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第
唐 郑谷 卷末偶题三首 其三 一第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
宋 杨万里 题刘朝英进斋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骈字类编》
宋 杨万里 题刘朝英进斋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骈字类编》
中朝 zhōng cháo
(1).临朝之时。《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昭王 临朝叹息, 应侯 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
(2). 汉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汉书·刘辅传》:“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将军 辛庆忌 ,右将军……俱上书。”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3).朝廷;朝中。《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 唐 刘长卿 《集梁耿开元寺所居院》诗:“岂得长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 南交 ,自立为王,向中朝请封号。”
(4).指朝廷官员。 清 张际亮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 唐 宋 中朝厌过岭,今代軺车喜驰骋。”
(5).偏安 江 左的 东晋 、 南宋 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 西晋 、 北宋 为“中朝”。 南北朝 时,亦称 南朝 为“中朝”。《晋书·王隐传》:“时著作郎 虞预 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於隐。”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长秋寺》:“﹝寺﹞亦在 延年里 ,即是 晋 中朝时金市处。” 宋 陆游 《观渡江诸人诗》:“中朝文有 汉唐 风,南渡诗人尚数公。”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引 张孝纯 挽 张叔夜 诗:“畴昔中朝士,簪绅仰令名。”《北齐书·王琳传》:“ 梁 故 建寧公 琳 , 洛 滨餘胄, 沂川 旧族,立功代邸,効绩中朝。”
(6).指中原。《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 邕 ﹞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隐》:“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 岭 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
(7).中原王朝。 清 时亦指 中国 。 宋 梅尧臣 《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閶闔。”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契丹 主曰:‘中朝 党进 者真驍将也。如 进 辈有几?’虏所以固矜者,意谓 进 本虏族, 中国 无之。” 清 王韬 《变法自强下》:“我中朝素严海禁,闭关自守,不勤远略。” ——《漢語大詞典》
(2). 汉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汉书·刘辅传》:“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将军 辛庆忌 ,右将军……俱上书。”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3).朝廷;朝中。《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 唐 刘长卿 《集梁耿开元寺所居院》诗:“岂得长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 南交 ,自立为王,向中朝请封号。”
(4).指朝廷官员。 清 张际亮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 唐 宋 中朝厌过岭,今代軺车喜驰骋。”
(5).偏安 江 左的 东晋 、 南宋 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 西晋 、 北宋 为“中朝”。 南北朝 时,亦称 南朝 为“中朝”。《晋书·王隐传》:“时著作郎 虞预 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於隐。”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长秋寺》:“﹝寺﹞亦在 延年里 ,即是 晋 中朝时金市处。” 宋 陆游 《观渡江诸人诗》:“中朝文有 汉唐 风,南渡诗人尚数公。”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引 张孝纯 挽 张叔夜 诗:“畴昔中朝士,簪绅仰令名。”《北齐书·王琳传》:“ 梁 故 建寧公 琳 , 洛 滨餘胄, 沂川 旧族,立功代邸,効绩中朝。”
(6).指中原。《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 邕 ﹞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隐》:“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 岭 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
(7).中原王朝。 清 时亦指 中国 。 宋 梅尧臣 《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閶闔。”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契丹 主曰:‘中朝 党进 者真驍将也。如 进 辈有几?’虏所以固矜者,意谓 进 本虏族, 中国 无之。” 清 王韬 《变法自强下》:“我中朝素严海禁,闭关自守,不勤远略。” ——《漢語大詞典》
大义(大義)dà yì
(1).正道;大道理。《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旧唐书·李晟传》:“ 晟 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卒无叛离者。”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八:“你不该因私情而忘大义,你不该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亲。”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彰 zhāng《國語辭典》
彰 [ zhāng ]
形- 明显。《书经·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汉·王充《论衡·书解》:「德弥彰者人弥明。」
- 表露、宣扬。《书经·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汉·王充《论衡·自纪》:「好自周,不肯自彰。」
- 姓。如汉代有彰章。
数 ( 數 ) shù/shǔ/shuò
数 [ shù ]
-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目。~量。~词。~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控。
- 几,几个:~人。~日。
- 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小~也”。
- 命运,天命:天~。气~。
- 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九。
- 比较起来突出:~得着。
- 责备,列举过错:~落。
- 谈论,述说:~说。~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 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 快要:~要。~至。~来。即~。
- 带领,扶助:~雏。扶~。~军。
- 拿,持:~心比心。
- 把:~门关好。
-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 保养:~养。~息。
- 兽类生子:~驹。~小猪。
-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 又,且:~信~疑。
-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 刚,刚刚:~~。~才。
- 姓。
-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封事 fēng shì
(1).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汉书·宣帝纪》:“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復使 乐平侯 山 领尚书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后汉书·明帝纪》:“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 注:“ 宣帝 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 魏相 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自 汉 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莅事未终考秩,抛官诣闕上封事,通义 刘公 引为羽翼,非时召对数刻, 磻叟 所陈,凡数十节,备究时病。”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曾闻过江上封事,神人观听交欢忻。”
(2).封禅。《史记·封禅书》:“诸儒生既絀,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 始皇 遇风雨,则讥之。” ——《漢語大詞典》
(2).封禅。《史记·封禅书》:“诸儒生既絀,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 始皇 遇风雨,则讥之。” ——《漢語大詞典》
悟明 wù míng
佛教语。了悟真言。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近日禪宗之弊,以觉识依通为悟明,以穿凿机缘传授为参学。” ——《漢語大詞典》
庄 ( 莊 ) zhuāng《國語辭典》
- 「莊 」的異體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