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炎凉时序改,江南北,动离愁,自徘徊。
故人千里寄书来。快些开。慢些开。不知书中,安否费疑猜。
别后炎凉时序改,江南北,动离愁,自徘徊。
徘徊。徘徊。渺予怀。天一涯。水一涯。梦也梦也,梦不见、当日裙钗。
谁念碧云,凝伫费肠回。明岁君归重见我,应不似,别离时,旧形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别 ( 別 ) bié/biè《國語辭典》
- 「別 」的異體字。
后 ( 後 ) hòu《國語辭典》
后 [ hòu ]
名- 君王。《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 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 諸侯。《書經·舜典》:「班瑞于群后。」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 君王的嫡妻。如:「王后」、「皇后」。《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孔子的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 時間上較晚的。與「先」、「前」相對。《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通「後」。
炎凉(炎涼)yán liáng
亦作“ 炎凉 ”。
(1).犹冷热。指气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滍水》:“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 唐 武元衡 《独不见》诗:“俄惊白日晚,始悟炎凉变。”
(2).犹寒暑。喻岁月。《北史·元子思传》:“日復一日,遂歷炎凉。” 宋 司马光 《重过华下》诗:“昔辞莲幕去,三十四炎凉。” 明 张煌言 《拟古》诗:“人生百岁间,炎凉倏代谢。”
(3).喻富贵与贫寒。 唐 《隆阐法师碑》:“或屡访炎凉,捨河宫之秘寳。”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某自束髮以来,与人游且多矣。能不以炎凉为去就者,虽贫贱之交固亦鲜得,况贵胄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嫁女须求女壻贤,贫穷富贵总由天。姻缘本是前生定,莫为炎凉轻变迁。”
(4).喻人情势利,反复无常。 南朝 梁简文帝 《倡妇怨十二韵》:“含涕坐度日,俄倾变炎凉。”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二折:“争奈虔婆炎凉,小生不得已,与大姐分别。” 明 孙仁孺 《东郭记·殆不可复》:“虽则风景未全殊,却举目有炎凉别。” 续范亭 《饯雁》诗:“饮啜寧教人抱愧,炎凉亦令尔难堪。”
(5).犹寒暄。彼此寒暄称为叙炎凉。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诗:“尘土满衣何处来,敛手炎凉叙未毕。” 唐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因以此寄》诗:“上论迁謫心,下説离别肠。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 ——《漢語大詞典》
(1).犹冷热。指气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滍水》:“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 唐 武元衡 《独不见》诗:“俄惊白日晚,始悟炎凉变。”
(2).犹寒暑。喻岁月。《北史·元子思传》:“日復一日,遂歷炎凉。” 宋 司马光 《重过华下》诗:“昔辞莲幕去,三十四炎凉。” 明 张煌言 《拟古》诗:“人生百岁间,炎凉倏代谢。”
(3).喻富贵与贫寒。 唐 《隆阐法师碑》:“或屡访炎凉,捨河宫之秘寳。”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某自束髮以来,与人游且多矣。能不以炎凉为去就者,虽贫贱之交固亦鲜得,况贵胄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嫁女须求女壻贤,贫穷富贵总由天。姻缘本是前生定,莫为炎凉轻变迁。”
(4).喻人情势利,反复无常。 南朝 梁简文帝 《倡妇怨十二韵》:“含涕坐度日,俄倾变炎凉。”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二折:“争奈虔婆炎凉,小生不得已,与大姐分别。” 明 孙仁孺 《东郭记·殆不可复》:“虽则风景未全殊,却举目有炎凉别。” 续范亭 《饯雁》诗:“饮啜寧教人抱愧,炎凉亦令尔难堪。”
(5).犹寒暄。彼此寒暄称为叙炎凉。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诗:“尘土满衣何处来,敛手炎凉叙未毕。” 唐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因以此寄》诗:“上论迁謫心,下説离别肠。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 ——《漢語大詞典》
时序(時序)shí xù
(1).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史记·苏秦列传论》:“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 李善 注:“《庄子》曰: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宋 梅尧臣 《冬雷》诗:“天公岂欺物,若此汩时序。”
(2).节候;时节。 唐 李益 《合源溪期张计不至》诗:“霜露肃时序,缅然方独寻。” 元 郑光祖 《智勇定齐》第二折:“这些时慵怠粧梳,正遇着务农忙养蚕时序。” 曹靖华 《飞花集·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春夏秋冬,时序更迭。”
(3).时间;光阴。《北史·赵文表传》:“后自发彼蕃,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 唐 韦应物 《寄柳州韩司户郎中》诗:“悵望城闕遥,幽居时序永。” 宋 苏舜钦 《晚泊龟山》诗:“每伤道路销时序,但屈心情入酒盃。” 郭沫若 《文艺论集·文学的本质》:“这单纯的或者复杂的感情如不加以时序的延长,那是不能发生出诗的表现的。”
(4).犹时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故知文学染乎世情,兴废繫乎时序。”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四折:“贤臣良将保鑾舆,正遇着得收成太平时序。” 明 王文昌 《南绣停针·夏景》套曲:“良辰美景天付与,正四海太平时序。”
(5).犹承序,承顺。言有条理。《史记·五帝本纪》:“ 舜 举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 汉 蔡邕 《汉太尉杨公碑》:“敬揆百事,莫不时序。”《旧唐书·文苑传下·吴通玄》:“今四方无事,百揆时序,制书职分,宜归中书舍人。”参见“ 时叙 ”。 ——《漢語大詞典》
(2).节候;时节。 唐 李益 《合源溪期张计不至》诗:“霜露肃时序,缅然方独寻。” 元 郑光祖 《智勇定齐》第二折:“这些时慵怠粧梳,正遇着务农忙养蚕时序。” 曹靖华 《飞花集·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春夏秋冬,时序更迭。”
(3).时间;光阴。《北史·赵文表传》:“后自发彼蕃,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 唐 韦应物 《寄柳州韩司户郎中》诗:“悵望城闕遥,幽居时序永。” 宋 苏舜钦 《晚泊龟山》诗:“每伤道路销时序,但屈心情入酒盃。” 郭沫若 《文艺论集·文学的本质》:“这单纯的或者复杂的感情如不加以时序的延长,那是不能发生出诗的表现的。”
(4).犹时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故知文学染乎世情,兴废繫乎时序。”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四折:“贤臣良将保鑾舆,正遇着得收成太平时序。” 明 王文昌 《南绣停针·夏景》套曲:“良辰美景天付与,正四海太平时序。”
(5).犹承序,承顺。言有条理。《史记·五帝本纪》:“ 舜 举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 汉 蔡邕 《汉太尉杨公碑》:“敬揆百事,莫不时序。”《旧唐书·文苑传下·吴通玄》:“今四方无事,百揆时序,制书职分,宜归中书舍人。”参见“ 时叙 ”。 ——《漢語大詞典》
改 gǎi《國語辭典》
改 [ gǎi ]
動- 修改、修正錯誤。如:「批改」、「改衣服」、「朝令夕改」、「知錯能改,善莫大 焉。」
- 姓。如秦代有改產。
江南 jiāng nán
(1).指 长江 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 汉 以前一般指今 湖北省 长江 以南部分和 湖南省 、 江西省 一带;后来多指今 江苏 、 安徽 两省的南部和 浙江省 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 江 南之 梦 。”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 江 南,不属本州。” 唐 张九龄 《感遇》诗:“ 江 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 江 南。” 周恩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 江 南一 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漢語大詞典》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漢語大詞典》
北 běi/bèi《國語辭典》
北 [ běi ]
语音 名- 方位名:➊ 相对于「南」而言。如:「北方」、「漠北」。➋ 地图的上方。
- 败逃的军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 在北方或从北来的。如:「北国」、「北风」。《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 向北行。《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鴈北。」
- 失败、败逃。如:「败北」。《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 向北,表示行动的方向。如:「北上」、「北征」。《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京索既扼,引师北讨。」
北 [ bèi ]
动- 违反、背叛。《说文解字·北部》:「北,乘也,从二人相背也。」《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通「背」。
北 [ bò ]
读音- (一)之读音。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 使开始发生:发~。
-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 非静止的:~画。
- 可变的:~产。
- 行为:举~。~作。
- 常常:~辄得咎。
离愁(離愁)lí chóu
离别的愁思。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驴鞭半裊,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箇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清 马銮 《七岁女子》诗:“男儿不遇为文章,幼女离愁托雁行。” 郑振铎 《海燕·离别》:“我想我们的别离至多不过是两年,三年,然而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离愁堆积着。”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徘徊 pái huái
(1).往返回旋;来回走动。《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踰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 杨倞 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父﹞即佯为贩鬻者,徘徊道上。”《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方六老爷 行了一回礼,拘束狠了,宽去了纱帽圆领,换了方巾便服,在阁上廊沿间徘徊徘徊。”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在这条街漫步徘徊,忽然发现了通俗阅报社的招牌,挂在商场的楼上。”
(2).犹彷徨。游移不定貌。《汉书·高后纪》:“ 产 不知 禄 已去北军,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内,徘徊往来。” 颜师古 注:“徘徊犹仿偟,不进之意也。” 晋 向秀 《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唐 柳宗元 《南涧中题》诗:“索寞竟何事,徘徊祇自知。” 鲁迅 《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了。”
(3).流连;留恋。《汉书·杜钦传》:“ 仲山父 异姓之臣,无亲於 宣 ,就封於 齐 ,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 宋 苏舜钦 《沧浪亭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 沧浪 焉。”《明史·湘王柏传》:“遇山水胜境,輒徘徊终日。” 郁达夫 《出昱岭关记》:“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总立了约有半点钟之久,还徘徊而不忍去。”
(4).安行貌;徐行貌。 汉 班固 《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文选·张衡〈南都赋〉》:“揔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 李善 注:“徘徊即迟迟也。《毛诗》曰:行道迟迟。” 张铣 注:“徘徊,安行状。”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閒。” 殷夫 《独立窗头》:“新月徘徊于丝云之间,远地的工地机声隆隆。”
(5).犹回环。《西京杂记》卷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 宋 王禹偁 《仙娥峰》诗:“窈窕奇峰叠古苔,望 秦岭 外势徘徊。”
(6).见“ 徘徊花 ”。 ——《漢語大詞典》
(2).犹彷徨。游移不定貌。《汉书·高后纪》:“ 产 不知 禄 已去北军,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内,徘徊往来。” 颜师古 注:“徘徊犹仿偟,不进之意也。” 晋 向秀 《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唐 柳宗元 《南涧中题》诗:“索寞竟何事,徘徊祇自知。” 鲁迅 《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了。”
(3).流连;留恋。《汉书·杜钦传》:“ 仲山父 异姓之臣,无亲於 宣 ,就封於 齐 ,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 宋 苏舜钦 《沧浪亭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 沧浪 焉。”《明史·湘王柏传》:“遇山水胜境,輒徘徊终日。” 郁达夫 《出昱岭关记》:“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总立了约有半点钟之久,还徘徊而不忍去。”
(4).安行貌;徐行貌。 汉 班固 《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文选·张衡〈南都赋〉》:“揔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 李善 注:“徘徊即迟迟也。《毛诗》曰:行道迟迟。” 张铣 注:“徘徊,安行状。”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閒。” 殷夫 《独立窗头》:“新月徘徊于丝云之间,远地的工地机声隆隆。”
(5).犹回环。《西京杂记》卷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 宋 王禹偁 《仙娥峰》诗:“窈窕奇峰叠古苔,望 秦岭 外势徘徊。”
(6).见“ 徘徊花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