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金石徒区区,畴能获大还。

胡直明代〕《游仙三首调笑丁戊山人 其三

大道虽可受,虚无为之先。当其产大物,嘘噏成地天。

二仪既以剖,灵气于中旋。壮哉广成子,出入握浑元。

一朝启天扃,授道羲与轩。落落千岁间,传者有周聃。

周聃既隐矣,灵均发其诠。纵读远游词,托意何浚渊。

寓言沈湘曲,千秋徒愤悁。宁知骖玉驷,晞发九阳门。

嵇生何倜傥,结志缵冲元。赭衣适东市,顾日弹素弦。

兵解无惊怖,俗士焉能原。人生测有形,焉得契空玄。

金石徒区区,畴能获大还。虞恐众士笑,为君陈篇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金石区区大还

金石 jīn shí
(1).金和美石之属。《大戴礼记·劝学》:“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
(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荀子·劝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剋扞於强御。” 宋 杨万里 《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相逢便金石,一别几春秋。” 清 梁章钜 《退庵笔记·摄生》:“若常令少小之緼袍,不至於甚厚,则必咸保金石,而寿比南山矣。”
(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孙诒让 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槃盂。’ 高 注云:‘金,鐘鼎也;石,丰碑也。’”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既还奏,羣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金石,垂於无穷。”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始东巡郡县,羣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4).常用以比喻不朽。 汉 陆贾 《新语·至德》:“而欲建金石之功,终传不絶之世,岂不难哉!”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5).指钟磬一类乐器。《国语·楚语上》:“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韦昭 注:“金,钟也;石,磬也。”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唐 司空图 《连珠》:“金石之悬已扣,孰谓识微;风云之候未形,罕知能制。”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诗至于动天地……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然中世亦有因筦絃金石造歌以被之。”
(6).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唐 张乔 《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颯动江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
(7).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 南朝 梁 沈约 《怀旧诗·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峯振奇响。调与金石偕,思逐风云上。” 唐 韩愈 《荆州唱和诗序》:“鏗鏘发金石,幽眇感鬼神。”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有四炼》:“谐会五音,清便宛转,宫商迭奏,金石相宣。” 清 郑燮 《题程羽宸黄山诗卷》诗:“赋诗数十篇,才思何阔朗。刻画宠金石,鏗鏘叶平上。”
(8).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郑玄 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椁之属。”
(9).指古代丹药。《旧唐书·裴潾传》:“况金石皆含酷烈热毒之性……臣愿所有金石,鍊药人及所荐之人皆先服一年,以考其真伪,则自然明验矣。” 明 李贽 《藏书·因时大臣·谢安》:“譬如人有虚怯之症……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  ——《漢語大詞典》
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1.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1.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2.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3.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4.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5.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1.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1.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2.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区区(區區)qū qū
(1).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左传·襄公十七年》:“ 宋国 区区,而有诅有祝,祸之本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司马仲达书》:“今贼徒欲保 江 表之城,守区区之 吴 尔,无有争雄於宇内、角胜於中原之志也。”《旧唐书·张镐传》:“臣闻天子修福,要在安养含生,靖一风化,未闻区区僧教,以致太平。” 张天翼 《春风》:“区区六毛钱,就值得这样天天来讨!”
(2).犹方寸。形容人的心。 汉 李陵 《答苏武书》:“昔 范蠡 不殉 会稽 之耻, 曹沫 不死三败之辱,卒復 勾践 之讎,报 鲁国 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 清 黄生 《义府·区区》:“‘区区’少意,盖指此心而言,犹云‘方寸’耳。”
(3).引申谓真情挚意。《玉台新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明月珠。” 宋 苏轼 《与陈公密书》之一:“即造宇下,一吐区区,预深欣跃。”
(4).形容一心一意。 宋 梅尧臣 《金陵有美堂》诗:“愿公乐此殊未央,慎勿区区思故乡。” 清 唐孙华 《有客》诗:“勿如南郡生,区区慕上京。”
(5).自得貌。《商君书·修权》:“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吕氏春秋·务大》:“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 高诱 注:“区区,得志貌也。”
(6).拘泥,局限。《汉书·杨王孙传》:“且《孝经》曰‘为之棺槨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 晋 葛洪 《抱朴子·百家》:“狭见之徒,区区执一。”《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岂亦效书生,区区於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篇六》:“所谓下者,则谓凡学为君子者,便须立志於高明广大之域……而不区区向一事求精、一行求至也。”
(7).愚拙;凡庸。《玉台新咏·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隋书·来护儿传》:“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久事陇亩!”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8).自称的谦词。《后汉书·窦融传》:“区区所献,唯将军省焉。” 宋 李纲 《象州答吴元中书》:“区区自过 象郡 ,颇觉为嵐气所中,饮食多呕。”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在下是当官媒婆……歷科状元爷,那一箇不娶小奶奶,都是区区做媒。” 郭沫若 《创造十年》八:“那帖子上的第一名是 胡适 ,第二名便是区区。”
(9).指国家。《新唐书·李揆常衮赵憬等传赞》:“昔 齐桓 、 秦坚 任 管仲 、 王猛 ,兴区区,霸天下。”
(10).谓奔走尽力。区,通“ 驱 ”。《汉书·窦田灌韩传论》:“兇德参会,待时而发,藉福区区其间,恶能救斯败哉!” 南唐 伍乔 《林居喜崔三博远至》诗:“几日区区在远程,晚烟林径喜相迎。”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三折:“一自做朝臣,区区受苦辛。” 清 刘大櫆 《祭望溪先生文》:“ 汉 氏以来,羣儒区区。六经之道,虽闢而芜。”
(11).匆忙;急忙。区,通“ 驱 ”。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之八:“自去春初到 维扬 ,……自后区区不觉踰岁。”《三国演义》第四三回:“ 虞翻 冷笑曰:‘军败于 当阳 ,计穷于 夏口 ,区区求救於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弯曲,曲折。区,通“ 句 ”。 唐 罗隐 《秦中富人》诗:“高高起华堂,区区引流水。”  ——《漢語大詞典》
畴 ( 疇 ) chóu
畴 [ chóu ]
  1. 田地:田~。平~。
  2. 类,同类的:范~。
  3. 同“俦”。
  4. 使相等:~其爵禄。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获 ( 獲 穫 ) huò
获 [ huò ]
  1. 打猎得到的禽兽:猎~。
  2. 得到,取得:~得。~奖。~悉。如~至宝。
  3. 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臧~。
  4. 能得到机会或空闲:不~面辞。
  5. 收割庄稼:收~。
大还(大還)dà huán
(1).谓全军撤回。《左传·襄公十四年》:“ 伯游 曰:‘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 秦 禽。’乃命大还。”
(2).即大迁,日至于女纪之称。《淮南子·天文训》:“﹝日﹞至於鸟次,是谓小还;至於 悲谷 ,是谓餔时;至於女纪,是谓大还。”参见“ 大迁 ”。
(3).大还丹。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 唐 马湘 《诗》之二:“时人若觅长生药,对景无心是大还。” 清 冯桂芬 《和朱兰坡师重游頖宫元韵》:“朗鉴无花推眼老,大还有药驻颜童。”
(4).死之婉称。 宋 楼钥 《宜人杨氏挽词》诗:“一昨闻微恙,寧知竟大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