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治国(治國)zhì guó
(1).治理国家政务。《礼记·大学》:“治国在齐其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野老治国于地利,騶子养政于天文。”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以治国,武以捍难。”《陕北民歌选·移民歌》:“三山低,五岳高, 毛主席 治国有勋劳。”
(2).安定、太平的国家。《庄子·人间世》:“治国去之,乱国就之。”《管子·明法》:“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 ——《漢語大詞典》
(2).安定、太平的国家。《庄子·人间世》:“治国去之,乱国就之。”《管子·明法》:“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 ——《漢語大詞典》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名-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 姓。如明代有才宽。
-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孔明 kǒng míng
(1).很完备;很洁净;很鲜明。《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郑玄 笺:“孔,甚也;明,犹备也,絜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涤濯静嘉,礼仪孔明。” 薛综 注:“孔,甚也,言礼仪甚鲜明也。”《隋书·音乐志中》:“祀事孔明,百神允穆。神心乃顾,保兹介福。”
(2).很明达;很明晰。《汉书·叙传下》:“乌呼 史迁 ,薰胥以刑!幽而发愤,乃思乃精,错综羣言,古今是经,勒成一家,大略孔明。”《文选·张衡〈思玄赋〉》:“彼天监之孔明兮,用棐忱而祐仁。” 吕向 注:“言天监视甚明,用辅佑诚信仁德矣。” 唐 王维 《冬笋记》:“且孝有上和下睦之难……加之以忠信,文之以礼乐。斯其大者远者,况承顺颜色乎,况温凊枕席乎。如是故天高听卑,神鉴孔明。不然笋曷为出哉。”
(3).指明显。 唐 韩愈 《残形操》诗:“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
(4). 诸葛亮 的字。 三国 蜀 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 末,隐居 隆中 ,世称“卧龙”。 刘备 三顾草庐,他提出联 吴 抗 曹 的策略,遂成为 刘备 的主要谋臣。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盘桓,俟时而动。”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赤伏起頽运, 卧龙 得 孔明 。”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三折:“羞杀你晓三才的 孔明 、知六壬的 鬼谷 、画八卦的 伏羲 。” ——《漢語大詞典》
(2).很明达;很明晰。《汉书·叙传下》:“乌呼 史迁 ,薰胥以刑!幽而发愤,乃思乃精,错综羣言,古今是经,勒成一家,大略孔明。”《文选·张衡〈思玄赋〉》:“彼天监之孔明兮,用棐忱而祐仁。” 吕向 注:“言天监视甚明,用辅佑诚信仁德矣。” 唐 王维 《冬笋记》:“且孝有上和下睦之难……加之以忠信,文之以礼乐。斯其大者远者,况承顺颜色乎,况温凊枕席乎。如是故天高听卑,神鉴孔明。不然笋曷为出哉。”
(3).指明显。 唐 韩愈 《残形操》诗:“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
(4). 诸葛亮 的字。 三国 蜀 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 末,隐居 隆中 ,世称“卧龙”。 刘备 三顾草庐,他提出联 吴 抗 曹 的策略,遂成为 刘备 的主要谋臣。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盘桓,俟时而动。”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赤伏起頽运, 卧龙 得 孔明 。”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三折:“羞杀你晓三才的 孔明 、知六壬的 鬼谷 、画八卦的 伏羲 。” ——《漢語大詞典》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形-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澹泊 dàn bó
(1).恬淡寡欲。《汉书·叙传上》:“若夫 严子 者,絶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 晋 陶潜 《闲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宋 苏轼 《赵德麟字说》:“今君学道观妙,澹泊自守,以富贵为浮云。”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怀伯兄五十韵》:“荡心归澹泊,屏足谢拘孪。”
(2).清淡;不浓烈。 唐 韦应物 《闲居赠友》诗:“园庐既芜没,烟景空澹泊。” 宋 司马光 《李花》诗:“嘉李繁相倚,园林澹泊春。”
(3).朴实。 唐 罗隐 《寄崔庆孙》诗:“交情澹泊应长在,俗态流离且勉旃。” 明 方孝孺 《宁野轩铭》:“《大雅》之音,澹泊无华。”
(4).清贫。 明 王冕 《江南妇》诗:“ 江 南妇,何辛苦!田家澹泊时将雨,敝衣零落面如土。”
(5).动荡起伏貌。 宋 苏轼 《答张文潜书》:“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声。”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出守》:“ 长江 澹泊孤云没, 伯符 霸业空悲咽。” ——《漢語大詞典》
(2).清淡;不浓烈。 唐 韦应物 《闲居赠友》诗:“园庐既芜没,烟景空澹泊。” 宋 司马光 《李花》诗:“嘉李繁相倚,园林澹泊春。”
(3).朴实。 唐 罗隐 《寄崔庆孙》诗:“交情澹泊应长在,俗态流离且勉旃。” 明 方孝孺 《宁野轩铭》:“《大雅》之音,澹泊无华。”
(4).清贫。 明 王冕 《江南妇》诗:“ 江 南妇,何辛苦!田家澹泊时将雨,敝衣零落面如土。”
(5).动荡起伏貌。 宋 苏轼 《答张文潜书》:“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声。”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出守》:“ 长江 澹泊孤云没, 伯符 霸业空悲咽。” ——《漢語大詞典》
退让(退讓)tuì ràng
(1).谦逊;礼让。《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孔颖达 疏:“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史记·梁孝王世家》:“非大贤人,不知退让。”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谦赋》:“贵退让而黜骄盈,得天道益谦之义。”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秋水 言:人以谦和退让、含忍宽厚为治人事天第一义。”
(2).退避;让步。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两人忿鬭,全恃乎气。彼既寻殴,我即扑打。此其间著不得思议,一著思议,便是逡巡退让。” 梁斌 《红旗谱》四九:“学生更不退让,一定要抗 日 。”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对于处世接物,他采取一种近于无原则的退让哲学。” ——《漢語大詞典》
(2).退避;让步。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两人忿鬭,全恃乎气。彼既寻殴,我即扑打。此其间著不得思议,一著思议,便是逡巡退让。” 梁斌 《红旗谱》四九:“学生更不退让,一定要抗 日 。”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对于处世接物,他采取一种近于无原则的退让哲学。”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比伦(比倫)bǐ lún
比并;匹敌。《魏书·崔楷传》:“其实上叶御灾之方,亦为中古井田之利。即之近事,有可比伦。” 唐 方干 《朱秀才庭际蔷薇》诗:“绣难相似画难真,明媚鲜妍絶比伦。” 清 朱琦 《关将军挽歌》:“ 虎门 粤 咽喉,险要无比伦。”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犹太 遗黎,性长居积, 欧 人之善贾者,莫与比伦。”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