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腊冻成春泥,泉动土脉通。

朱同明代〕《黄亲和前韵见示因再用韵奉寄

君不见少陵愁坐方书空,乱发过耳徒莑松。苍天欲留千载名,故为起僵令诗工。

又不见天山六月雪未融,平砂莽莽连苍穹。汉家大将不顾身,直使绝域觇皇风。

失意骑驴京华春,得志金辔摇玲珑。丈夫升沉类如此,古今一致谁能同。

天马振霜蹄,乾坤犹樊笼。莫以万里姿,俯恋春草丰。

黄州风景岂要观,秦岭高咏真途穷。昔贤俱同黄屋忧,宁为一已心冲冲。

用之夜惊鹅鸭池,不用晓访梅花丛。岁寒始知松柏坚,肯逐浪蕊浮花红。

腊冻成春泥,泉动土脉通。元气已复行周旋,与君静守毋匆匆。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春泥动土

腊 ( 臘 ) là/xī《國語辭典》

腊 [ xí ]

  1. 乾肉。《易經·噬嗑卦·六三》:「噬腊肉,遇毒。」《金史·卷八·世宗本紀下》:「遼主聞民間乏食,謂何不食乾腊。」
  2. 乾裂的皮膚。《山海經·西山經》:「(錢來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 羊,其脂可以已腊。」
  1. 製成肉乾。《莊子·外物》:「任公子若得魚,離而腊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
  1. 極、很。《國語·周語下》:「高位寔疾顛,味厚寔腊毒。」三國吳·韋昭·注:「腊,亟也。」
冻 ( 凍 ) dòng
冻 [ dòng ]
  1.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结。~害。~馁。
  2. 汤汁凝成的胶体:鱼~。肉~。
  3.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得慌。防~。~伤。~疮。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春泥
唐 杜甫 后苦寒行二首 其一 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安得春泥补地裂。
唐 元稹 留呈梦得子厚致用 泉溜才通疑夜磬,烧烟馀暖有春泥。
唐 薛能 寄李频 环檐消旧雪,晴气满春泥。
唐 唐彦谦 春雨 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
宋 梅尧臣 闻王景彝雪中禖祀还 履带春泥重,驹回广野骄。
宋 陆游 感昔七首 其三 白帝城边莺乱啼,忆骑瘦马踏春泥。  ——《骈字类编》
泉 quán《國語辭典》

泉 [ quán ]

  1. 水的源头。《文选·曹冏·六代论》:「夫泉竭则流涸。」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 地下水。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3. 人死后所在的地方。如:「黄泉」、「九泉」。《文选·王粲·七哀诗二首之一》:「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唐·白居易〈夜遇微之于峡中〉诗:「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流落半归泉。」
  4. 古代的钱币。钱的流行像泉水一样,故称为「泉」。如:「泉布」、「刀泉」、「货泉」。《管子·轻重丁》:「凡称贷之家,出泉参千万,出粟参数千万锺。」
  5. 姓。如唐代有泉男生。
动土(動土)dòng tǔ
(1).刨地。指开始建筑。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宫阙制度》:“﹝宫城﹞ 至元 八年八月十七日申时动土,明年三月十五日即工,分六门。”《西游记》第五二回:“搬石砌门,动土修造,从新整理房廓。”
(2).谓触犯人。 叶紫 《星》:“放心吧!没有人敢在老子头上动土的!”  ——《漢語大詞典》
脉 ( 脈 ) mài/mò《國語辭典》
  1. 「脈 」的異體字。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1.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2.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3. 顺利。如:「星运亨通」。
  4.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5.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6.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7.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1.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1.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2.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3.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4.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5.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1.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2.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