鸚鵡骤倾。”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香檀缓,杯传鸚鵡,新月正娟娟。” 元 刘永之 《池阁独坐怀周伯宁诸公》诗:“鸚鵡怀深酌,空候想缓调。”
(4).指 鹦鹉洲 。 宋 刘过 《沁园春·送王玉良》词:“看飞鳧仙子,张帆直上, 周郎 赤壁 , 鸚鵡 汀洲。” 宋 姜夔 《清波引》词序:“予久客 古沔 , 沧浪 之烟雨, 鸚鵡 之草树, 头陀 、 黄鹤 之伟观, 郎官 、 大别 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5).指 汉 袮衡 所作《鹦鹉赋》。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健笔凌《鸚鵡》,銛锋莹鷿鵜。” 仇兆鳌 注:“《后汉书》: 禰衡 在 黄祖 座,作《鸚鵡赋》,笔不停輟,文不加点。”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言语(言語)yán yǔ
(1).说话;说。《易·颐》:“《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水浒传》第六九回:“ 史进 只不言语。”《红楼梦》第四三回:“ 宝兄弟 明儿断不可不言语一声儿,也不传人跟着,就出去。”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以后出去,言语一声,别这么大咧咧的甩手一走!”
(2).吩咐;命令。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一折:“俺员外言语,着我来悔这门亲事。”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自家 张千 是也。奉老爷的言语,押着 王月英 到 相国寺 里去。”《水浒传》第三三回:“这兵马都监 黄信 上厅来,领了知府的言语,出来点起五十箇壮健军汉,披掛了衣甲。”
(3).禀报。《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只听那人道:‘开门,得我言语一声儿去。’”
(4).争执。《西游记》第五九回:“前年在 火云洞 ,曾与 罗刹 之子 红孩儿 有些言语。”
(5).善于辞令。亦指善于辞令者。《论语·先进》:“言语: 宰我 , 子贡 。” 邢昺 疏:“若用其言语辩説以为行人,使适四方,则有 宰我 、 子贡 二人。”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之十二:“德行若 颜回 ,言语若 子贡 。”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九》:“三公坐而论道,德行之任也;士大夫作而行之,政事、言语、文学之职也。”参见“ 四科 ”。
(6).言辞;话。《礼记·少仪》:“毋身质言语。” 孔颖达 疏:“凡言语有疑则称疑,无得以身质成言语之疑者;其言既疑,若必成之,或有所误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安抚莫信,此是通判駡安抚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甚言语!”
(7).指闲话,不满意的话。《朱子语类》卷一三一:“是时 李公 亦尝荐 魏公 ,曾惹言语。”《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高愚溪 见未来接,便多住了一两日。这家子就有些言语出来道:‘我家住满了,怎不到别家去?’” 清 洪升 《长生殿·傍讶》:“原来 虢国夫人 ,在 望春宫 有了言语,纔回去的。”
(8).指词章,文辞著作。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 虞丘寿王 、 东方朔 、 枚皋 、 王襃 、 刘向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宋 陆游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之一:“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三国演义》第五回:“古人曾有篇言语,单道着 玄德 、 关 、 张 三战 吕布 。”
(9).喻虫鸟鸣叫。 唐 陆龟蒙 《和袭美〈病后春思〉韵》:“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闻。” 宋 赵鼎 《贺圣朝·锁试府学夜坐作》词:“知他窗外促织儿,有许多言语。” 元 王士熙 《竹枝词》:“山间白雀能言语,莫学 江 南唱鷓鴣。”
(10).指口头语言。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  ——《漢語大詞典》
别院 bié yuàn
正宅之外的宅院。 明 高启 《咏苑中秦吉了》诗:“驾来别院未知迎,先听遥呼万岁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是夜特开别院,叫两个养娘伏侍 王氏 与 崔县尉 在内安歇。” 郭沫若 《广寒宫》:“地:月里 广寒宫 嫦娥 们读书之别院。”  ——《漢語大詞典》
梧桐 wú tóng
(1).木名。落叶乔木。种子可食。亦可榨油,供制皂或润滑油用。木质轻而韧,可制家具及乐器。古代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孔颖达 疏:“梧桐可以为琴瑟。”《庄子·秋水》:“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局骗》:“馁腹欲餐胡地雪,梧桐巢破凤凰分。”
(2).鸟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梧桐》:“京师十月以后,则有梧桐鸟等。梧桐者,长六七寸,灰身黑翅,黄嘴短尾。市儿买而调之,能於空中接弹丸,谓之打弹儿。”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岁华(歲華)suì huá
(1).时光,年华。 南朝 梁 沈约 《却东西门行》:“岁华委徂貌,年霜移暮髮。” 后蜀 毛熙震 《何满子》词:“寂寞芳菲暗度,岁华如箭堪惊。” 宋 梅尧臣 《次韵任屯田感予飞内翰旧诗》:“岁华荏苒都如昨,世事升沉亦苦多。” 郭沫若 《井冈山巡礼·登赣州城内八境台》诗:“三江日夜流,八境岁华遒。”
(2).犹岁时。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 唐 白居易 《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诗:“人情依旧岁华新,今日重招往日宾。” 宋 范成大 《立秋》诗:“岁华过半休惆悵,且对西风贺立秋。”参见“ 岁时 ”。
(3).泛指草木。因其一年一枯荣,故谓。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宋 王安石 《绝句》之六:“不是春风巧,何缘有岁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