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没泥沙弃水火,令人往往心伤悲。
徐熥〔明代〕《题宾月楼空江秋笛二卷后》
爨下有焦桐,柯亭有枯竹。何期得遇蔡中郎,一取为琴一为笛。
中郎已死知音稀,每有奇物谁能知。汨没泥沙弃水火,令人往往心伤悲。
国初至今二百载,其人与骨今安在。二图沦落在人间,墨迹依稀犹未改。
吾乡陈伯炜、郑浮丘,两人前辈称风流。坐宾楼上三更月,吹笛空江万籁秋。
名公诗句题应遍,画图潇洒尤堪羡。恍若笛声江上闻,尚疑月色楼头见。
当年弃置废簏中,蠹鱼蚀尽尘埃蒙。余偶得之发大叫,心颜怡悦开双瞳。
吁嗟乎,奇物显晦自有数,岂但柯亭之竹峄山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汨没 mì mò
(1).淹没。 唐 元稹 《遭风二十韵》:“浸淫沙市儿童乱,汨没汀洲鴈鶩哀。” 清 刘大櫆 《〈海舶三集〉序》:“又况海水之所汨没,渺尔无垠。” 庐隐 《海滨故人》:“纵新文化之狂浪,汨没吾顶,亦难洗前此之遗毒。”
(2).埋没;湮灭。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清 昭梿 《啸亭续录·黄雅林》:“诗画仿 郑板桥 ,有意矫俗,反使性灵汨没。” 茅盾 《子夜》六:“更因为了金钱,农民离开了可爱的乡村,拥挤到都市里来住龌龊的鸽子笼,把做人的性灵汨没!”
(3).沉沦;沦落。 唐 李咸用 《秋夕书怀寄所知》诗:“三岛路遥身汨没,九天风急羽差池。”《元史·刘秉忠传》:“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没为刀笔吏乎!” 清 陈梦雷 《抒哀赋》:“要守惧以终始兮,虽颠躋其莫汨没。”
(4).沉溺。 宋 欧阳修 《与刘侍读书》:“汨没声利,惟溺惑者不胜其劳。” 清 戴名世 《陈大士稿序》:“当是时,释老诸子之书盛行,学者剽窃餖飣,背义伤道,汨没其中而不知出。”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然其中材以下,汨没此间而不能救者,何可胜道?”
(5).犹掩映。 元 吴瓘 《柳梢青》词:“待东君汨没芳姿,渐迤邐檀心半坼。”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花在后山,故游人不多见。每逢山溪水发,急趋 保障湖 ,一片红霞,汨没波际。”
(6).见“ 汩汲 ”。 ——《漢語大詞典》
(2).埋没;湮灭。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清 昭梿 《啸亭续录·黄雅林》:“诗画仿 郑板桥 ,有意矫俗,反使性灵汨没。” 茅盾 《子夜》六:“更因为了金钱,农民离开了可爱的乡村,拥挤到都市里来住龌龊的鸽子笼,把做人的性灵汨没!”
(3).沉沦;沦落。 唐 李咸用 《秋夕书怀寄所知》诗:“三岛路遥身汨没,九天风急羽差池。”《元史·刘秉忠传》:“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没为刀笔吏乎!” 清 陈梦雷 《抒哀赋》:“要守惧以终始兮,虽颠躋其莫汨没。”
(4).沉溺。 宋 欧阳修 《与刘侍读书》:“汨没声利,惟溺惑者不胜其劳。” 清 戴名世 《陈大士稿序》:“当是时,释老诸子之书盛行,学者剽窃餖飣,背义伤道,汨没其中而不知出。”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然其中材以下,汨没此间而不能救者,何可胜道?”
(5).犹掩映。 元 吴瓘 《柳梢青》词:“待东君汨没芳姿,渐迤邐檀心半坼。”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花在后山,故游人不多见。每逢山溪水发,急趋 保障湖 ,一片红霞,汨没波际。”
(6).见“ 汩汲 ”。 ——《漢語大詞典》
泥沙 ní shā
(1).泥土与沙子。 南朝 梁 刘孝标 《东阳金华山栖志》:“夫鸟居山上,层巢木末;鱼潜渊下,窟穴泥沙。” 唐 杜甫 《黄鱼》诗:“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龙鳞。” 杜宣 《新安江上》:“等我们抽完围堰中的水,河底见到太阳了,使千百万年沉在河底的泥沙,重新见到太阳。”
(2).比喻卑微的地位。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逢恩出毛羽,失路委泥沙。” 宋 王禹偁 《寄献润州赵舍人》诗:“应笑 陶潜 未归去,折腰奔走在泥沙。”《金瓶梅词话》第四四回:“穷途日日困泥沙,上苑年年好物华。”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卑微的地位。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逢恩出毛羽,失路委泥沙。” 宋 王禹偁 《寄献润州赵舍人》诗:“应笑 陶潜 未归去,折腰奔走在泥沙。”《金瓶梅词话》第四四回:“穷途日日困泥沙,上苑年年好物华。” ——《漢語大詞典》
弃 ( 棄 ) qì《國語辭典》
- 「棄 」的異體字。
水火 shuǐ huǒ
(1).水与火。《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东观汉记·郑众传》:“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积薪》:“寓宿于山中孤姥之家。但有妇姑,止给水火。”《西游记》第二回:“就如那窰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
(2).借指烹饪。《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鑊,以给水火之齐。”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海椒、鲁鼓、盐、蜀薑,剂水火而和调。”
(3).互不相容。喻势不两立。《魏书·山伟传》:“﹝ 山伟 ﹞与 綦儁 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明史·朱天麟传》:“王知羣臣水火甚,令盟於太庙。” 赵振 《说败》:“盖各私其私,絶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至互相残杀,互相水火,岂可得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对 王举人 深为不满,当面责备他两次,遂成水火,不相往来。”
(4).谓水深火热。比喻艰险的境地。《管子·法法》:“蹈白刃,受矢石,入水火,以听上令。”《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宋 苏轼 《学士院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徐兴安论将》:“无如 英国公 ,屡典大兵,且威严胜,将佐无敢犯,可赴水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倘若你不仁不义,不能救民水火,别人凭什么要拥戴你?”
(5).旧时用为大小便的隐语。《水浒传》第八四回:“ 石秀 説道:‘我教他去宝藏顶上躲着,每日饭食,我自对付来与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间爬下来浄手。’”《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众牢子到次早放众囚水火。”
(6).中医学指心与肾。《针灸甲乙经·五藏六府官》:“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於舌。”
(7).指马鼻两孔间的部位。《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 汉 马援 《铜马相法》:“水火欲明。”原注:“水火在鼻两孔间。” ——《漢語大詞典》
(2).借指烹饪。《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鑊,以给水火之齐。”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海椒、鲁鼓、盐、蜀薑,剂水火而和调。”
(3).互不相容。喻势不两立。《魏书·山伟传》:“﹝ 山伟 ﹞与 綦儁 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明史·朱天麟传》:“王知羣臣水火甚,令盟於太庙。” 赵振 《说败》:“盖各私其私,絶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至互相残杀,互相水火,岂可得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对 王举人 深为不满,当面责备他两次,遂成水火,不相往来。”
(4).谓水深火热。比喻艰险的境地。《管子·法法》:“蹈白刃,受矢石,入水火,以听上令。”《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宋 苏轼 《学士院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徐兴安论将》:“无如 英国公 ,屡典大兵,且威严胜,将佐无敢犯,可赴水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倘若你不仁不义,不能救民水火,别人凭什么要拥戴你?”
(5).旧时用为大小便的隐语。《水浒传》第八四回:“ 石秀 説道:‘我教他去宝藏顶上躲着,每日饭食,我自对付来与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间爬下来浄手。’”《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众牢子到次早放众囚水火。”
(6).中医学指心与肾。《针灸甲乙经·五藏六府官》:“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於舌。”
(7).指马鼻两孔间的部位。《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 汉 马援 《铜马相法》:“水火欲明。”原注:“水火在鼻两孔间。” ——《漢語大詞典》
令人 lìng rén
(1).品德美好的人。《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郑玄 笺:“令,善也。”《旧唐书·韦挺杨纂等传论》:“ 周 、 隋 以来, 韦 氏世有令人,鬱为冠族,而 安石 嗣立,竟大其门。” 宋 曾巩 《祖母丘氏追封魏国太夫人制》:“具官某祖母某氏,身蹈纯行,嬪于令人,教行闺门,自隐而显。”
(2).古代命妇的封号。(1) 宋徽宗 政和 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 金宣宗 贞祐 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楔子:“令人,你在门外覷者,看有那一位老爷下马,便来报咱知道。”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四折:“已曾吩咐功臣 马武 等,但有所知,即便举荐入朝,听某择用。怎么这几时还不见有甚贤士到来?令人,你与某请将 马武 来者。” ——《漢語大詞典》
(2).古代命妇的封号。(1) 宋徽宗 政和 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 金宣宗 贞祐 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楔子:“令人,你在门外覷者,看有那一位老爷下马,便来报咱知道。”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四折:“已曾吩咐功臣 马武 等,但有所知,即便举荐入朝,听某择用。怎么这几时还不见有甚贤士到来?令人,你与某请将 马武 来者。” ——《漢語大詞典》
往往 wǎng wǎng
(1).常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 荀卿 、 孟子 、 公孙固 、 韩非 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 唐 曹唐 《刘晨阮肇游天台》诗:“往往鷄鸣巖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汉 之能吏多出掾史, 唐 节度所辟书记,亦往往入而为大官。” 巴金 《家》十五:“近来常常咳嗽,夜里往往失眠,心里总是痛。”
(2).处处。《管子·度地》:“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魏书·尧暄传》:“初, 暄 使 徐州 ,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 元 萨都剌 《皂林道中》诗:“行行水竹与云林,往往人家与僧舍。”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漢語大詞典》
(2).处处。《管子·度地》:“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魏书·尧暄传》:“初, 暄 使 徐州 ,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 元 萨都剌 《皂林道中》诗:“行行水竹与云林,往往人家与僧舍。”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漢語大詞典》
心伤(心傷)xīn shāng
(1).害怕。《六韬·动静》:“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
(2).伤心。《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瑞虹 听了这片言语,暗自心伤,簌簌的泪下。” 清 李渔 《奈何天·软诓》:“贮人空有黄金屋,繫人枉设风流狱。风流狱,心伤目惨,有声难哭。” ——《漢語大詞典》
(2).伤心。《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瑞虹 听了这片言语,暗自心伤,簌簌的泪下。” 清 李渔 《奈何天·软诓》:“贮人空有黄金屋,繫人枉设风流狱。风流狱,心伤目惨,有声难哭。”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动-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