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条理尔其蘉,大端吾略示。

弘历清代〕《阅永定河堤因示直𨽻总督方观承

水由地中行,行其所无事。要以禹为师,禹贡无堤字。

后世乃反诸,祗惟堤是贵。无堤免冲决,有堤劳防备。

若禹岂不易,今古实异势。上古田庐稀,不与水争利。

今则尺寸争,安得如许地。为堤已末策,中又有等次。

上者禦其涨,归漕则不治。下者卑加高,堤高河亦至。

譬之筑宽墙,于上置沟渠。行险以侥幸,几何其不溃。

胡不筹疏浚,功半费不赀。因之日迁延,愈久愈难试。

两日阅永定,大率病在是。无已相咨询,为补偏救弊。

下口略更移,取其趋下易。培厚或可为,加高汝切忌。

多为减水坝,亦可杀涨异。取土于河心,即寓疏淤义。

河中有居民,究非久长计。相安姑弗论,宜禁新添寄。

条理尔其蘉,大端吾略示。桑乾岂巨流,东手烦计议。

隐隐闻南河,与此无二致。未临先怀忧,永言识吾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条理尔其大端

条理(條理)tiáo lǐ
(1).脉络;层次;秩序。《孟子·万章下》:“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南齐书·徐伯珍传》:“ 吴郡 顾欢 擿出《尚书》滞义, 伯珍 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宋 曾巩 《郓州平阴县主簿关君妻曾氏墓表》:“其治女事尤勤,虽劳不厌;治家人之业,虽烦细皆有条理。” 清 戴名世 《史论》:“应用之妙,成乎一心,变化之机,莫可窥测,乃可以将百万之众而条理不紊,臂指可使。”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六:“人数虽然不多,只有一百人左右,而工作却很有条理。”
(2).犹条例;法规。《陈书·萧济传》:“ 高宗 尝勑取 扬州 曹事,躬自省览,见 济 条理详悉,文无滞害。”《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五年》:“辛未, 金 禁民间称言‘销金’,条理内旧有者,改作‘明金’字。” 黄远庸 《大小零星杂记》:“ 徐君 温厚阔达,爱才甚篤……而于新时代之政策条理少有研究,故薄之者即谓其肤廓无实。” 孙中山 《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从前我们没有具体条理,今则有之。若以之宣传于士农工商各界,则必表同情。”
(3).犹治理。 唐 张说 《昭容上官氏碑铭》:“三光错行, 昭容 纲纪。百揆繁会, 昭容 条理。”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游士失职之祸》:“国之有姦也,犹鸟兽之有鷙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4).谓整理,清理。 宋 俞文豹 《吹剑录》:“乃今倦游,索居京国,掩关守泊,条理故书,以昔见闻,与今所得,信笔録之。” 清 亚泉 《物质进化论》:“宇宙间事事物物,为吾人所感所知者,纷紜万状,不可条理,吾于其间为类别之,为总括之。”  ——《漢語大詞典》
尔其(爾其)ěr qí
连词。表承接。辞赋中常用作更端之词。犹言至于,至如。 汉 张衡 《南都赋》:“尔其地势则 武闕 关其西, 桐栢 揭其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尔其实録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 叔皮 论之详矣。” 唐 杜甫 《鵰赋》:“尔其鶬鴰鳵鶂之伦,莫益於物,空生此身。” 明 徐渭 《牡丹赋》:“尔其 月陂 隄上, 长寿 街东, 张家 园林, 汾阳 宅中,当春光之既和,正亭榭之载营。”  ——《漢語大詞典》
蘉 máng《國語辭典》

蘉 [ máng ]

  1. 勉力。《书经·洛诰》:「汝乃是不蘉,乃时惟不永哉!」
大端 dà duān
(1).主要的端绪。《礼记·礼运》:“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孔颖达 疏:“端谓头绪。” 毛泽东 《论持久战》三五:“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
(2).谓事情的主要方面。《后汉书·隗嚣传》:“ 新都侯 王莽 ,慢侮天地、悖道逆理……今略举大端,以喻吏民。”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略録大端,不可具载。”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记》第二节:“以上六者,仅举大端,自餘恶风,更僕难尽。”
(3).本原。 唐 陈子昂 《谏政理书》:“元气,天地之始,万物之祖,王政之大端也。”
(4).大抵,大约。《西游记》第三五回:“那怪虽也能腾云驾雾,不过是些法术,大端是凡胎未脱,到於寳贝里就化了。”《中国歌谣资料·小曲》:“河那边一只凤,我怎么叫他不应?大端是我亲人少缘分。”  ——《漢語大詞典》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1.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1.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1. 參見「吾吾 」條。
略 lüè《國語辭典》

略 [ lüè ]

  1. 计谋、计划。如:「谋略」、「方略」、「战略」、「策略」。
  2. 概要、重点。如:「要略」、「史略」。《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
  3.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略统。
  1. 经营、治理。《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2. 夺取、攻占。《淮南子·兵略》:「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3. 省去、简化。如:「省略」、「忽略」。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1. 简要的。如:「略表」、「略图」。《荀子·非相》:「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1. 大致、稍微。如:「约略估计」、「略有所闻」、「略知一二」。《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示 shì《國語辭典》

示 [ qí ]

  1. 地神。《集韵·平声·支韵》:「祇,《说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古作示。」《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汉·郑玄·注:「示,音祇,本或作祇。」通「祇」。

示 [ shì ]

  1. 上天藉天象显现征兆,向人预告凶吉祸福。《说文解字·示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2. 把事物显现予人。如:「示范」、「展示」。《老子·第三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 告诉、宣布。如:「训示」。《礼记·礼运》:「刑仁讲让,示明有常。」
  4. 教导。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1. 命令、布告。如:「告示」。《儒林外史·第五○回》:「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
  2. 尊称人家的来信。如:「来示敬悉」。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