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鸳鸯狎梦荷华阴,那顾高林有雕睨?

姚燮清代〕《瘦弦引一章示王大师真

瘦弦独语雨楼夕,城岚如波泼篁湿。饮酒辞醉苦不得,强附长鲸作川吸。

短烛光短长烛明,弦声不断如蛩声。秋衫颜色腻秋露,压鬓秋花䰀鬌轻。

美人上座眼平睇,列座英雄懦无气。鸳鸯狎梦荷华阴,那顾高林有雕睨?

生不食肉不列侯,剑可手屈还为钩。饱餐粱肉明日饿,风吹云逝谁能留。

子未为老吾未少,不数十载同山邱。大梁有客古侠者,平头十人骑玉马,挥霍黄金满天下。

堂如射圃容百筵,一筵一妓皆婵娟。钿珠瑟瑟堕尘屑,蜡泪泻地成红泉,自谓此乐千万年。

今春寻花过其地,桃花柳花皆可怜,空庭但浮凄凄烟。

吁嗟乎,筵散春朝似秋寂,筵聚秋宵有春色。酒醒不醒歌续歌,多少悲欢在胸臆。

天无星斗云莽回,地有蓬蒿车偪仄。燕子易老鸿易零,五更喔喔黄鸡鸣。

疏磬一击四窗白,残霜万瓦初旭清,大江潮水漂浮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鸳鸯荷华高林雕睨

鸳鸯(鴛鴦)yuān yāng
(1).鸟名。似野鸭,体形较小。嘴扁,颈长,趾间有蹼,善游泳,翼长,能飞。雄的羽色绚丽,头后有铜赤、紫、绿等色羽冠;嘴红色,脚黄色。雌的体稍小,羽毛苍褐色,嘴灰黑色。栖息于内陆湖泊和溪流边。在我国 内蒙古 和 东北 北部繁殖,越冬时在 长江 以南直到 华南 一带。为我国著名特产珍禽之一。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 传:“鸳鸯,匹鸟也。”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鸳鸯,水鸟,鳧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疋鸟。” 清 唐孙华 《渔父词》之三:“湖上鸳鸯亦竝头,鰥鰥鱼目夜长愁。”
(2).指饰物上的鸳鸯图案。 南朝 梁简文帝 《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衣裁合欢襵,文作鸳鸯连。” 后蜀 顾夐 《甘州子》词:“禁楼刁斗喜初长,罗荐綉鸳鸯。山枕上,私语口脂香。”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单于,您来看,这是一床合欢被。上面绣着双鸳鸯,里面放着‘长相思’。”
(3).比喻夫妻。 汉 司马相如 《琴歌》之一:“室邇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唐 温庭筠 《南歌子》词:“不如从嫁与,作鸳鸯。”《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鸳鸯错配本前缘,全赖风流太守贤。” 鲍昌 《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九章:“话说回来,要是咱们远远飞出去,做一对野地鸳鸯,以后也不好回来见我的娘亲了。”
(4).喻志同道合的兄弟。 三国 魏 曹植 《释思赋》:“况同生之义絶,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儔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
(5).比喻成双配对的事物。参见“ 鸳鸯剑 ”。
(6).比喻贤者。 汉 王逸 《九思·怨上》:“鸳鸯兮噰噰,狐狸兮徾徾。”《文选·曹植〈赠王粲〉诗》:“树木发青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儔。” 李善 注:“鸳鸯,喻 粲 也。”
(7).比喻艳妓。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三十六鸳鸯谱下》:“露草忘尘事,风花畅艳怀。鸳鸯三十六,死便逐情埋。”
(8). 汉武帝 时宫殿名。《三辅黄图·未央宫》:“ 武帝 时,后宫八区,有 昭阳 、 飞翔 、 增成 、 合欢 、 兰林 、 坡香 、 凤皇 、 鸳鸯 等殿。”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陪游馺娑,骋纤腰於结风, 长乐 、 鸳鸯 ,奏新声於度曲。”
(9).水名。在 河北省 境内。《文选·左思〈魏都赋〉》:“生生之所常厚,洵美之所不渝,其中则有 鸳鸯 、 交谷 , 虎涧 、 龙山 。” 李善 注:“ 鸳鸯水 在 南和县 西。”
(10).战阵名。 明 吴易 《少保戚公继光》诗:“变化开精心,什伍为‘鸳鸯’。”原注:“ 少保 所结阵名。”参见“ 鸳鸯阵 ”。
(11).指鸳鸯瓦。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殿瓦鸳鸯坼,宫帘翡翠虚。” 仇兆鳌 注引《邺中记》:“ 鄴城 铜雀臺 ,皆鸳鸯瓦。”
(12).指形制像鸳鸯的香炉。 唐 李白 《清平乐令·翰林应制》词之二:“玉帐鸳鸯喷沉麝,时落银灯香灺。” 王琦 注:“鸳鸯,爇香器也。”  ——《漢語大詞典》
狎 xiá《國語辭典》

狎 [ xiá ]

  1. 親近。如:「狎昵」。《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2. 熟習、習慣。《國語·周語中》:「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宋·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五首之四:「吳兒生長狎濤潚,冒利輕生不自憐。」
  3. 輕慢、輕忽。如:「狎侮」。《左傳·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論語·季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4. 戲弄、嬉戲。如:「狎妓」。《左傳·襄公六年》:「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唐·柳宗元〈三戒·臨江之麋〉:「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
梦 ( 夢 ) mèng
梦 [ mèng ]
  1. 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
  2. 做梦:~见。
  3. 比喻幻想或愿望:~想。
荷华(荷华)
诗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传荷华扶渠也其华菡萏笺荷华生于隰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
又花同宋史五行志太平兴国二年九月真定府行宫殿梁生芝如荷华知府赵贤进以图来上 拾遗记周穆王三十六年王东巡大骑之谷指春宵宫集诸方士仙术之要有冰荷者出冰壑之中取此华以覆灯不欲使光明远也虫国史补苏州进藕其最上者名伤荷藕或云叶甘为 所伤近多重台荷华花上复生一花藕乃实中亦异也汤物类相感志荷华梗塞鼠穴自去花又养荷华用温 入瓶中以纸蒙了以花削尖簪则 开且久戌又荷华蒂煮肉精者浮肥者沉与欧阳修于役志甲 知州陈亚小饮魏公亭看荷华 者隐甫诸公绰晚移舟楚望亭同乾淳起居注时荷华盛开太上指池心云此种五花 干近伯圭自湖州进来前此未见也南避暑录话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 第一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华千馀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池三馀赘笔曾端伯以荷华为浮友分花史宋孝宗于 中种红白荷华万柄以瓦盆别种 列水厎时易新者以为美观门又自百里芳至平阳峙一百里皆荷华王羲之自南 发舟赏荷华即此地也 湖山胜槩裴园裴禧园诚斋诗云岸岸园亭傍水滨裴园飞入水心横傍人莫问游何处只拣荷华开处行 画禅希白白描荷华号图绘宝鉴于青年毗陵人嘉定间专画荷华草虫世 于荷
又僧希白善白描荷华 辍耕录至正庾子秋七月九日饮松江泗滨夏氏清樾堂上酒半折正开荷华置小金卮于其中命歌姬捧以行酒客就姬取花左手执枝右手分开花瓣以口就饮其风致过碧筒远甚余因名为解语杯
又京师城外万柳堂亦一宴游处也野云廉公一日于中置酒招疏斋卢公松雪赵公同饮时歌儿刘氏名解语花者左手折荷华右手执杯歌小圣乐赵公喜即席赋诗曰万柳堂前数亩池平铺云锦盖涟漪主人自有沧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词手把荷华来劝酒步随芳草去寻诗谁知咫尺京城外便有无穷万里思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所制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月真腊风土记草花甚多且香而艳更有多品其中正 亦有荷华慎明一统志荷华池在云南府学后一名九龙池泉杨 云南山川志易罗池在龙泉门外瞰九隆山麓 由地喷者九窦滚滚沸出不舍昼夜郡人神之名曰九龙池周遭甃以砖石内有荷华夏月盛开西岸有二亭泉石澄清游人络绎足为一方形胜记王鉴赏心乐事七月西湖荷华 郑东白游绣山湖 方春风物烂然盛夏荷华极目歌艎酒舫四时不绝诗沈约休沐寄怀诗见艾叶下 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灼灼荷华瑞亭亭出水中曲吴均采莲曲愿君早旋返及此荷华鲜又李白采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华共人语 别储邕之剡中诗竹色溪下绿荷华镜里香詶又过汪氏别业诗数枝石榴发一丈荷华开 王维 诸公见过诗汎汎登陂折彼荷华韦杜甫渼陂行沉竿续缦深莫测菱叶荷华净如拭
应物陪王卿郎中游南池诗露浥荷华气风散柳园秋
又又馀杭形胜诗绕郭荷华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又孟郊戏赠陆大夫诗见莲子下
又李商隐韩翃舍人即事诗萱草含丹粉荷华抱绿房
又无可夏晚陪姚合员外游金州南池诗洲岛秋应没荷华晚尽寒
又王安石独归诗于时荷华拥翠盖细浪嬲雪千娉婷
又苏轼送钱穆父出守越州诗若耶溪水云门寺贺监荷华空自开
又又泛舟城南诗绕郭荷华一千顷谁知六月下塘春
又又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诗相携烧笋苦竹寺郤下踏藕荷华洲里程俱戏赠江仲嘉司兵诗美哉洋洋霅溪水秋塘百 荷华绕当年钓徒放浪处醉目悠然送归鸟柳杨万里过临平莲荡诗想得薰风端午后荷华世界 丝乡
又荔枝堂画憩诗落残数柄荷华蕊浸得一瓶泉水香里范成大题未元晖吴兴山水横卷诗只欠荷华三十 橛头船上把渔竿日徐玑寄赵端行诗荷华时带粉蒲叶晓凝珠
又夏 怀诗友诗远忆荷华浦谁吟杜若洲刘克庄为圃诗因存橘树斜通径怕碍荷华小著桥又送陶仁父诗南浦不堪看草色西湖尚可及荷华刺黄公度暮春宴东园诗颠狂柳絮将春去排比荷华 水开
谢翱望仙都山诗山下人居五六月天风吹雨碧荷华
又完颜璹渔父词杨柳风前白板扉荷华雨里绿蓑衣
又赵秉文袭香亭诗小桥虹影截波光面面荷华镜里妆画元好问绣江汎舟诗荷华如锦水如天狼籍秋香拥 船
又泛舟大明湖诗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华三十里腰郝经同阚彦举南湖晚步诗荷华临水殿绮月转帘
又使宋过济南宴北渚亭诗今年持节又来宴菱叶荷华香半城似赵孟頫海子上即事诗小姬劝客倒金壶家近荷华 镜湖 戴表元苕溪诗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华荷萨都拉余与观志能俱以公事赴北舟至梁山泊时 华盛开风雨大至舟不相接遂泊芦苇中余折芦一叶题诗其上寄志能诗满浦荷华开欲遍客程五月过梁山 虞集竹杏沙头鸂鶒诗荷华题鸟银瓶暖卧看窗间吐碧茸词宋旡罗唝曲玉井荷华碧中藏偶意深 周伯琦宫 见芍药下荷又夏日阁中入直诗画舸径从圜殿过凤麟洲上数 华 吴莱昭灵仙迹诗长歌为问西王母却把荷华与送迎西杨维桢玉蹄騧诗窗开桃叶渡小艇在荷华 顾瑛 湖诗湖山堂上看荷华乱舞红妆万髻丫柳又金粟影诗西风阵阵廉纤雨荷叶荷华不奈凉 永望海潮词见莲娃下 辛弃疾南歌子词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闹荷华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骈字类编》
阴 ( 陰 ) yīn
阴 [ yīn ]
  1.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诸一,与“”相对:~阳。一~一阳谓之道。~差阳错。~盛阳衰。~虚生热。图形:⚋(U+268B)。
  2. 指“月亮”:太~(月亮)。~历。
  3. 带负电的:~电。~极。~离子。
  4. 云层较厚,遮住阳光:~沉。~雨。~郁(亦指忧郁,不开朗)。~霾。
  5. 不见阳光,亦指不见阳光的地方:~面。~干(gān)。~凉,~影。山~(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碑~(碑的背面)。
  6. 不露出表面的,暗中的:~沟。~通(秘密往来)。~私。~功(➊暗中做的好事;➋迷信指被阴间记功的好事)。
  7. 背地捣鬼,险恶:~谋。~毒。
  8. 指冥间:~间。~司。~曹地府。
  9. 凹进的:~文图章。~识(即阴文)。
  10. 指时间:光~。惜寸~。
  11. 生殖器:~部。~道。~茎。~囊。
  12. 姓。
那 nà/nǎ/nèi/nā《國語辭典》

那 [ nà ]

  1. 指示词。指比较远的人、事、物。相对于「这」。如:「我很喜欢那个人。」、「那件东西你要不要?」宋·辛弃疾〈丑奴儿·千峰云起〉词:「山那畔,别有人间。」
  1. 表承接、转折的语气。如:「你要是没空,那我找别人陪我去。」

那 [ nǎ ]

  1. 表示疑问。如:「他去那里了?」唐·王建〈寒食行〉:「纸钱那得到黄泉?」
  1. 怎。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 nèi ]

  1. 指示词。单数用法,指比较远的人、事、物。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转成ㄋㄟˋ。如:「我很欣赏那个人。」

那 [ nā ]

  1. 姓。如明代有那鉴。

那 [ nuó ]

  1. 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同「挪 」。
  1. 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汉·郑玄·笺:「那,多也。」
  2. 安定。《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汉·郑玄·笺:「那,安貌。」
  1. 如何、奈何。《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晋·杜预·注:「那犹何也。」唐·杜甫 〈夜归〉诗:「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1. 《诗经·商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那〉,祀成汤也。」指颂扬祭祀汤王典礼的音乐和谐美盛之诗。本章二句为:「猗与那与,置我鼗鼓。」猗那二字连用,美盛之貌。与,兮也。置,树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 něi ]

  1. 表示疑问。通「哪」。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如:「王维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顾 ( 顧 ) gù
顾 [ gù ]
  1. 回头看,泛指看:~眄。~名思义。回~。
  2. 照管,注意:~及。~忌。~虑。~念。~恤。~全。~问。~惜。兼~。
  3. 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客。惠~。主~。
  4. 拜访:三~茅庐。
  5. 文言连词,但、但看:“兵不在多,~用之何如耳”。
  6. 文言连词,反而、却:“足反居上,首~居下。”
  7. 同“雇”,酬。
  8. 姓。
高林(高林)
南北朝 谢灵运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骈字类编》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雕睨(鵰睨)diāo nì
如猛禽斜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