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经何逊曾游处,诗逼唐人最盛时。
旅泊谁嫌度堰迟,旧交真乐胜新知。曹经何逊曾游处,诗逼唐人最盛时。
信有瑶琚报桃李,祗将憔悴对姜姬。无由得遂云龙愿,笥箧当开慰所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曹 cáo《國語辭典》
曹 [ cáo ]
名- 古代訴訟時,稱原告和被告兩方為「兩曹」。
- 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部門或官職。《續漢書志·第二六·百官志三》:「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文明小史·第七回》:「現在的人,都把知府看得是個閑曹。」
- 群眾、同伴。《左傳·昭公十二年》:「周原伯絞虐其輿臣,使曹逃。」唐·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三首之一:「白石素沙亦相蕩,哀鴻獨叫求其曹。」
- 國名。周代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西部。
- 姓。如三國時魏有曹植。
- 等輩、儕類。如:「爾曹」、「吾曹」、「女曹」。《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
- 共同、一齊。《國語·周語下》:「且民所曹好,鮮其不濟也。」
经 ( 經 ) jīng
经 [ jīng ]
-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
-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
-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
-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
-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
-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
-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
-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
-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
- 缢死,上吊:自~。
-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
- 古同“京”,数目。
- 姓。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逊 ( 遜 ) xùn
逊 [ xùn ]
- 退避,退让:~位。~遁。
- 谦让,恭顺:~让。谦~。
- 次,差,不及:~色。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游处(遊處)yóu chǔ
(1).出游和家居。借指相处,波此生活在一起。 汉 祢衡 《鹦鹉赋》:“感平生之游处,若壎篪之相须。”《南史·虞寄传》:“ 衡阳王 既出閤,须得一人旦夕游处,兼掌书记,宜求宿士有行业者。”
(2).交游;来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二王好佛》:“ 王右丞 兄弟好佛,多与名僧游处。” 子虚子 《湘事记·军事篇一》:“﹝ 陈作新 ﹞颇工铁笔篆刻,摹 汉 印,因得与学界游处。”
犹游憩。 晋 潘岳 《秋兴赋》:“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紈綺之士,此焉游处。” 唐 怀素 《自叙》:“今礼部侍郎 张公 谓 ,赏其不羈,引以游处。”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八》:“余致仕后,住 南都 又五年,浮沉里巷中,与乡人游处甚久,故知 南京 之事最详。” 清 吴敏树 《新修吕仙亭记》:“余虽老,不喜入城,犹愿得游处亭下,如往时也。” ——《漢語大詞典》
(2).交游;来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二王好佛》:“ 王右丞 兄弟好佛,多与名僧游处。” 子虚子 《湘事记·军事篇一》:“﹝ 陈作新 ﹞颇工铁笔篆刻,摹 汉 印,因得与学界游处。”
犹游憩。 晋 潘岳 《秋兴赋》:“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紈綺之士,此焉游处。” 唐 怀素 《自叙》:“今礼部侍郎 张公 谓 ,赏其不羈,引以游处。”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八》:“余致仕后,住 南都 又五年,浮沉里巷中,与乡人游处甚久,故知 南京 之事最详。” 清 吴敏树 《新修吕仙亭记》:“余虽老,不喜入城,犹愿得游处亭下,如往时也。” ——《漢語大詞典》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逼 bī《國語辭典》
逼 [ bī ]
动- 威胁、强迫。如:「逼债」、「催逼」、「咄咄逼人」、「逼上梁山」。《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序》:「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 接近、迫近。如:「逼视」。宋·苏洵〈心术论〉:「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清·袁枚〈祭妹文〉:「旧事填膺,思之栖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 狭窄。《文选·曹植·七启》:「于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
- 非常。如:「逼真」、「逼肖」。
逼 [ bì ]
- (一)之又音。
唐人 táng rén
(1).指 唐 代人。《宋史·文苑传六·米芾》:“冠服効 唐 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
(2).指 中国 人。 元 吴鉴 《〈岛夷志略〉序》:“自时厥后, 唐 人之商贩者,外蕃率待以命使臣之礼。”《明史·外国传五·真腊》:“ 唐 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 中国 为汉人,或曰 唐 人。谓 唐 人者,如 荷兰 暹罗 诸国。盖自 唐 始通 中国 ,故相沿云尔。” 闻一多 《洗衣歌》:“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肯下贱的只有 唐 人不成?”又,华侨或亦自称 唐 人。 ——《漢語大詞典》
(2).指 中国 人。 元 吴鉴 《〈岛夷志略〉序》:“自时厥后, 唐 人之商贩者,外蕃率待以命使臣之礼。”《明史·外国传五·真腊》:“ 唐 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 中国 为汉人,或曰 唐 人。谓 唐 人者,如 荷兰 暹罗 诸国。盖自 唐 始通 中国 ,故相沿云尔。” 闻一多 《洗衣歌》:“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肯下贱的只有 唐 人不成?”又,华侨或亦自称 唐 人。 ——《漢語大詞典》
最 zuì《國語辭典》
最 [ zuì ]
副- 至极。如:「最好」、「最大」、「最美」。《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西门豹传》:「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 凡、总计。《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最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石各三人。」汉·王符《潜夫论·实贡》:「最其行能,多不及中。」
- 菁华,居首要性的人或物。唐·司马札〈卖花者〉诗:「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出》:「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 。」
- 聚合。宋·陆游〈澹斋居士诗序〉:「最其诗,得三卷,属某为序。」
盛时(盛時)shèng shí
(1).犹盛世。《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及 周 之盛时,天下和洽,四夷乡风。”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方今天下适定,海内愿安,无贤不肖皆乐立名於世。而 伯通 独中风狂走,自捐盛时。” 宋 梅尧臣 《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去为 仲尼 嘆,出为盛时祥。” 明 陈子龙 《对酒》诗:“对酒歌盛时,天下方大治。”
(2).犹盛年。 三国 魏 曹植 《箜篌引》:“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漢語大詞典》
(2).犹盛年。 三国 魏 曹植 《箜篌引》:“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