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真是尼山一罪人,紫阳不出无天伦。

屈大均清代〕《季伟公赠我朱子纲目诗以答之

春秋之后有纲目,有如日月光相逐。月光元自日光来,紫阳一日三膏沐。

地义天经总在兹,温公书法不曾知。背秦岂合诬周赧,篡汉那堪奖魏丕。

昭烈一隅元正统,武侯六出本王师。乱臣贼子不诛灭,黄初却在建安时。

笔削无过助凶逆,褒贬乃自行阿私。牝鸡亦可当尊位,吕武纪年此何义。

英宗忽使考仁宗,父子可怜名实戾。真是尼山一罪人,紫阳不出无天伦。

冠履一朝辨上下,血气自此知尊亲。史中有经何精粹,素王宗子真无坠。

此书君乃肯相贻,诵读自今忘夜寐。年来辞赋已无心,早岁春秋元有志。

书法只今在草野,一部成仁吾史记。上师尼父下紫阳,空名不敢遗天王。

天留一岛作华夏,茫茫海外长相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真是尼山一罪紫阳无天

真是 zhēn shì
(1).真对,绝对的正确。《庄子·知北游》:“ 黄帝 曰:‘彼无为谓真是也。’” 汉 东方朔 《七谏·怨世》:“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而不可为。” 金 王若虚 《文辨》:“夫文章惟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 元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纷纷世上无真是,弃置从渠若秋扇。”
(2).确实是,的确。《醒世姻缘传》第一回:“渐渐到了十六七岁,出落得唇红齿白,目秀眉清,真是 何郎 傅粉三分白, 荀令 留裾五日香。”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种种困难,遇到共产党人,它们就只好退却,真是‘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 冰心 《瞻仰毛主席纪念堂--北京来信》:“我事前没有得到消息,也未能找他长谈,真是遗憾。”
(3).口语中表示嫌憎、不满情绪。如:这个人怎么搞的!真是!亦作“ 真是的 ”。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我啊?--我回他一个绝:没得谷!哼,他还出到三块半哩。真是的!我们又不是蠢宝,肯这样烂便宜粜出去!”《人民日报》1981.1.17:“老伴看他这副模样,嘟嘟囔囔地说:‘愿办就办,不办就散,值当愁得眉头不展?真是的!’”  ——《漢語大詞典》
尼山 ní shān
(1).即 尼丘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 尼山 枯无华,奄奄山鬼相揄揶。”参见“ 尼丘 ”。
(2).指 孔子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昔 尼山 奥旨,传在经师。”《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一·儒家类序》:“ 王通 教授 河 汾 ,始摹拟 尼山 ,递相标榜,此亦世变之渐矣。”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而 宋 之贤者,以为可躋之 尼山 之次。”参见“ 尼丘 ”。  ——《漢語大詞典》
一罪
汉书韩王信传十一年春信与胡骑入居参合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曰陛下宽仁诸侯虽有叛亡而后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大王所知今王㠯败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归信报曰陛下擢仆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于项籍此一罪也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㠯城降之此二罪也今为反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仆有三罪而欲求活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世也  ——《骈字类编》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紫阳(紫陽)zǐ yáng
(1). 宋 代理学家 朱熹 的别称。 朱熹 之父 朱松 曾在 紫阳山 (在 安徽省 歙县 )读书。 朱熹 后居 福建 崇安 ,题厅事曰 紫阳书室 ,以示不忘。后人因以“紫阳”为 朱熹 的别称。
(2).传说中古代神仙常以紫阳为称号。如 周穆王 时 李八百 号 紫阳真君 , 汉 周义山 、 宋 张伯端 俱号 紫阳真人 。亦用以泛指道士。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五:“招携紫阳友,合宴玉清臺。” 唐 钱起 《省中春暮酬嵩阳焦道士见招》诗:“多惭紫阳客,相忆白云深。”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无天(無天)wú tiān
没有天理。《左传·襄公二十年》:“ 公子黄 将出奔,呼於国曰:‘ 庆氏 无道,求专 陈国 ,暴蔑其君,而去其亲,五年不灭,是无天也!’”
谓失去庇荫。《庄子·田子方》:“﹝ 文王 ﹞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 成玄英 疏:“既欲捨而释之,不忍苍生失於覆荫,故言无天也。”  ——《漢語大詞典》
伦 ( 倫 ) lún
伦 [ lún ]
  1. 辈,类:无与~比。不~不类。
  2.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天~。~常。~理。
  3. 条理,次序:~次。~类(a.条理;b.同类)。
  4.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